被爱情加持的美食

2022-10-13 13:55甄巧图片来源网络
餐饮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江米乞巧牛郎

文/甄巧 图片来源/网络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千年,成为中国最具有浪漫爱情色彩的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为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传说七夕这天,在银河边守望了一年的牛郎和织女终于可以踏着鹊桥相会,便有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名句。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 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是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宋元之际,七姐诞的乞巧习俗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近代因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并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除了浪漫的爱情之外,这个节日当然也离不开美食相伴。七夕这天有吃巧食的风俗习惯,在庭院中摆上一个几案,在上面陈列各色瓜果和精巧的面点,邀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出手最巧最有智慧的女子。这些美味的七夕美食也流传到了今天,为现代的七夕佳节增添了一份甜美和温馨。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由面、糖、蜜、油制成。在《东京梦华录》中称为“笑厌儿”“果食花样”,主要图案有金鱼、莲子、寿桃、花篮等等。制作好的巧果串在一起,挂在小孩的脖子上边玩边吃,充满了童趣。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由于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又很感谢小巧的心意,因此就让月老牵线,让小巧的婚姻能够更美满一些。小巧在日后的生活中确实与自己的意中人相守,一生不离不弃。后来在七夕节,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制作形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巧果在各地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制作方法。流传比较广泛的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发酵的死面巧果,个头比较小,面团里面加入白糖和面,不经过发酵。然后在各种花色的木质模具里面塑形出各种人物、动物样子,在锅中烙熟。还有一种经过发酵的巧果,半发酵好的面团里面加入白糖,在比较大的模具里面塑形成不同的花色,然后在锅内烙熟。吃起来麦香暄软、清甜怡人,是一种美味的七夕传统美食。

巧酥

每逢七夕时,许多糕点铺会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售卖时又称“送巧人”,这个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巧酥最多见的一种制作方法就是把熬好的糖浆略微冷却,借着热乎劲,反复抻拉形成糖丝。趁着糖丝尚柔软,塑形成各种人物、动物形象。

在北方,还有一种巧酥,就是用面粉、糖、黑芝麻和面,擀成薄饼,切成长条。从中间切开一条缝隙,两头别切断,两个一组从中间翻转,形成花瓣状,炸至酥脆。咬一口,清甜酥香、脆爽怡人,怎么也吃不够。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种炸巧酥越来越少见了,偶尔还能买到,但已经不是过去传统的味道了。

炸巧酥,最关键的特点就是突出一个“酥”字,用哪种糖就成了最重要的技术核心。除了常规的白糖,要加入一种很特殊的糖,那就是麦芽糖,可使炸出来的巧酥特别酥脆。还可以使炸出来的巧酥内部出现小的气泡,有点类似于膨发剂的作用,吃起来更清脆。

巧芽面

在一些地方,七月初七会吃巧芽面。这个“芽”其实也就是豆芽,用豆芽做好的豆芽汤作为面的浇头。做巧芽面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干净饱满的绿豆一小碗,平铺在盘子上,用湿纱布盖好,放在遮阳温暖的地方,不定期喷水保持水润。七天后,生好豆芽,清洗好,然后热锅烧油,加肉丁爆炒,再依次加入葱姜、酱油、醋炝锅,放豆芽炒熟,加水做成豆芽汤。

巧芽面的面条则选择手擀面。据说在七夕这一天吃面条,是因为面条棉柔纤长,寓意着家人心连心。若是这一天你碰到了喜鹊,还大可以给它两根面条,以感谢它搭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有个独特习俗:吃江米条,寓意生活爱情甜如蜜。以前市面上零食很少,江米条算是不多见的零食之一了,放在嘴里,用牙齿轻轻一碰,嘎嘣脆,上面裹着的那层糖霜,直让人甜到心里去。

江米条的制作比较方便,麦芽糖加水煮沸,趁热下入三分之二量的糯米粉,翻拌均匀。经手后再下入另三分之一的糯米粉,和成柔软的糯米面团,擀成厚约0.5 厘米的长形面饼,切成0.5厘米见方的长条,在手心搓成圆棒形。直接凉油下锅,中小火炸成金黄色,捞出沥油。白糖加水熬至形成密集的小泡,下入炸好的江米条,快速挂糖霜。

食五子

在福建地区一带,有过七夕“吃水果、食五子”的习俗,在七夕节这天,一家人吃各种新鲜的水果,还要吃五种干果。这五子有红枣、花生、桂圆、榛子、瓜子,连起来就是“早(红枣)、生(花生)、贵(桂圆)、子(榛子、瓜子)”的谐音,也是祈福子女爱情美满,早日成家立业。

七夕这天晚上,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有乞盼儿子、乞盼长寿、乞盼美丽和乞盼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者称“输巧”,“输巧”者要将自己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饺子

我国很多节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而七夕节也不例外。

传说织女到牛郎家第一餐吃的就是饺子,当时牛郎和哥嫂分家,除了分到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其他什么都没有了,可他一直想给织女亲手做一顿好吃的。于是,牛郎开始到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借面粉,然后挖了野菜,给织女包了人间第一餐饺子,于是饺子就成为了牛郎织女甜蜜而幸福的爱情象征。也有一说,饺子饺子,相互交往才能得子,是人们在情人节这天对男欢女爱最朴素的表达。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相传七个要好的姑娘聚在一起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甚至别出心裁地创造了独属于七夕的“玫瑰饺子”,有料有颜值,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浪漫气息。

吃鸡

在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相爱之人牛郎织女永远相爱、不分开的心意,在浙江等地区,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公鸡,传说是因为王母娘娘的规定,七夕过后,天亮鸡叫时,牛郎织女就得马上分开,再次天各一方。

大家都感觉这样太残忍了,一年才见一面,时间还这么短,所以大家就会选择在这一天吃鸡,尤其是公鸡,希望把鸡吃了之后,就没有了鸡鸣,那么牛郎织女就可以在一块,不用分开了。所以在七夕这天,人们便把自家的报晓鸡杀了,早上没有了鸡鸣,牛郎织女还可以多待一些时间,也寄托了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美好愿望。

猜你喜欢
江米乞巧牛郎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乞巧》
乞巧七夕
江米芬的奇迹
老北京风俗画
对号入座!你是思维广?还是欢乐多?
江米芬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