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荣,蒋 礼
(1 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黄冈,438000;2 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湖北黄冈,438000)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molestaBusck属鳞翅目,卷蛾科,又称东方蛀果蛾、桃折梢虫,简称梨小,是一种世界性果树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在我国除西藏外的其他地区均有发生[1],一般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3~4代,西北和华北地区4~5代,南部地区5~6代[2]。梨小食心虫主要寄主植物为蔷薇科核果类和仁果类果树,幼虫在果树不同发育期为害枝梢和果实,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3]。目前生产中对梨小食心虫防治主要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梨小食心虫具有钻蛀为害习性,幼虫一旦蛀入嫩梢和果实,化学农药不能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其抗药性增强,且对天敌造成重大损失,导致防治愈加困难[4-5]。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压力,提高果品安全质量,国内外对性信息激素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开展了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不同迷向丝[6-7]、不同性信息素剂量密度[8-9]、不同品种果园[10-11]以及不同区域果园[12-13]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等方面。
“双臂顺行式”棚架梨是一种梨树栽培新模式,该树形树干较高,无中心主干,架面高度1.7~1.8 m,架面以下无枝条,挂果面位于棚架层,枝条均位于架面以上[14]。与常规树形相比,叶幕层、结果层发生重大改变,其对梨小食心虫飞行、引诱等方面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笔者针对梨树该树形开展了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迷向效果研究。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及诱捕器均为中捷四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迷向丝规格:长15 cm,包裹含有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红色缓释胶层,每根含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240 mg;诱捕器由黏虫板、诱芯和三角瓦楞塑纸板构成,诱芯为袖口式天然橡胶塞,性信息素含量1 mg/个。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由中保绿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由美国富美实公司生产。
试验基地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5组,砂壤土,“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模式,栽培面积10 hm2,树龄6年,株行距3 m×4 m,主栽品种为“翠冠”,授粉品种为“园黄”,管理水平比较一般,上年梨小食心虫大量发生。
1.3.1 迷向效果试验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迷向丝660条/hm2+常规化学药剂,迷向丝495条/hm2+常规化学药剂,以及迷向丝330条/hm2+常规化学药剂3个处理试验区;仅使用常规化学药剂防治为阳性对照处理区;不设置迷向丝且不使用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作为空白对照。空白对照区面积为0.067 hm2,其他每个处理区1 hm2。
2021年2月29日,按试验设置的密度进行迷向丝悬挂,悬挂高度为棚架架面以上0.5 m,均匀分布于处理区,整个迷向区外围采用495条/hm2的剂量加倍密度处理2圈。根据监测结果,每次雄成虫高峰期一周后进行一次化学防治,主要用药为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两种化学农药轮换使用,全年共使用化学农药防治5次。
1.3.2 梨小食心虫雄成虫监测
梨小食心虫雄成虫调查从2021年3月2日开始,持续到2021年10月22日,以每个处理区中部为中心,对角线分布,间隔50 m悬挂5个监测诱捕器,并编号记录。每间隔3 d调查1次诱蛾情况,直至试验结束。每间隔1个月更换一次诱芯,间隔半个月更换一次黏虫板。
1.3.3 梨小食心虫蛀果调查
梨果成熟前(7月15日),在梨树东南西北4个方位,每方位随机调查果实50个,共计梨果200个(单株梨树上果实数量不够时调查多株梨树),调查梨小食心虫蛀果率,重复调查3个小区。
迷向率(%)=(空白对照区诱蛾量—处理区诱蛾量)/空白对照区诱蛾量×100
蛀果防效(%)=(空白对照区蛀果率—处理区蛀果率)/空白对照区蛀果率×100
田间监测结果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进行初步分析及绘图,采用DPS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021年在湖北黄冈地区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发生在3月14—29日,每个监测点诱捕雄成虫数量35~175头。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5月16日至6月9日,每个监测点诱捕雄成虫35~53头;第2代高峰期6月21日至7月18日,每个监测点诱捕雄成虫47~82头;第3代高峰期7月27日至8月14日,每个监测点诱捕雄成虫67~143头;第4代高峰期8月26日至9月25日,每个监测点诱捕雄成虫58~157头(见图1)。
图1 2021年湖北黄冈地区梨小食心虫雄成虫发生动态
试验结果看出,在“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园用迷向丝结合化学药剂防控梨小食心虫,与常规化学药物防控相比,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到的梨小食心虫各世代雄成虫数量均大幅度减少,显著低于对照区诱捕数量;495根/hm2和660根/hm2两个密度结合化学防控对梨小食心虫各个世代迷向率达到97%~100%,且相同世代诱蛾量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梨小食心虫世代的增加,田间诱蛾数量有减少的趋势,说明防治区田间虫口密度在逐渐减少,而常规化学农药防治无相同趋势变化(见表1)。
表1 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世代迷向效果
试验结果看出,黄冈地区未采取任何防治手段的“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园梨小食心虫蛀果率能达到10.63%,仅采用常规化学农药防治的梨园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在3.25%左右,与前者相比,3个密度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控均能有效降低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其中495根/hm2和660根/hm2两个密度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控两个处理的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均在0.73%以下,显著低于常规化学防控和空白对照,防效均达到93.13%以上,且两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见表2)。
表2 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蛀果防效
梨小食心虫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发生,北方代数较少,南方代数相对较多[2]。在湖北黄冈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发生在3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初,第2代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为7月底至8月中旬,第4代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与杨晓平等[15]在武汉地区的监测结果存在差异,除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高峰期相近外,第2代、第3代和第4代发生高峰期均存在半个月左右时间差,这可能与每年温度变化波动相关[16-17]。梨小食心虫具有钻蛀为害习性,一般触杀性农药防效不佳,导致化学防治时用药浓度高,施药次数频繁,滥用化学农药的问题严重。通过监测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做到准确用药,可提高防效。
王荣辕等[9]比较了梨园仅设置不同密度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提出迷向丝最佳设置密度为900根/hm2,迷向率达93.87%,防蛀效果84.54%以上。田如海等[13]比较了上海地区仅用性迷向素防治桃园梨小食心虫,在495根/hm2和720根/hm2密度处理区,越冬代、第1代、第2代梨小食心虫雄虫迷向率均可达90%以上,种群数量减退率达78.23%~85.15%;迷向丝处理区蛀梢防效达72.73%~95.32%,蛀果防效达78.26%~95.65%,果实品质和产值高于常规对照区。杨鹤同等[18]测定了迷向丝对江苏句容桃园梨小食心虫防效,结果表明,450、600、990根/hm2处理对梨小食心虫均有较好的防效,且高密度处理迷向效果更佳;梨小食心虫折梢率和蛀果率均低于对照桃园,450、600、990根/hm2处理折梢防治效果分别为94.79%、96.58% 和96.90%,蛀果防治效果分别为92.55%、96.09%和97.51%。通过综合防效和成本考虑,桃园中性信息素环境浓度以600根/hm2为宜。本试验结果表明,迷向丝对“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园梨小食心虫迷向效果显著,495根/hm2和660根/hm2两个密度结合化学防控对梨小食心虫各个世代迷向率均达到97%~100%,蛀果率均在0.73%以下,防治效果均达到93.13%以上,蛀果率显著低于仅常规化学防控的3.25%,防治效果显著高于仅常规化学防控的69.43%。
梨园除梨小食心虫外,还有梨大食心虫、梨木虱、梨网蝽、梨星毛虫等虫害[19],而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具有较高专一性,对其他害虫不存在迷向效果,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结合化学防控在防治梨小食心虫的同时还可以兼顾部分其他虫害的防治。综合成本等因素,在湖北黄冈地区“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园推荐采取495根/hm2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控的方法防控梨小食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