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毅峰 朱昶昊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1]。从这个意义说,推进共同富裕对中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实现共同富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做大蛋糕”实现“富裕”;二是“分好蛋糕”达成“共同”。如果说“富裕”是经济学思考的问题,“共同”则是政治学探讨的话题。共同富裕蕴含着重大的政治学意义。一个有效的政治体制不仅能够“做大蛋糕”,而且能够“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蛋糕”,因为政治的本质就涉及“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2](P123)。在所有的制度安排中,只有政治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缺陷,并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在“富裕”和“共同”这两个维度同时发挥作用。所以,从政治和政治学角度探讨“共同富裕”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中,大部分学者主要聚焦在经济学角度探讨共同富裕问题,在政治学角度探讨共同富裕还有所不足。从政治和政治学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理解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政治逻辑又是什么?这是一个有必要回答清楚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哈罗德·D.拉斯韦尔说,政治就是“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3](P1)可以说,政治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共同富裕为最高目标。“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虽没有直接出现在西方政治思想中,但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正义之善的城邦”、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事实上都是在描述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共同富裕”的理想家园。对此,莫尔指出:“在乌托邦,一切归全民所有……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4](P134)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理念: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韩非子的“论其赋税以均贫富”到晏子的“薄于身而厚于民……取其财也,权有无,均贫富”无不体现着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所以,共同富裕从本质上说是政治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属性和价值追求。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追求。政治现代化理论认为,实现政治资源的公平化,维持政治秩序的稳定化,提高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是推进政治现代化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从这个维度上说,共同富裕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政治的本质是对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行为,“探讨人们如何为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问题”[2](P123)。如何进行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是政治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因此,为了实现政治之善,公平正义理应成为政治发展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5](P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平正义是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它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毋庸置疑,共同富裕是这种政治价值观的最好体现,只有更平等地分配社会财富,才能使平等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而存在,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实现各尽其能、按需分配,每个人享有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指向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本质蕴含着共同富裕的内涵。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6](P495-496)。大多数人穷,少数人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同富裕问题能否得到妥善的解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也无疑是对公平与正义资源分配价值的最好回应。
“政治的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创建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7](P8)。因此,维护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是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国家政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分配存在巨大不平等,大量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却依然贫穷,再加上“经济增长的过程,无论采取怎样的标准来衡量,总有—些社会成员居于不满分子,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财富和权力是无法绝对平均分配到每个社会成员手中”[8](P114)。事实上,在不改善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不但不能带来更好的政治稳定,反而可能激活大量不稳定因素。如果不对既有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经济增长对穷人的生活状况改善并不会带来多大意义,因为“增长本身并不带来‘更好的’分配,即并不带来更公平的或更公正的分配”[9](P131),从而导致社会不满与快速增长的经济成正比,引发社会动荡。当今世界,收入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悬殊,导致社会严重撕裂、政局动荡不安,教训极其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1]。推进共同富裕,让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增加和社会发展能够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才能实现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
“民主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不断地对公民的选择作出响应”,“能完全地或者几乎是完全地响应所有公民的要求”[10](P11)。回应性是民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因为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用来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制度好不好,实践最有说服力,人民最具发言权,说到底要看在这种制度下人民能不能过上好日子。不能回应人民需求,不能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民主,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国发展民主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实践当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民享有更全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横向空间维度看是要实现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公共领域的全面发展;从纵向时间维度看是要保障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收入、就业等私人领域的基本利益,这些方面本质上就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所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优质的民主既有一整套完美的制度,也能保障好人民利益的实现,因为“民主结构要想存续而且值得存续下去,它们就不能仅仅是一个空壳。它们必须具有实质内容、良好的品格以及实际意义”[11](P87)。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权利,使人民民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因此,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回应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
“政治体系这一概念可使人们注意到社会内部政治活动的整个范围,因而现在已使用得非常广泛”[12](P4)。政治体系包含制度、价值和环境三个要素。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依靠政治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所包含的制度、价值和环境三个层面均形成了自身特点,为推动共同富裕在中国的成功实现提供了保障和可能。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同时是基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中国政治生态系统特点优势提出的时代命题,
图1 中国生态政治系统之于共同富裕的现实可能性分析
它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必要性,而且具有完全的现实可能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既考虑到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情况,也体现了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基因传承;既考虑到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也把握了国内外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和国内外政治环境等,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和现实可能性(见图1)。
共同富裕是一项涉及多层面、多方位、多维度的国家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共同参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可以最大限度为实现共同富裕达成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提供制度基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初心使命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高度一致性,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为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提供了保障,符合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政治参与的权力,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第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下的单一制国家,能够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举国体制”能够集中全国范围内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使用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成功实现了众多的不可能、创造了一系列奇迹。这些方面成就的取得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优势的充分展示。这种体制还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享有一定自主权,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事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需求,制定合适的发展方略。此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使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和调配成为可能,也有利于促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先富地区与后富地区、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之间的流动和统一分配。第四,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管理体制,明确了不同层级政府间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地方政府管理体系,可以保障共同富裕重大战略决策的有效执行。一方面,通过科层制的精细分工,地方政府能够进一步明确职责,有利于政府落实工作,防止相互推诿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组织架构能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我们依靠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优势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人类奇迹,同样也可以依靠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实现共同富裕的更大奇迹。
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不仅是基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战略安排,也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天然的基因关系。第一,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共同富裕”理念。从《易经》的“天下均平,普利万物”、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法家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都体现了先贤对追求“共同富裕”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礼记·礼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记载,《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有过“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阐述。上述“天下大同”的社会构想,强调社会由天下人共同享有,建立一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3](P419)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管理制度。第二,中国自古以来有着追求“共同富裕”理想社会的长期政治实践。汉代董仲舒的限田法,西晋的占田制,唐朝的均田制等,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贫富差距,从而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近代以来,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14]的美好设想,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再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同样体现着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宗族文化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挥着重要价值。“以文化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作用,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宗族文化能够促进宗族成员内部的资源与信息共享”[15]。在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宗族文化中,一旦宗族中某个成员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往往能够在其影响、帮助和带动下实现宗族成员的共同发展。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包含的共同富裕思想,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政治环境指的是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趋势,包括国内政治环境和国外政治环境两个方面。政治环境与国家事业发展息息相关。实现共同富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着重解决“富裕”问题,而国内外政治环境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也正经历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迎来较好的国内外政治环境。第一,国家政权保持有序更替和长期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国家政权作为最核心的上层建筑,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政权不稳定常常会引起公众对现实的恐慌,减少公众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经济主体交易成本,阻碍经济发展政策实施,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保证了国家政权的持续稳定,这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石。第二,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有利于保障政策的连续性,不至于出现“人走政息”的局面。“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1],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这就必然要求政策的长期性和衔接性。第三,前所未有的零容忍、全覆盖高压反腐态势所形成的风清气正的国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共同富裕提供契机。“腐败指数(从1到10)每降低2.4,人均收入增长率就增高4个百分点”[16](P174)。腐败会导致公共资源浪费,扭曲社会资源分配秩序,降低投资率和投资效率,增加经济交易成本,妨碍经济转型升级等,这些方面都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最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的客观历史潮流。各国人民正在积极主动寻求通过合作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实现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为我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共同富裕”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事实上包含两个维度的内涵:“共同”和“富裕”,“富裕”是前提,“共同”是目的。“富裕”指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富裕;“共同”指的是所有地区、所有人群的共同享有。这两个维度的现状与期望目标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社会资源,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政治制度设计,实施更加合理的社会分配,达成“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政治体系是政治主体及其相关关系的总和,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议题而形成的结构功能形态。政治主体是政治体系的核心,也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政治体系中的政党、政府、公众、社团这四大政治主体是推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四驾马车”(见表1)。
表1 中国政治体系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与作用机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从摆脱贫穷站起来,到解决温饱立起来,再到建成小康富起来,我们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要实现共同富裕强起来,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推动“富裕”和实现“共同”两方面任务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充分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广泛凝聚各方共识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17],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提供政治领导(见图2)。
把握发展方位政党推动发展保障分配倡导核心价值富裕共同共同富裕制定发展战略完善分配制度图2 政党的政治领导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第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一是把握发展方位。政治道路选择与政治发展方向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求在正确的政治轨道上前进。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天然地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党要从全局高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实际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带领中华民族为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奋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关键在于党要为经济社会发展确定方向、谋定大局、制定政策,同时强化党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二是制定发展战略。“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1]。党要立足长远,站在全局高度,既制定短期发展目标,也制定长期的远景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共同富裕;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围绕发展战略,党还要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担当意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力量保障。
第二,保障公平正义分配,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价值制度基础。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禀赋、财富收入和富裕程度相差巨大。我们必须从价值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价值基础和制度基础。一是倡导核心价值观,厚植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如果制度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躯体,价值倡导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灵魂。价值倡导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把每一个人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转化成由内而外的自发性社会行为。为此,需要发挥党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社会风尚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厚植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二是完善分配制度,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既要提高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又要完善按照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政策制度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目前情况而言,完善收入分配可以从“提低、扩中、调高”三个方面入手。“提低”就是要想办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中”就是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调高”是要通过合理手段调节和规范高收入者的收入。“三轮”同时驱动,有利于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缩小收入差距。这就要求在初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劳动者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的贡献评价,提高劳动要素的分配比例;在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税收调节、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实现社会资源向后富群体、后富地区的倾斜;在第三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引导社会组织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等行为在分配中发挥补充作用。
高质量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政府促进个人发展助推企业发展实现机会公平达成结果公平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图3 政府的政治管理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治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从公共服务内容看,包括为公民个人发展提供的公共产品和为企业发展提供的公共服务两个方面;从公共服务目的看,包括发展型公共服务和兜底型公共服务(见图3)。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要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当前,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诸多短板,中西部、城乡间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这意味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政府提供高质量和均等化公共服务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一,提供高质量的发展型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促进“富裕”的实现。一是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促进个人发展。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1]文化教育、就业保障等发展型公共服务供给数量越多、质量越高,社会个体的发展能力就越强。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后富地区和后富群体来说,能够显著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生活。面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必须是系统性、体系化供给,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优质、均衡、一体化的供给模式,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有机结合。二是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助推企业发展。企业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良好的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有利于推动企业更高质量发展。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制定更加合理的公共政策,实施更加优惠的税收待遇,建立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扩大更多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供给,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支出,适度加强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等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企业竞争新优势,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让企业在机会公平和程序正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合法合理地创造财富。
第二,提供更加均等化的兜底型公共服务,为后富群体、后富地区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公平机会,达成“共同”的目标。“均等化”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是指公共服务的享有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均等,不因民族、性别、年龄、地域、户籍、学历、职业、收入、财产等方面的不同存在差异;二是指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按照底线公平的思路,让所有群体都能够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最低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条件之一”[18]。一是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体人民的机会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体发展能力上的过大差距。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各种因素影响,总有一部分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通过市场竞争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如果没有兜底保障,这部分人就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兜底型公共服务主要体现为政府“在医疗、养老等一系列强制性社会保险中承担的财政兜底责任,以及在义务教育、扶贫、社会救助等民生领域承担的公共产品供给责任”[19]。二是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达成全体人民的结果公平。均等化的兜底型公共服务可以保障低收入群体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能够消除因物质条件及外部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创造和分享造成的不利影响,真正创造公平的共享环境”[20]。政府要在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等公共服务方面发力。在当前情况下,要促进兜底型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山区等后富地区及收入不高的后富群体倾斜,加大对后富地区的资金投入,改善其基础性公共服务建设,承担兜底责任。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增强内生动力强化主体责任公众树立共同体意识提升个人能力共建共治共享团结互助协作图4 公众的政治参与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能够为执政党执政提供合法性支持,使政策推行能够顺利开展,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一方面,政治参与能够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培养其主人翁精神;另一方面,这种通过政治参与培养出来的主人翁意识反过来增强公众的内生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力量(见图4)。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政府包办,而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通过奋斗和劳动换取。共同富裕的客体是人民,主体也是人民。只有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依靠智慧和劳动,积极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不断“做大蛋糕”创造增量,才能为公平正义的分配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源。
第一,强化主体责任,为创造社会财富贡献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同样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一是增强公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实现共同富裕,要“弘扬勤劳致富精神,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17]。人民群众要树立靠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的正确观念,增强自身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人人都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来,实现“共建共享”的局面。只有让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动力来自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望追求的主动性,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永恒动力。二是提升公众实现共同富裕的个人能力。提升公众个人能力是强化共同富裕“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公众在国家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1]。“贫困人口在教育、医疗以及投资方面面临制约,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因而陷入贫困陷阱”[21](P13)。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及金融扶贫等全方位扶贫,使贫困人口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22]。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均”出来的,而是靠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出来的。
第二,树立共同体意识,为共享社会财富提供心理基础。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由于受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不同个体在社会价值的认知水平、观念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公众必须树立政治共同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追求个人幸福生活离不开社会整体发展这个前提。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只有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富裕,才可能保证个人美好生活的真正实现。一是树立“共建共治共享”意识。树立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所有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参与分享,各尽所能、能者多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形成实现共同富裕“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愿为、人人能为”的社会风气。这就要求具有更大价值创造能力的个体和先富群体认识到个人发展和共同富裕是一个整体,要有合作互助意识,愿意带动和帮助后富群体提升能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二是发扬团结互助协作精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离不开团结的社会条件,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公众具有利益让渡精神。“要顺利实现社会群体间的利益让渡,就必须形成一种得到广泛认可并且有效遵循的社会团结式利益让渡规则,从而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各种行动提供明确的社会行动依据”[23]。要实现利益在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之间、先富地区与后富地区之间的让渡,需要培育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弘扬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团结,从而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
图5 社团的政治合作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结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其主要形式有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社团组织作为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党、政府一样,是现代社会政府与公民大众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社团组织成员来源于社会精英阶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属于先富群体。社团组织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可以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直接发挥社团组织所拥有的社会优质资源集聚特点,激发其活力和潜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二是社团组织可以搭建起社会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做好社会资源的软调节(见图5)。
第一,发挥社团组织创造财富的优势。从社团组织成员来看,“这些不同层次的社会力量,共同组成了群体精英”[24](P64),他们在社会财富创造方面拥有天然优势。一是通过社团组织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精神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倡导企业家群体“弘扬企业家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的典范”[25]。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致富榜样,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和勤劳致富的社会风气。二是通过社团组织进行资源整合。社团组织可以发挥组织功能,把个体化、原子化的先富群体和社会精英联合起来,实现不同成员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强强联合,更好地促进组织成员的发展;同时,这些先富群体和社会精英基于其特有的区位优势,能够有效链接各方面社会资源,进行成员之间的资源整合,这种整合能够有效解决政府单一主体资金和资源不足问题,弥补政府失灵的缺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三是通过社团组织影响公共政策。社团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化的手段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反馈信息,从而影响政府决策,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组织化手段,社团组织可以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其成员的各方面利益,为组织成员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国家通过政治制度安排,吸纳各种社团组织成员进入政治体制内部,表达利益诉求,也能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第二,发挥社团组织在先富带动后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先富带动后富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一是社团组织能够搭建帮扶带动平台。通过社团组织搭建起先富地区与后富地区、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充分利用先富群体和先富地区技术、资源、地域、管理等优势,采取项目带动、产业合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项目推动、技术扶持、劳务协作等多形式、多途径将“先富群体”的发展成果经验与“后富群体”共享,改善后富群体的发展环境,带动后富地区和后富群体实现共同发展,形成社团组织参与帮扶的长效机制,提升后富群体的“造血”能力。二是社团组织有利于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开展。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机制是发展慈善事业,要“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17]。一方面,国家要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活动,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发挥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自愿性行为的第三次分配,要在社会中形成“互利互惠和互相信赖规范的社会资本”[26](P202),同样离不开社团组织的自发参与。通过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各类社团组织积极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17],发挥社团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三是社团组织能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深入后富地区和后富群体中志愿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企业家精神,利用先富群体的先进事迹和实际行动影响后富群体,增进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后富群体和后富地区发奋图强、改变面貌的热情和勇气。社团组织可以以志愿服务方式直接承接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社会事务,促进弱势群体和后富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