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笔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宁夏银川 750021)
城市是人类将所处的自然空间人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符号表征,彰显人类文化底蕴的一种人文类型。城市的时空坐落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物化形态,而城市超越了物化的存在形式,具有了一种人文意义上的存在价值,就在于积淀在城市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为城市的存在培育了生命力不衰的精神内核,使一座城市具备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禀赋,也使一座城市具备了在非物质经济时代实现文化资本化运营的基本资质。近代以来,历史文化作为城市发展资源的价值日益被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之一。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就将历史文化名城纳入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当中。1982 年我国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8 年,我国先后命名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计135 座城市。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命名,并不是从形式或称谓上给予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而是该城市因为具备历史文化的资本,在诸多城市中具有彰显外界影响力的城市知名度。
银川市是1986 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38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宁夏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二十多年来,宁夏为了进一步打造好银川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这张名片,通过积极挖掘整理银川市历史文化资源,出台《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加大力度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国家级荣誉。实质上,历史文化名城的存在价值不只是利用文化资源如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更在于如何培育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度,使得“名城”这张名片名副其实,具有一定的外界知名度,这是增强城市综合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关注的重点是,作为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银川市,是宁夏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外界的影响力如何?当今时代,随着城市综合竞争力中软实力因素日益被重视,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话题。
为了更客观地掌握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的实际情况,笔者采用社会学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将问卷调查对象的总样本设计为1000 人,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差异性及提高问卷调查的有效性,笔者采取分类调查的原则,将问卷调查的对象分为银川市市民、自治区区内人群和自治区区外人员三类,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的线上填写形式,共有721 人参与填写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721 份。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量化分析,对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进行评估,并对如何提升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个城市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不是简单的身份赋予,必须具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资质,这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具备的文化资源,更是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其外界影响力的“文化资本”。1982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八条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这样界定,所谓“历史文化名城”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指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最基本的四个要素;2008 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明确了五项基本条件。以上政府颁布的法规和条例是我们理解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权威话语。银川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西部城市,具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资质。
文物是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经人们世代衍传并传承至今的具有一定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文物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符号表达。关于文物的类型,存在着不同的认知视角。依据文物的存在形态,可以将其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类。前者基本上都是文物史迹,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后者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银川市历史上遗留至今保存完整的文物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银川市城区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见证着银川市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演变。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银川市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34 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89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处,如海宝塔、西夏陵、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银川玉皇阁、承天寺塔、明长城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 处,如横城城址、文昌阁、平吉堡遗址、青羊沟遗址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如银川城墙遗址、汉延渠、惠农渠、甘沟烽火台、将军楼、滚钟口建筑群等;这些历史文物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价值较高,是先人们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显形符号,是老祖宗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现代建筑席卷全球的当下,我们表达和寄托乡愁的一种物质符号,更是当今时代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资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城市历史建筑,让城市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份历史厚重感,更是在同质化色彩渐浓的城市化建设中保存城市个性与特色的关键。银川市城市历史悠久,城区历史建筑较多,每一个历史建筑,并不是单一的建筑主体,在建筑内部,又包括了多个建筑单元,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建筑群,且集中成片,构成了银川市历史建筑的基本格局,彰显出银川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文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时为卫学所在地,是一处集祭祀孔子和府学教育于一体的建筑群。成化六年(1470 年)以后多次重修,清代增修,由大成殿、东西庑殿、戟门、角门更衣厅、栅栏牌坊、名宦祠、讲堂、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组成,构成文庙建筑的基本格局,这些历史建筑虽屡遭毁坏,但是又不断得到重修。乾隆三年(1738 年)曾毁于地震,乾隆四年(1739 年)再次重修。时至今日,文庙遭到损坏,但其主体被保存下来,成为银川市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大转型中,传统作为现代的对立面,在持续不断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中,遭到破坏。尤其在当代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和改造中,一些历史建筑都已经被拆毁。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银川市还保留着浓浓的古城味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战略大刀阔斧地推进,古城银川市作为省会城市也不可避免地卷进了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由此也给古城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时代挑战,文化遗产的破坏在悄然不觉中愈演愈烈,使得古城银川市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明清时期的那些王府、寺庙、殿宇、花园,包括老城墙,几乎都丧失殆尽,无迹可寻[1]。但是在宁夏当地部门的竭力抢救下,宁夏传统文化遗迹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基本保留了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如银川市的古城墙遗址。银川在历史上曾建有城池、宫殿、王陵、园林等建筑,虽几遭废弃,旧城内的建筑所剩无几,城墙大部分被拆,但原有的城市街道格局还基本保持着传统的特色,成为银川城市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在今天的银川市城区内,承天寺塔、海宝塔、拜寺口双塔、鹿盘寺、西花园将军楼、文昌阁等一些古建筑,它们古朴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文化积淀,体现着银川城历史悠久的古城风貌。
一座城市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在历史上有过真实的经历,更在于历史上其是否曾为政治要地或承载过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它们虽如历史云烟消散而去,但被记载到历史史册,为城市增添了珍贵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厚重感。银川市背靠贺兰山,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一个重要屏障,这里也曾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军事战争的前沿,一度成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重镇。明朝时期的银川镇曾是九边重镇之一,在当时的军事地位较高。清朝时,这里曾是银川府城,尽管相对于明朝,管理级别有所下降,这里依然是宁夏北部重要的军事重镇,是屯军和军队驻扎的重地,如清代的银川就有当时八旗军队驻扎,被称为“满城营”,后来驻军的满营迁入府城西边,在银川就有了“旧满营”和“新满营”之分。满城堡内建有城楼、马道、城门、门楼、交楼、铺房、炮台等,以及城内建有各级官署、兵营、庙宇牌楼等。至今,在银川市金凤区依然有满城街,尽管曾经的满营建筑都已经消逝,但是作为一处历史遗迹,满城这一城区称谓承载着历史记忆。
历史上银川市作为宁夏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历史上不断得到建设,作为城市格局逐渐完善,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城市文化遗产,银川不仅文物保存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完整地体现银川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以一定规模的空间区域存在,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与今天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相邻,它们成为了银川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符号见证,这里不仅有文物遗迹、历史建筑,更有古老街巷、厚重的庭院、百年的老树、传统的社区及氛围浓厚的民俗等。银川市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较多,比较有名的如兴庆区新华街、玉皇阁、宁园文化特色街区,其中兴庆区新华街、玉皇阁街区最具代表性。新华街是银川历史上商业最为集中和知名度较高的一条商业街区,东起东花园,西至展览馆,在清朝时就是宁夏府城繁华商业地段,这里商家云集,车马络绎,繁花似锦。及至民国时期,这里除了商贸之外,还有戏园子、电影院、照相馆等,形成一个集商贸和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商业街区。坐落于兴庆区的玉皇阁,与鼓楼垂直相对,相距有100 多米,过去这里以鼓楼为中心,周边布满街巷和集市等,如今玉皇阁和鼓楼作为银川市两个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古朴典雅,古色古香,较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围绕着玉皇阁和鼓楼,在其所属的空间中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
通过以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诸条件的分析,笔者认为,银川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需的“文化资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实。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部也是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见仁见智,有学者从功能角度将其分为七类[2],也有学者依据其类型的性质构成划分为六类[3]。总之,银川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种地域特色类型,这类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地方文化等特点[4]。
“知名度”是一个公共关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关于人或事物社会影响力的认知与理解。有学者认为,所谓“知名度”是指某人或某事物被社会、公众知道熟悉的程度[5]。有学者将其理解为“认知度”,即是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包括被认识的深度、被知晓的广度两个方面[6]。戴维阿克从品牌角度理解“知名度”概念,他认为,品牌知名度指消费者认知或回想该品牌的能力,是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记忆强度的体现,由此他划出了关于品牌知名度的四个层次,即品牌主导、品牌首选、品牌回想、品牌认知等[7]。这些概念界定大同小异,基本都指出了知名度这一概念的主要评价指标。当然知名度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更好地从量化角度评估个人或事物的知名度,需要对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行指标化的具体操作,提炼出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针对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的评估分析,笔者基于对“知名度”概念的理解,将从品牌了解度、品牌熟悉度、品牌吸引度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估。
知名度作为一种社会性评价,以社会群体对人或事物的了解和知晓为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事物处于深巷而不被外人所知,也就无所谓是否有知名度。因此,一个人或事物具有知名度,首先必须以各种呈现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或知晓,其外界知名度也就逐渐提高。银川市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已有26 年的历史,这样一个国家级的城市文化品牌,必然会提升银川市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使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符号更多进入外界的视线。品牌不仅是城市的文化象征,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产,品牌资产在保罗·齐默尔曼看来其代表了一种产品的附加价值[8],这种附加价值可以产生无限的经济效益。银川市位处我国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银川市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国内和国际的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银川市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西部城市被外界所认识,银川市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更多人所知晓。对于个人、组织的了解或知晓程度如何,除了对对象本身属性的体认,更在于认识主体范畴的广度如何,也就是建立在组织被公众认知的一定区域的级别。其区域级别共有国际、全国、大区、省区、当地五个级别[9]。
本文根据评估的需要,将认知广度设定了银川市、区内、区外三个层次。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知晓银川市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吗”这一问题时,在接受调查的721 人中,有460 人表示知晓银川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63.8%,可见银川市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银川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及新媒体的广泛宣传,其被外界的知晓度有所提高。但是从横向比较,这种知晓度相对较低。在接受调查的186 人中,表示对银川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知晓或不知道,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5.8%。如表1。
表1 对于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知晓度(单位:人,%)
人们对银川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知晓度有限,形成了一种在空间上差序性的认知特征,即人们对其知晓度与空间距离的远近成正比,人们所处空间与银川市距离越近,其知晓程度越高,越远则知晓程度越低。人们对银川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知晓与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关,不同职业群体受制于职业属性,他们的关注点不同会体现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广度上,尤其是那些从事旅游、教育、新闻媒体职业的人们,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宽,掌握信息量大,可以弥补他们身体缺场,借助各类媒介掌握外界信息,他们对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知晓度就较高。
知晓是停留在表层的感性认识,但是熟知却是超越表层的一种内在的理性认识,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必须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熟悉度。认知深度的确定是建立在公众对组织信息认识和知晓的程度上。通过对公众的调查来确定认知深度[10]。外界对于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基本上对银川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初步的认识,但是熟知程度却体现着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外界影响力,也是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形成品牌效应的体现,但凡是知名度较高的城市,外界对其知晓程度不仅体现在横向层面的空间范畴,更体现在人们对其内容及其特质的熟知程度。针对外界对于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熟知程度,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您对银川市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熟知吗?”这一问题,在受访的721 人中,其中有139 人表示非常熟悉银川市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19.3%;有307 人回答熟悉银川市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42.6%,应该说,这与这些受访者大多数为银川市市民或宁夏当地人的身份有关;有275 人表述他们对银川市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不知道,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8.1%,这些受访人大多集中在区外受访群体,可见外界对于银川市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熟知度较低,如表2。
表2 对于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熟知度(单位:人,%)
被调查者在填写几个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迹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写“西夏陵”这一个文物遗址,分别占到了调查总人数70%以上,对其他文物遗址的熟知度相对较低。外界对银川是历史文化名城熟知度不高,除了对个别知名度较高的景区相对熟知外,对其他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熟知程度有限。究其缘由,一是因为这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缺乏吸引力,很少引起外界的关注;二是由于人们没有亲身来过银川市,缺乏亲身经历和认真了解,对银川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了解更多停留在表层。
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最终体现的是其对外界人群的吸引力,所谓吸引力是城市历史文化魅力对外界的吸引,人们有对其了解的强烈诉求,抑或有了去当地旅游的想法,这也是城市知名度产生的正功能,追根究底,这种吸引程度的强弱,建立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品牌美誉度的基础上,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其品牌,但这些品牌对外界的吸引度如何?这是评价其知名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当问及“银川市历史文化资源对您的吸引度如何?”这一问题时,在受访的721 人中,其中有153 人表示银川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其吸引度较高,占调查总人数的21.2%,有247人表示银川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其有吸引力,占调查总人数的34.3%,有321 人表示银川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其没有吸引力,占调查总人数的44.5%,如表3。这是银川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有所提高的体现,问卷调查中有73.51%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旅游的计划,会考虑来银川市旅游。但是对外界吸引度不足也是客观事实,有26.4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来银川市旅游的想法。
表3 银川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吸引度(单位:人,%)
可以看出,银川市历史文化资源总体上吸引度较高,相对于一些外界知名度较高的历史文化名城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界对银川市城市历史文化品牌有所了解,但是其对外界人群的吸引力明显不够。对于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吸引度不够的现实,少有媒体关注并宣传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少有学者关注并研究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少有作家关注并以此为题材写作银川历史文化名城。正是外界的关注度不够,银川市历史文化品牌难以彰显,在整个社会中对外界的吸引度不高。
一个城市知名度的高低,受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即文化资源与资源转化实践等综合因素,本质上是城市资源禀赋的自身价值在社会层面的呈现,体现了一座城市综合发展实力。诚如有学者认为,除了受到传播路径的影响,知名度在本质上是以城市的生产性和发展性要素为基础所建构的影响力的体现,其高低或强弱差异取决于城市的综合性实力,这在根本上又受到城市发展规律的支配[15]。银川市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横向对比来看,其在国际和国内层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对有限,这也是当前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实事求是地找出其中的影响因素。
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其所处的空间区位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区位既是一个自然空间的社会编码,更是一种建立在权力关系基础上人为赋予空间优越与否的话语表达,由此自然的空间在社会层面区分出了中心—边缘的权力话语,当然这种区位划分是以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参照系来确立的,并以与其空间的差序来塑造出社会影响力。但是区位划分其实是相对的,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处的区位优势与劣势,只是一种相对层面的社会认知。然而区位优势却能给一个地区或城市创造出近乎禀赋的优越性,增强其外界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宁夏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是现代化的后发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在宁夏的五个地级市中,银川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决定了其在整个宁夏及邻近区域的区位优势。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省会城市,近几年来,银川市凭借着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发展和壮大地方文化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2012年9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宁夏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银川市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发展使命。但是银川市毕竟位处于西部地区,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在发展中有着诸多的先天不足与制约瓶颈。银川市不具有国内一线城市的区位发展优势,同时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历史上造成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事实,难以在短时间里得到解决,经济发展程度不高,难以对外界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有学者对全国城市的知名度量化排名显示,银川市等西部省会城市的知名度远低于东北的鞍山、齐齐哈尔和锦州等城市[11]。区位因素的先天不足,最终体现在银川市城市知名度上,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不高的现实,正是银川市所处区位因素不足的体现。
宣传是增强一个地区或城市被外界知晓和熟知程度最为常见的方式,是有目的的向外界自我推介的一种路径,也是外界在空间阻隔难以接触条件下了解对方的基础,可以增进了解,提高外界对其的熟知程度,增强其在外界的影响力,提高其外界的知名度。大众传播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推动作用是通过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来实现的,谁善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谁就可以在社会进步事业中掌握舆论的主导权,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2]。正因为如此,不管是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还是信息化普及的现代社会,宣传始终是被视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提升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上作用重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更是需要借助宣传扩大其外界影响力,这是一座城市提升其知名度的必经之路。银川市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其知名度不高的一个客观因素就在于当地宣传的力度不够,难以有效地实现扩大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一是,当地主动开展向外界宣传的重视度不够,迄今为止少有借助主流媒体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宣传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推介银川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同时就当前的宣传现状来看,基本上限于借助区内媒体的宣传方式,不但频度低,宣传的自觉意识也不够。二是,宣传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利用纸质媒体和影像媒体、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学术媒介和娱乐媒介等多种类型的宣传实践,同时宣传方式较为传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因为宣传方式的单一和宣传力度的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外界宣传的效果,宣传半径小,宣传效果不明显,影响着外界对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知晓度。
美誉度是一个社会组织获得公众赞美、称誉的程度,是组织形象受公众给予美丑、好坏评价的舆论倾向性指标[13]。美誉度是一个人或事物能否产生外界影响力的根本因素,自身缺乏真材实料,只是单纯地借助宣传扩大其影响力,短期来看可能会起到提升作用,但却并不能使其知名度保持长久。古人所讲的“酒好不怕巷子深”就是这个道理,说明了内在美质是提升个人或事物知名度的关键因素。美誉度既要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基本资质,同时要重视对自身蕴含资源的挖掘和打造,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培育美誉度的基本条件。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度就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这些客观存在的文化资源,在成就银川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更需要将其有效地予以资本转化。银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使其享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这一城市文化遗产历经沧桑,源远流长。20世纪60 年代中期,银川还保留着浓浓的古城味儿。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古城银川的传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战略大刀阔斧地推进,古城银川作为宁夏的中心城市也不可避免地卷进了城市化的大潮中,由此也给古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时代挑战。文化遗产的破坏在悄然不觉中愈演愈烈,而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却相对滞后,使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资源相对匮乏,影响着其美誉度的培育和塑造。
城市品牌浓缩着一个地域的过去和现在,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气质与个性,也是现代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本[14]。一个城市的知名度首先建立在外界的知晓度,而让外界知晓的前提在于其鲜明的特色性,城市的特色某种程度上构成城市彰显自我个性的符号,是外界最容易识别其身份的基础,也是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牌和一座城市发展的隐形资产。品牌是城市文化特色的体现,也是城市文化价值的社会彰显,在提高城市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吸引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外界对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既定认知;相反一座城市缺乏品牌特色的打造,总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同质性上下功夫,缺乏立足于特定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即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却难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自身文化价值,也难以使外界在同质性的认识中形成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知晓诉求,造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外界影响力和知名度难以提升。对外树立地方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地方外宣工作的重要使命[15]。银川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就是要借助其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其特有的文化品牌,这需要认真讨论,精准定位。现实中银川市虽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对于其名城品牌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对于银川市地方文化特色有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汇聚交融的表述,但在实际建设中,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不够,名城建设内容匮乏,品牌不够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容易出现千城一面,同质化色彩浓厚的现象,这无疑会减弱其对外界的吸引力。
知名度既是一座城市社会文化价值的彰显,更是其作为符号资本所蕴含的经济价值的表征,是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之一,无疑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文化传承,重视塑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提高银川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提升的一个关键路径在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要克服“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要正视区位因素和宣传半径小等现实问题,找准症结,有的放矢,要积极主动,在对外宣传上狠下功夫。一是,要在借机上下功夫,努力寻找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宣传的大好时机,有人指出了借机扬名的三种方式:充分利用招商推介搞外宣,充分利用各类展会搞外宣,充分利用各类热点搞外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银川市城市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时代机遇,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对外宣传必须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时代机遇,要用好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博览会这块金子招牌。二是,相关单位通力合作,下大力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宣传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利用好银川市举行国际盛会的机遇,发挥国内主流媒体的平台优势,加大对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宣传。也可在媒体设立专栏,或者以举办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此话题进行研讨,拍摄一系列反映银川市辉煌历史和人文景观的纪录片。还要借力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传播平台的传播功能。当然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并不是短期效益,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一个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善于学习,不断探索,寻找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具体路径。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不仅是从无到有的传奇创造,更是基于原有基础实现增量,这就意味着,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不可忽视其原有的基础,而是在原有知名度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培育和再造,来扩大和提升知名度。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的提升,也需借助银川市原本具有的外界知名度,做好借名争名的工作。一是,要掌握银川市已经具有的外界声誉。我们认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为银川市增添了享誉海外的声誉,扩大了银川市的城市知名度。而银川市现存的一些历史遗迹,则成为外界了解银川市历史与文化的主要窗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爱好者前来探秘。同时银川市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银川市呈现给外界最为亮丽的名片。对于这些名片,必须要重视其价值。二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名片,发挥它们为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争名的价值,在银川市对外宣传中,要将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城、“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名片放置在一起,同步宣传,借助银川市原有的外界知名度,为历史文化名城争得新名气,让外界在了解银川市作为古城等声誉时,更加了解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增加他们对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熟知程度;三是,要借助名人之名来争名。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要主动与国内名人建立联系,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来扩大银川市的影响力,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旅游产业是宁夏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打造全域旅游战略规划的提出,宁夏旅游产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契机,在宁夏全域旅游规划中,银川市旅游资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域旅游的推广将会为银川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大好时机,银川市做好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顺应和借助这一时势,将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银川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充实银川市旅游产业的内容,这有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和提升其外界知名度。银川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后起之秀,在大银川的宏伟建设蓝图下,未来的发展必须要找准城市的定位,这就需要明确银川市所拥有的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高度重视银川市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现代化背景下所具有的文化资本,从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对银川市予以文化定位,塑造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城市形象。同时兼顾银川市城市生态建设,将“生态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建大银川人文与生态旅游城市新形象。
银川市凭借其城市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多年来获得多项殊荣,据统计从2006 年至2013 年,银川市已获得30 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其中最具典型的荣誉有: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大新天府等。城市荣誉的增多,既是银川市作为首府城市影响力提高的见证,也是银川市城市竞争力增强的体现,而这些荣誉无疑成为了银川市城市发展的隐形财富。因此,提高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必须要高度重视银川市现有的城市荣誉,借助这些城市荣誉做好借冕增名的工作,需要做到将历史文化建设的宣传与其他城市荣誉相结合,在对其他城市荣誉的大力宣传中,将历史文化名城有机融入其中,以现有的城市荣誉增色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让外界在了解银川市城市荣誉的同时,也能了解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