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一部融笔记、散文、小说笔法于一体的作品。自面世以来,此书就受到了林语堂、陈寅恪、俞平伯、陈毓罴等学者的一致好评,被称为“一块纯美的水晶”“开创了家庭文学小品之光辉范例”,并被译为英、德、日、马来等多国语言,享誉海内外。目前,《浮生六记》的注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为读者阅读带来了便利,促进了此书的传播,但是有些注本的词条注解不够准确,影响了读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本文拟对《浮生六记》常见注本卷二《闲情记趣》中部分词条的注解进行探讨,以期纠正相关注释的偏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并正确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
卷二《闲情记趣》:“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
1.苗怀明注:“张兰坡:扬州人。为阮元姻侄。”
2.周公度注:“张兰坡:扬州人。清代文学家、三朝阁老阮元(1764—1849)的幕僚,曾为阮元书画、雕刻代笔人。”
按:苗怀明和周公度两位学者的注释有相似之处,但均不准确。此处的张兰坡与阮元幕僚或姻侄的张兰坡并不是同一个人。
空手道俱乐部网络:在社团提取问题中空手道俱乐部网络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例子之一。空手道俱乐部网络由34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成员,网络中的78条边表示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由于俱乐部主管和校长之间发生矛盾,俱乐部成员就被分成了分别以主管和校长为中心的两个社团。
第一,两位张兰坡的兴趣爱好不同。阮元的幕僚张兰坡名叫张肇岑,喜欢金石文字,擅长图章镌刻。《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肇岑,清江苏江都人,一名肇,字兰坡。工篆隶,善印刻。足迹几遍全国。喜金石文字。从阮元入滇,官按察司照磨。一时大理石画、镌刻皆出其手。有《石鼓斋印谱》。”
而沈复提到的张兰坡则擅长盆景制作。
第二,两位张兰坡的生活年代不同。武慕姚《毡椎闲话》第三卷“明拓李玄靖碑”条下云:“同治十一年,扬州张肇岑,续搜得二石,计二百七十九字”
。这则资料显示张肇岑在同治十一年(1872)时仍然在世。而《浮生六记》里写到张兰坡临终时曾送给沈复一盆兰花,陈芸亲自浇灌,显然,张兰坡的去世要早于陈芸。陈芸去世的时间是嘉庆八年(1803),《闲情记趣》中的张兰坡的去世则早于这个时间,而作为阮元幕僚的张肇岑1872年时仍然在世,中间差了70年左右的时间。
卷二《闲情记趣》:“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调研、参考了大量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酒店不同岗位特点和需求,结合不同岗位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绘制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做到行业、教学的有效接轨。具体如表2:
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中以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消除梗死因素、恢复脑部供血及相应的对症治疗为主,以最大程度上拯救缺血坏死脑组织、保护相关的神经功能,同时有效的护理是后期恢复肢体功能必不可少的关键。
生长痛现象早在1823年由Duchamp首先提出,由于常常发生在生长期,所以称之为“生长痛”。它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好发于2~12岁的健康儿童。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双下肢间歇性疼痛,尤以胫骨、膝关节及其周边部位为重。
1.苗怀明注:“沉速香:檀香。”
2.周公度注:“沉速:沉香和速香。沉香,一种含有可入药树脂的珍贵树木;香味清幽,常用作燃香,被誉为众香之首。速香,即黄熟香。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沉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香),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古时南粤之东莞、中山,均以产沉香知名。”
3.周如风注:“沉速香,即檀香,因檀木质重较重,入水后能迅速下沉,故有此名。”
按:“沉速”“沉速香”在近代文献中出现频率颇高。例如:
按:以上注解包括三种观点:一是栽花小影;二是戴花肖像;三是用花装饰的画像。从古代文献的相关用例来看,“载花”主要有四种用法:1.栽花。宋代赵文《莺啼序·寿胡存斋》:“又何似、六山一任,种竹载花,棋局思量,墨池挥染。”
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此处为:“One day Yang Pufan made a sketch of Yün and myself working at a garden with wonderful likeness.”
也是栽花的意思。2.戴花。林凤彩《还乡杂吟》:“满山彩蝶随风舞,路上村姑头载花。”3.装载花。清代汪春园《西湖冶春词》:“载花船尾酒船头,检点奚囊得句投。”4.开花。元代郝经《仪真馆后园海棠两花于秋,因为小酌赋诗》:“二年海棠秋,幽妍对寥索。霜后辄载花,枯株吐纤弱。”
(2)(爱月儿)一手拿着铜丝火笼儿,内烧着沉速香饼儿,将袖口笼着,熏热身上。(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六十八回)
(3)庵中又走出几位少年的尼姑来,都是二十余岁之人,且是生得标致,青的是发,白的是肉,光头滑面,衣上都熏得松子、沉速之香。(明代周清原《西湖二集》第二十八卷)
(4)童七回送了三两赆仪、两匹京绿布、一十沉速香、二百个角子肥皂、四斤福建饴糖。(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六回)
表2所示为采用煤质活性炭和椰壳活性炭为载体,不含醇胺辅助负载活性组分时,所制得的活性炭基脱氯剂的性能参数。分析可知,在制成脱氯剂产品后,二者的各项性能参数均满足活性炭基脱氯剂的要求,并且没有明显的差异。考虑到椰壳活性炭的价格相对较高,故采用煤质活性炭作为载体更合适。
(5)这香不是花香,不是焚的沉速香,不是佩的兰麝香,谓之天香。(清代丁耀亢《金屋梦》第四十九回)
(6)一句提醒了宝玉,便回手向衣襟上拉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心内欢喜。(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7)其物有马、犀牛、龙涎、撒哈剌梭眼、木香、丁香、降真香、沉速香……(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七)
(8)只除真龙涎、水安息没有找着;其余黄熟、檀降、沉速、枷楠,那一样不烧过来?(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十三回)
最后,根据粗集方法自动获取的转换规则,来对2011年武汉市光谷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模拟预测.模拟预测的结果见图3(a),对比2011年的实际土地利用类型3(b),通过Kapp系数的计算,得出K=0.6646,表明模拟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也计算了模拟城市用地和实际城市用地的混淆矩阵(表4),总体精度达到83.49%,模拟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对比模拟和实际结果图,城市的用地类型的轮廓基本一致,只是模拟结果中的非城市用地更为分散,也许是计算机模拟中的粗糙集规则的智能化分散的结果,从而从另一方面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模拟的不确定存在.
那么,沉速香究竟为何物?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注释之外,还有以下观点。王利器《金瓶梅词典》“沉速香”条:“是一种以沉速、檀香等为原料制成的高级香。”
《汉语大词典》则释为:“由沉香和速香合成的香料。”
马瑞芳也认为沉速香是:“两小块沉香和速香合成的香料。”
这样看来,学界对沉速香的认识并不一致。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沉速香具有以下特点:
第三,游客对长江三峡地域文化认知过程具有选择性。出游前,游客通过信息刺激产生初始认知;出游过程中,游客在个体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影响下,产生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注意-理解-保持”[33]86过程;出游后,游客形成的认知印象以概念网络的形式进行储存,反映了部分的目的地文化。
研究揭示了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碳信息披露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存在差异化。启示企业在努力构建全面规范的碳信息披露体系的同时,应结合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做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战略规划安排,以实现企业价值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最大化。
第一,沉速香是一种原木香料。从故宫博物院现在收藏的标有“沉速香丁、沉速香片、檀香方丁、藏唵叭香”香盒来看,沉速香和沉香一样是一种原木形态的香。沉速香可以用来制造家具,《雍正家具十三年——雍正朝家具与香事档案辑录》中记载了很多件由沉速香木制成的家具摆设,仅雍正七年的一次,就制成沉速香臂搁一件、沉速香如意一件、沉速香笔架一件
。
第二,沉速香是沉香的一种,外形与伽楠香非常相似。《雍正家具十三年——雍正朝家具与香事档案辑录》收录了两则辨认伽楠香还是沉速香的档案。一是雍正四年:“三月初七,海望持出沉香一块,重七斤。奉旨:着认看或是伽南香或是沉速香,认别分明,亦收在造办处库内。钦此。(于本日据牙匠叶鼎新认看得不是伽南香,是沉速香。计此。)”
一是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传旨:“女儿香一块,认看是伽楠香,做平安丸用,若是沉速香,尔造办处有用处用,如无用处着配一座,陈设在畅春园或西花园。”
需要说明的是,女儿香一般指沉香,阮元《广东通志》云:“东莞种香之家,其女儿辄于香棱角潜割之少许藏之,类多黑润脂凝而佳。”
从这两条档案文献来看,伽楠香和沉速香都是沉香中的一种,由于二者相似度很高,因此需要找专家辨认。
第三,沉速香亦有别于伽楠香、沉香、速香、黄速香、黄熟香,该香的品质、价格一般要低于伽楠香、沉香,而高于速香、黄速香和黄熟香。从明代嘉靖年间广东司的购买情况来看,采购价格最贵的是伽楠香(茄蓝香)。嘉靖二十五年广东司曾采买五斤伽楠香,价银六十两;同年又采买五斤,价银六十五两
。其次是沉香和沉速香。嘉靖二十年,沉香的每斤价格为二两八钱银子,沉速香为每斤三两;嘉靖二十四年,沉香每斤价银为三两五钱八分,而沉速是每斤二两七钱八分;嘉靖二十五年,沉香每斤价银为三两五钱五分,沉速香每斤价银为二两七钱五分
。再次是速香、黄速香、黄熟香。它们的价格相对较低,其中,速香的价格每斤在一两一钱左右,黄速香、黄熟香的价格则低于一两
。通常情况下,香的品质应该和价格相当,由此来看,沉速香要次于伽楠香、沉香,而高于速香、黄速香、黄熟香。
第四,沉速香也是一种合成香的名字,是采用沉速香和檀香等材料制成的。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曾载有沉速香方:“沉速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唵叭香三两、麝香五钱、合油六两、白芨面一斤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
明代屠隆《考槃馀事》卷三指出,安息香中最好的是刘鹤所制的月麟香、聚仙香和沉速香三种
。
卷二《闲情记趣》:“芸尝以沉速等香,于饭镬蒸透,在炉上设一铜丝架,离火中寸许,徐徐烘之,其香幽韵而无烟。”
综上,在不加区别的情况下,沉香、沉速香、速香、黄速香、黄熟香等都是沉香;如果加以区别的话,它们又各具特点。其中,沉速香既有原木香,也有合成香。从高濂等人的记载来看,沉速香应是由沉速香和檀香等材料合成的一种香料。就此而言,《汉语大词典》、周公度等均将沉速香视为沉香和速香的合成,这一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而王利器《金瓶梅词典》的解释则相对准确。《浮生六记》记陈芸焚香时,先是将沉速香放在锅中蒸透,然后又在香炉上置细丝架烘烤,这种香有可能是沉速香块、香片、香饼之类的原香或合成香。还需指出的是,沉香和檀香并不是同一种香。檀香来自于檀香树,属于檀香科,是一种木材本身的香味;沉香则属于瑞香科植物,是在受到外界的影响后自身分泌的油脂所散发的香味。由此看来,苗怀明、周公度、周如风对“沉速”的注解均不够精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落实,社会对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拘泥于课本上仅有的知识,而是加大关注学生的课外知识和思维方式的灵活性。新课标也倡导课堂上要以教师为主导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直接感受知识,增强自我效能感。落实到具体方法上就是用任务型教学法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堂上一个个学习任务掌握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方法。
卷二《闲情记趣》:“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
1.宋致新注:“似应为用花装饰的画像。”
2.周公度注 :“栽花小影。”
3.罗伟注 :“用花装饰的画像。”
4.向梅林注 :“戴花的肖像。”
5.王基德注:“这里应该是用花装饰的画像。”
(1)地产黄熟香头、沉速、打白香、脑子、花锡、粗降真。(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彭坑》)
以上用法中,第二、三种都带有装载的意思,只不过装载的主体不同,分别是头、船。那么,《浮生六记》中的用例属于哪一种呢?沈复好友石韫玉的《洞仙歌·题沈三白夫妇〈载花归去月儿高〉画卷,时其妇已下世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载花小影”的含义:“春光一舸,趁江流如箭,料想仙源路非远。问刘纲,佳耦暂谪凡尘,消受过,几度花明月艳!比肩人已杳,憔悴崔郎,犹对夭桃旧时面。不用水沉香,百种芳华,早熏得真真活现;倘环佩,珊珊夜深归,算只有嫦娥曾见。”词中提到画卷的名字为《载花归去月儿高》,这和沈复所提到的杨补凡给他们夫妻二人所绘的载花小影比较相似,因此,石韫玉所题的画卷可能就是沈复所说的载花小影。从《洞仙歌》的词意来看,开头言明“春光一舸,趁江流如箭”,再结合画题“载花归去月儿高”、词句“比肩人已杳”,可知该图画的是夫妇二人月夜乘船载花回家的场景。画中有船、有花、有像主,这是确切无疑的;但花是在簪头上,还是放在船上,则不能肯定。
我们再结合明清时期类似的画作加以分析,也许可以使答案更为明确。明末清初画家王翚《归舟载花图》:“名花才子品相当,不数朱樱与绿杨。满载占将春色去,分明少伯五湖航。”清代查慎行《题又微侄载花图小影》:“落魄江湖不计年,风流别是一生缘。桃根桃叶无颜色,回避侬家载酒船。”这两首诗里都有船、花、人。毛文芳称这种构图为“三好”或“郎与丽”图式,并推测:“《载花图》是一艘以像主查又微为核心载着‘花’卉、‘酒’客与美‘色’游河的船只”
。晚清民国画家樊虚的《归舟载花图》中,近景所绘的就是宽阔水面上有一叶扁舟,舟尾是一位划船的舟子,船头的一位红衣男士扭头向前看,在他面前放着一盆盛开的鲜花。此外,清代商盘《题沈云持载花图》也是这种舟、花、人的构图方式:“问君何时得此六扇篷,胭脂雨湿琉璃风。是花是人两不辨,但有百濯香濛濛。”而诗中“簪花归去抱花宿,百舌一声春睡足”一句,则说明画像主人是头上簪花的。由此看来,载花归舟之类的画像大多是像主处在装载着花的船上,而花是否簪在主人的头上则不是重点。
综上,杨补凡所绘的载花小影应是:沈复夫妇在月亮升起之时并肩坐在装载有花的船上回家的场景。由此可知,上述学者将其释为栽花小影、戴花肖像、用花装饰的画像等,是不够妥帖的。
综上,沈复笔下的张兰坡并不是曾为阮元幕僚的张肇岑,而是苏州的一位盆景专家。遗憾的是,我们尚未查到这位张兰坡的相关生平资料,只能暂且存疑。
1.苗怀明注 :“雨水。”
以上两种观点,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同时,以天泉水来指代“雨水”的文献要更多一些。这是因为在我国南方,雨水比雪水更容易获得,而上文所引文献也大多出自南方作家。不过,从泡茶的角度来说,以雪水泡茶似乎是要优于雨水,并且南方人也有用雪水泡茶的风俗习惯。嵇元在《品读苏州》中写道,苏州人认为腊月的雪最好,在雪下得比较大时,有些人家会拿着容器到院里接雪,雪融化煮开后可以沏茶
。蔡罕亦曾提及浙东人喝天落水,有冬季储藏冰雪水留待春后烹茶的习俗
。
昏暗中穿了好几个巷子,最后队伍在一个哗哗作响的小河边停了下来。我急忙绕过泰森挤到了前面,昏暗中我看到了刘伟的身影,比黑背心高些,比我矮些,比泰森单薄些,比我壮实些。我正想开口问自己已经憋了一路、一直想问但一直没有机会问的那两个问题,可是刘伟已经开始说话了。
4.何飞燕注 :“露水。”
按:《开明活页文选注释》:“天泉水即雨天所贮藏之屋霤水,俗称天落水。”
《明清吴语词典》认为“天落水”“天泉水”同为一物,并将“天泉水”释为“接存的雨水”
。褚半农《上海西南方言词典》:“天落水,雨水。”
从以上注释来看,天泉水有“雨水”“露水”“雨水、雪水、露水的总称”三种观点,其中,释为雨水的较多。
通过探究明清时期的文献用例,可以发现,关于“天泉水”主要有两种说法。
初级群体中检测到的QTL具有较大的置信区间,并且由于群体结构或者与其他位点互作的影响,QTL效应和贡献率的估计会有一定偏差,如果2个QTL连锁在一起,也难以被分解开甚至检测不到。因此,在精细定位或克隆前最好先应用遗传结构更简单的次级群体进行验证,以判断这些位点是否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假阳性位点,有没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第一种是雨水和雪水。明代屠隆《考槃馀事》卷三“择水”条,分天泉和地泉两个部分,其中,天泉主要讲了两种:雨水和雪水。他认为:“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冽则茶味独全……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清贶。”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三“天泉”条:“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盖以和风甘雨故。夏月暴雨不宜,或因风雷蛟龙所致,最足伤人。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最为幽况,然新者有土气,稍陈乃佳。承水用布,于中庭受之,不可用檐溜。”
可见,文震亨与屠隆的观点基本一致。清代钱雅乐等辑《汤液本草经雅正》卷十:“雨雪之水,皆名天泉,其质最轻,其味甘凉,养阳分之阴,清上焦之热,以宿久澄澈者良。”
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水饮类》:“雨雪之水,皆名天泉。其质最清,其味最淡。杭人呼曰淡水,瀹茗最良。”
以上学者都明确指出“天泉水”包括雨水和雪水。
第二种是雨水。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茶酒单·茶》云:“欲治好茶,先藏好水……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
这里,“天泉水”和“雪水”是并列的,它显然是指“雨水”,而不包括“雪水”。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三“孑孓虫”条:“杭城水浊,人家皆接天泉水用之,日久往往生孑孓虫。……泾县胡子晖《子贯附言》亦云:‘午前之雨属阳,午后之雨属阴,独阳之水取养金鱼子,不生虫䗐。’”
这里并未对天泉水予以明确解释,但从正文及引文的表述来看,应主要是指雨水。民国吴恩元《兰蕙小史》卷下:“用天泉水洗净,修去残根败叶,置背阴处俟其阴干。”
“浇花之水,井水、河水均不可用,恐其带咸味也。总以天泉水为佳。须多备瓮、缸,贮梅雨之水,伏天可以浇花。”
从这两段文字的语意来看,吴恩元所说的“天泉水”也是雨水。
2.周公度注 :“雨水。”
需要指出的是,露水也可以泡茶,但在古代的茶典、茶书中都几乎没有记载,只有田艺蘅的《煮泉小品·灵水》中称“露”为天酒,可以饮用,并引用《庄子》《山海经》《博物志》等文献予以证明
。历代皇帝中亦不乏饮用露水者,不过,似乎只有乾隆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命人收集荷叶上的露水来煮茶,他为此还作有《荷露煮茗》诗。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很难做到的,因此,民间有个歇后语叫“露水泡茶——得之不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水分为天水和地水,其中,天水又细分为雨、雪、露、霜、雹等十三类,不过,他并未将天水称为“天泉水”
。在明清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未见到把“露水”归为“天泉水”的记录。因此,“露水”不应归入“天泉水”。
综上,明清时期所使用的“天泉水”概念,应该主要是“雨水”和“雪水”,而不包括“露水”。
3.张鹏注:“指雨水、露水或雪水。”
卷二《闲情记趣》:“余之小帽领袜,皆芸自做。”
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OSAHS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夜间7h呼吸暂停通气指数(ADI)分为三组,分别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每组各30人。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
1.王基德注 :“衣服、袜子。”
2.周如风注 :“鞋袜。”
3.张鹏注 :“领、袜。”
按:“领袜”,苗怀明、周公度等均未加注释。它实际上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够拆开解释,将其释为“衣服、袜子”“鞋袜”“领、袜”均不正确。“领袜”,亦作“领抹”。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袜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清代祝庆祺等《刑案汇览三编》卷十六:“该犯徐来子称系王哈蟆与春子进内偷窃,该犯仅接收衣服、棉褥、领袜等件,其事主所失银两首饰,系王哈蟆等私行藏匿。”
在这两则材料中,“领袜(领抹)”都是与“衣服(衣物)”并列的,因此,“领袜”并不包括衣服。
其实,前人已经对“领袜(领抹)”进行了深入探讨。沈从文认为,它是宋代女子衣领与对襟上的长条花边
。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领袜,即帍裱,亦称为‘被巾’‘领巾’,妇女围领的披巾。始见于秦汉典籍。”
而《闲情记趣》中的领袜,则属于男装的一部分,也称为“领衣”。《中国文化辞典》:“也叫硬领,俗称牛舌头。清代加于礼服上的假领(清代礼服无领)。”
这种领衣较为夸张,由肩部穿过胸部下垂至腰部,可以用纱料或缎料,也可以绣花。因此,沈复所说的领袜,应该就是这个形似牛舌头的领衣。
卷二《闲情记趣》:“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花取参差,间以花架,以免飞钹耍盘之病。”
1.王基德注:“杂耍,这里是指菊花摆放不好就会成为笑话。”
2.向梅林注:“杂耍表演,喻起把不紧而乱转。”
3.何飞燕注:“像铙钹或盘子一样上下翻飞的杂耍表演。此处指花朵杂乱无绪。”
4.张鹏注:“钹、盘比喻花朵,此处指花朵杂乱无章。”
(P47)
陈颐磊一阵激动,他终于等来了外面的消息,但这封十万火急的来信却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战前,最高统帅要求八十六军死守六天六夜,策应并全歼围城的十万日军。为什么他们突然改变了战役决心?
按:很多注释都把“飞钹耍盘之病”解释为杂乱、无序。从该文语境来看,前文云“起把宜紧”,是讲所插的花枝要不散漫、不挤压,以体现花的舒展;后文云“瓶口宜清”,是讲花叶不芜乱、花梗不强硬,以体现花的自然。而此处主要讲插花的姿态,既可以是亭亭玉立式的直插,也可以是飞舞横斜式的斜插,但花朵应参差不齐,高低有致。其中,“间以花架”一句,1924年的霜枫社本《浮生六记》作“间以花蕊”。我们认为,“间以花蕊”更符合上下文意,因为“蕊”具有花骨朵的意思,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七:“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清代叶天培《菊谱》上卷“留蕊”条云:“八月结蕊,每枝正头留一,余掐去。近正头处酌留旁蕊。一二正头误损,用以补之,即不损,有花有蕊,亦觉生动。”
这里的“蕊”即为“花骨朵”。因此,《闲情记趣》所言“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也就是叶天培所谓的“有花有蕊,亦觉生动”。由此而言,“飞钹耍盘之病”应该就是自然生趣的反面。
从“飞钹耍盘”技艺入手进行分析,更能加深我们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中华艺术文化辞典》对“耍盘”的解释是:“亦作舞盘。耍弄技艺。艺人手执若干细杆顶住盘(碟)底部,藉腕力使之飞速旋转,兼做形体表演而不使杯盘跌落。”
可见,这种技艺通常是表演者手拿数根长短统一的细杆顶着同样大小的盘子进行旋转,盘子和细杆组合起来就像花朵和花茎。明清时期,苏州玄妙观的飞钹绝技举世闻名,飞钹的形状亦大小一致,表演者利用它们做飞抛、旋转的动作。《中华舞蹈志·江苏卷》“玄妙观飞钹”条:“所用道具(法器)为‘棉带钹’,共十一只,铜制,直径约六寸余,厚约六厘,背面中有内径长约寸半、高约七分半的圆柱状凸出部分称为‘钹足’,其顶部略小,以便可以叠套,正面称为‘钹口’。钹足中心有孔,其中两钹穿过棉带,一端打结固定于钹口反面凹处,棉带长二尺半。”
这两项技艺的共同特点是所用道具形状大小一致,舞动起来都像盛开的花朵。不过,这样的花朵大小相同,花茎长短齐一,丧失了自然生态的美感。明代袁宏道《瓶史·宜称》云:“夫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若夫枝叶相当,红白相配,此省曹墀下树,墓门华表也。恶得为整齐哉?”
因此,沈复所说的“飞钹耍盘之病”,主要是指插花时追求花朵、花茎的整齐划一,从而失去了自然生动之趣、意态天然之美,而不是像有些学者所解释的“此处指花朵杂乱无绪”。
本文主要对《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存在的注释问题进行了探讨,涉及人物生平、沉香种类、画像主题、泡茶文化、服装形制、插花艺术、技艺表演等诸多方面。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古代作品词语的释义,不能单纯地从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望文生义。我们应当结合具体语境去进行解读,词义依赖语境,语境制约词义,没有语境就无所谓词义,这便是训诂学上所讲的“观境为训”。也就是说,语境对词语义项的选择具有限定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内证和旁证相结合、文化知识和具体语境相结合,尽可能占有详尽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排比类推,这样才可能避免主观臆测,减少误释,从而提高释义的准确性。
[1][清]沈复著,苗怀明评注.浮生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清]沈复著,周公度译注.浮生六记[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3]张㧑之,沈起炜,刘德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武慕姚.毡椎闲话[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5][清]沈复著,周如风译评.浮生六记[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
[6]王利器.金瓶梅词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8]马瑞芳.马瑞芳评注《红楼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0.
[9]周默.雍正家具十三年——雍正朝家具与香事档案辑录[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10][清]阮元.广东通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1]衷海燕,唐元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明代卷[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
[12][明]高濂著,赵立勋等校注.遵生八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3][明]屠隆.考槃馀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4][清]沈复著,宋致新注.浮生六记[M].武汉:崇文书局,2015.
[15][清]沈复著,罗伟译注.浮生六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
[16][清]沈复著,向梅林校注.浮生六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6.
[17][清]沈复著,王基德点评.浮生六记[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18][清]沈复著,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汉英对照)[M].上海:西风社,1939.
[19]毛文芳.图中物色:明清“三好”/“郎与丽”类型画像文本之隐喻观看与抒情演绎[A].张宏生主编.人文中国学报(第二十五期)[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0][清]沈复著,张鹏注译.浮生六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9.
[21][清]沈复著,何飞燕编注.浮生六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22]李景文,马小泉主编.民国教育史料丛刊(第783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5.
[23]石汝杰,[日]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4]褚半农.上海西南方言词典[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5][明]文震亨.长物志[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
[26][清]钱雅乐,钱敏捷,钱质和辑.汤液本草经雅正[M].朱继峰,黄晓华,王枫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27][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M].宋咏梅,张传友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8][清]袁枚.随园食单[M].元江雪注.北京:开明出版社,2018.
[29][清]陆以湉.冷庐杂识[M].崔凡芝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30]吴恩元.兰蕙小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31]嵇元.品读苏州(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32]蔡罕.浙东水风俗考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1).
[33][明]田艺蘅.煮泉小品[M].上海:文明书局,1915.
[3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3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6][清]祝庆祺,鲍书芸,潘文舫,何维楷.刑案汇览三编(第一编)[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3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38]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Z].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
[39]施宣圆,王有为,丁凤鳞,吴根梁.中国文化辞典[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40][清]叶天培.菊谱[M].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41]严云受.中华艺术文化辞典[Z].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42]《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江苏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43][明]袁宏道.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