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与防控措施

2022-10-12 14:17杨月新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染性患病畜牧

杨月新

(河北省顺平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保定 072250)

0 引言

畜牧养殖产业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动物病因控制的难度,畜牧养殖产业作为农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助推畜牧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畜牧养殖中加强动物疾病的防控可以提升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户的损失,以动物疾病防控为核心展开畜牧养殖是促进这一产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实际的畜牧养殖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动物不免患病,如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且部分疾病的危害极大,严重危害动物的健康系统,如果防控不到位,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畜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际的畜牧养殖中要结合具体的动物疾病病因进行针对性的防控。

1 畜禽常见疾病

1.1 普通疾病

动物普通疾病在畜牧养殖中最常见,虽然不会严重损害动物健康,整体影响较小,但是如果不加以防控,也会影响整体的养殖效益,且普通疾病较易发,会让养殖管理难度增加。动物的普通疾病可以分为外科产科疾病和内科疾病,动物的外科疾病发生原因明确,容易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发病原因不明确且不易治疗,但是对于普通疾病,如果可以进行精准的诊断,都可以得到彻底的治疗,保证动物的健康安全[1]。

1.2 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防控难度大,由于其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防控不力,没有做好隔离的话会扩大传染范围,加大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实际养殖中对传染路径的控制关键。传染性疾病作为畜牧养殖过程的常发疾病,由于其有很强的传染性,难以控制,传染性疾病一般由病毒和病菌引起,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动物受到病毒和病菌的侵袭,就有可能发病,一旦传播路径没有控制好,就会有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影响整个养殖场,尤其是部分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性极强。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路径十分广泛,如空气传播、带病动物用过的器具、饮用过的水等,都可能会导致健康动物传染上疾病,基于传染性疾病的极强传染性,一旦发现患病动物,要及时隔离,阻断病原菌的传染路径,并做好消毒。

1.3 寄生虫病

动物寄生虫病不易发觉,对动物健康的影响极大,由于其隐蔽性强,往往在发现动物感染寄生虫后,动物已经遭到了寄生虫的严重威胁。寄生虫的存在会导致动物产生不同的疾病症状,且由于养殖环境的复杂性,寄生虫病也有着较高发病率,严重危害动物健康。畜牧养殖中,动物常感染的寄生虫有3种:蠕虫、原虫、节肢动物,这些寄生虫或是寄生在动物体内,或是寄生在动物体外,吸收动物的养分,从而导致动物抵抗力降低、消瘦不堪,机体机能降低,随着动物体能的降低,寄生虫对动物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其感染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动物所受到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大。

2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

畜牧养殖中,常出现动物疾病,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也会阻碍养殖业的有序发展,对于我很多地区而言,畜牧养殖都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同时养殖的动物品种也有所增多,部分大型的养殖户同时养了羊、猪等动物,整体的养殖环境更为复杂化,为提升畜牧养殖效果,要加强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结合具体的动物疾病成因实施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才能做好动物疾病防控。

2.1 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是导致动物疾病的关键原因之一,当下养殖场的养殖环境更为复杂化,在环境管理上要更为精细化,才能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减少细菌的滋生,减少动物患病的概率。当环境管理力度不够时,养殖环境不够洁净,且通风效果也较差,动物排泄物的处理也不及时,极易导致细菌和病菌的滋生,恶劣的养殖环境会加大动物患病风险,影响到动物的健康生长[2]。一般对动物健康有影响的养殖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微生物、光照、饲养密度等,如果空气流通性较差、养殖密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的健康生长,同时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养殖场的温度、光照、湿度、空气质量等。大部分养殖场都有密集化程度高的特点,动物数量多自然产生的排泄物也多,如果没有及时地清理、清洗,聚集在一起的排泄物会污染空气、滋生病菌,进而动物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2.2 人为因素

畜牧养殖中,人为因素的存在也会导致动物患病,人为因素主要是养殖技术、养殖行为是否科学合理,如果养殖行为不当、操作不当、养殖技术不过关,都可能给动物的健康带来隐患,从而导致动物患病[3]。如在日常动物养殖中,由于用药的不规范,不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有可能也会造成动物患病,药物中的毒素积累导致动物中毒。选择养殖场地时,缺乏对养殖实际情况的了解,没有充分考虑到动物的生长特点来,从而导致养殖场选址不合理,给养殖管理带来了很多隐患,或者缺乏对养殖设备的应用,也会导致养殖管理不足,增加细菌与病毒的滋生,进而加大动物患病风险。

2.3 动物自身先天不足

动物自身先天的不足,也会加大其患病概率,畜牧养殖中小部分动物在母体中就患有先天性疾病,在后期的养殖中就极易患病,且这种先天性疾病治疗难度大,会大大影响养殖效益。部分动物天生抵抗力弱,尤其对部分病菌的抵抗力更是不足,加之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基础性疾病,从而会加速病情地发展,如果不进行及时的防治,轻则会导致动物机体损伤,重则会导致动物死亡。在畜牧养殖中,引进新品种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改进品种的重要手段,如果选择的动物品种不好,也会增加患病风险,从而降低养殖效益。当下的畜牧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并不注重品种的选择,不进行良种的培育,还有部分养殖场只注重眼前利益,一味地节省投资成本,不选择良种,选择一些较为低劣的品种,品种低劣的畜禽抗病性弱,后期管理难度大,反而会增加养殖的整体成本。还有部分养殖场在购买新品种时,不重视免疫检测,就此埋下了隐患,对后期养殖管理极其不利,阻碍养殖场发展。

2.4 不重视防病检疫

畜牧养殖中做好对动物疾病的防控关键,通过科学的检疫,可对很多动物疾病加以预防,有效控制了养殖户的损失,养殖户要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控,就要做好检疫环节,才能随时了解动物的健康,实现动物健康的全程化监控。然而部分养殖户,不重视动物检疫环节,将实际的畜牧检疫演变成经验把脉,凭借自身经验进行疾病诊断,开方过于随意,不仅影响检疫工作的有序发展,也阻碍了对动物病情的正确诊断,直接影响了动物的健康生长。

3 防控措施

3.1 合理选择养殖场地

为减少后期动物疫病防控的难度,应该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通过科学的选址,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一方面,在选择养殖场地时,要对场地的气候、地理条件、水源条件等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尽量选择远离居住地,地势开阔距离水源近、通风效果好的地方,同时,结合动物的生长需求和生长特点进行综合性的选择,由于养殖场要做好后期的排水工作,要对地势进行考量,可以尽量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区方便排水,且要优化排水系统,对养殖废水加以处理达标后再进行排放,通风好、近水源的地方可以保证养殖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尤其在确定大型养殖场地时,要远离居民生活区,不仅可以减少对居民的影响,也可以降低动物患病概率[4]。另一方面,在选择好养殖场地后,要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管理,结合养殖密度和规模,合理控制养殖场的温度,当夏季温度较高且通风效果不好时,可以进行洒水,借助通风设施加强通风效果,从而促进养殖场空气的流通,减少动物患病概率。如果养殖场设计得棚舍较小,动物密度会相应地增加,空气的流通性也会降低,容易滋生疾病,所以要合理设计棚舍,根据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设计棚舍,确保动物有足够的空间,进而强化养殖场的通风效果,降低动物疾病传播的概率。重视养殖场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其在高温时期,更要加强清洁,做好消毒,在消毒和清理工作过程中,可以将动物驱赶治备用圈舍,待到清洁和消毒工作完成后再将动物赶回。

3.2 加强检疫工作

为减少动物疾病,在实际的畜牧养殖过程中,应该加强检疫工作力度,通过科学系统的检验,可以减少动物疾病。一方面,要进行定期的检疫工作,结合地区动物患病规律和特点,对常发疾病进行重点检疫,同时,在疾病高发时期,要对所有动物进行疫苗接种,从而实现关键疾病的预防。另一方面,为保证检疫工作的顺利,要结合地区养殖产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的检疫制度,以检疫制度为主导,展开对养殖场的动物的定期检查,进而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及时进行治疗,以防疾病范围的扩大化,一旦发现患病动物后,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并进行消毒。此外,在动物的屠宰过程中也要加强检疫,不仅可以预防患病动物流入市场,也可以对大范围的传染性的疾病加以防控。

3.3 重视养殖场的管理

加强养殖场的管理,主要是消毒、清洁等工作,结合养殖规模,制定清洁制度,如可以展开1次/d的小清洁,每周1次的大清洁和消毒,通过定时定点的清洁,为动物营造健康舒适、卫生的环境。对于圈舍的清理,要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助,尤其是夏季高温时期,蚊虫增多,微生物也明显增多,要适度加大清洁和消毒力度,2次/d的清洁,最大程度地消除细菌,从而减少动物的患病风险。

3.4 提高动物养殖技术

殖人员的技能、经验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养殖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在保证养殖的效益,减少动物的患病率。对于从事畜牧养殖的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养殖知识,也要对常见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掌握常见疾病的症状、病因,也要对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做好养殖的特殊管理工作,一旦发现动物存在异常,如食欲缺乏、消极萎靡等现象,要积极查明原因,并结合动物的具体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5]。养殖人员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一方面要不断地积累养殖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学习,积极向技术人员、检疫人员学习有关养殖的知识,丰富养殖经验,提升自身的养殖技术,以保证养殖工作的安全有序,减少动物疾病的患病率。

3.5 注重畜禽品种的改良

提升动物自身的抗病能力也可减少其患病概率,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疾病有极密切的关系,当动物机体系统存在问题时,必然会降低其抵抗力,当然也会更容易发病。为减少动物的疾病发生率,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养殖户可结合自身的养殖条件,科学的引进良种,通过持续性的动物品种改良,提升动物的机体能力,可在养殖过程中多关注动物的发育生长情况,通过择优去弱等方法保存优良品种。

3.6 加强用药管理

畜牧养殖人员是养殖作业的主体,为减少动物疾病,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应该结合动物的种类,一方面学习不同的养殖技术、养殖知识,另一方面加强用药管理,结合动物的疫病,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都药物的量进行合理控制,才能保证用药的价值,如对于常见的疾病,养殖人员可在检疫人员的指导下准备相应的药物,并科学用药。

4 结束语

畜牧养殖产业是农村基础发展产业,为提升养殖效益,不仅要加强日常管理及检疫工作,更要重视疾病的病因,专注动物疾病防控环节,做好对应防治措施,加大投入养殖资金,做好养殖技术及科学观念的培训,提升养殖人的专业程度,才能减少动物疾病,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推动养殖产业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传染性患病畜牧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研究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Kindness Is Contagious
辽宁省畜牧良种生猪补贴资金2420万元
完形填空训练
高二生物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