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黎丽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魂”的内在体现,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地域性、乡土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内生力量。乡村环境设计、景观规划及建筑设计是乡村振兴“型”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到要分类推进乡村发展,而针对乡村环境则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总体而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好乡村文化与环境设计融合的组合拳。
特色类保护村庄是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典型的“魂”“型”交融案例。乡村文化是乡村环境的核心内涵,乡村环境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振兴的路径更有赖于乡村文化与环境设计的有效融合。
程阳八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距三江县城19km,由马鞍寨、平寨、岩寨、平坦、懂寨、程阳大寨、平埔、吉昌等8个自然村寨组成,面积12.55km2,居民2 000余户,近1万人,是自然聚集的侗族千户大寨。至今,程阳八寨不仅较好地保存着侗族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干栏式建筑,还保持着侗族服装饰品、歌舞文化、生活习俗等传统,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类保护村庄。
众所周知,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我国的乡村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牺牲了乡村环境,给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化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城镇化的乡村建设政策使城乡社会剧烈重组,在科技、网络等领域的渗透下,乡村出现“千村一面”的趋城市化等问题,三江程阳八寨在发展乡村旅游环境设计的进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程阳八寨作为世界著名的侗族聚集自然村寨,景区以“侗族文化”为亮点,主打侗族聚落形态、建筑风貌、生产生活方式,打造“我国最美的山水侗寨”名牌。程阳八寨要走好乡村旅游的道路,必须同时做好历史文脉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工作。但通过笔者的田野调查与资料查询发现,当前景区并未能将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与当地文化保护项目及时协调规划。就环境设计而言,景区针对传统侗族干栏式建筑的规划不力,传统建筑拆旧建新等问题异常突出。程阳八寨传统建筑经历了干栏式建筑到纯混凝土建筑,再到旅游建设所需的混凝土结构与木饰面结合的建筑方式,最后应政府要求,再度回归木构干栏式建筑形式的一系列变化阶段。规划的不及时导致当前景区内现代或半现代建筑与传统保护建筑混杂,大大降低了侗寨生活文化景观的原生感。
侗族干栏式木构建筑是程阳八寨的主要特色景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与侗族文化息息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包括程阳八寨在内的侗族文化瑰宝。据统计,当前程阳八寨所在的林溪镇,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仅有17人,平均年龄为60岁,存在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且传承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对历史、文化学习不足。另外,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性,传承人队伍中少有人拥有建筑工程建设等资质,很大程度受到当前工程建设体制的限制,不能全权承接大型的木构建筑项目,只能日常承接一些个人民房等小型木构建筑项目,收入水平不高,长此以往,传承人队伍规模将会逐渐缩小。再加上程阳八寨虽然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贫困地区,原生态环境脆弱,越来越不能满足乡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乡民集体的空心化现象也越发明显,导致当地环境设计主体,即侗族干栏式木构建筑的建设主体缺失问题更加突出,逐渐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作为一个地处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程阳八寨存在着自然条件差、基础配套设施薄弱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消防、供水供电、通信信号、排水排污等方面。①交通方面,从三江县城进入景区的主要方式是出租、包车等,价钱约为50~100元,尚无直达景区方便且经济实惠的公共交通方式,游客的出行体验感不佳;②景区道路方面,核心景区亦为居民居住区,但道路硬化仍不完善,且规划较为混乱、狭小,核心景区即各村寨有些主干道宽度约为4.5m,仅可容两辆车会车通过,停车区规划混乱,极度影响景区整体风貌;③消防方面,由于村寨建筑规划的无序性,景区内大多建筑距离近,常见“一线天”建筑夹缝景观,所以不管是侗族传统木构建筑还是混凝土结构木饰面的混合建筑都存在极大消防风险。除此之外,程阳八寨的供水供电系统相对薄弱,通信信号较弱,排水排污系统不完善,常出现污水、异味等,均反映程阳八寨乡村旅游道路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乡建发展越发受到关注且成为热点,程阳八寨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保护类村庄,在面对文化保护传承与社会创新发展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时,挑战和机遇并存。其环境设计应结合多方考虑,从抓住关键主体、分层次规划、全方位发展方向推进景区的环境提升方案。
程阳八寨环境设计的杂乱无序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规划、承接、建设主体未能有效衔接、全方位统筹形成的最终结果。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的逐渐拆毁,固然是乡民为改善生存条件做出的趋利性选择,但项目规划的政府主导者,当地旅游局的不及时管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三方的不和谐角逐,造成了程阳八寨当前的境况。
一个成功、和谐的环境设计作品应是设计者与建设使用主体的多重关联及对接后共同的思想体现,程阳八寨乡村环境设计的关键在于人。程阳八寨的乡民应该有一定自主权,起建设主导作用,设计规划团队应在平衡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基准上,以保姆式、私人定制模式对程阳八寨的环境设计进行引导,辅助设计,充分尊重乡土文化、生活,听取乡民意见,做到民主决议下的乡村环境改造。如此,项目的成果才能顺应民心,真正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确保侗乡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局面,实现村寨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程阳八寨作为少数民族特色保护类村庄,其文化资源是其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但当前其建设发展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创建的文旅项目、环境设计、建筑等只是单纯“固旧”,使大量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沦落为纯粹商业的展演;另一方面,野蛮追求现代化、规模化,以舍弃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等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造新”,使乡村整体出现城镇化设计倾向,乡村文化逐渐消散。
完全的“固旧”和“造新”对程阳八寨的发展是不利的。乡村环境设计应与文化产业协调交融,针对侗族木构建筑,业界提出的“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分类分层次保护的概念确实是妥善的解决方式,但笔者认为,此“旧”不应是单纯回归“旧古”,而是充分掌握技艺,做到利“渔”与“鱼”。
技艺的问题,就是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也是人的问题。程阳八寨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侗族地域文化保护的重点,必须持之以恒地传承和发展,而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非遗传承人的栽培养成工作。程阳八寨乡民,作为程阳八寨非遗旅游的生产者、参与者,也应成为开发者、决策者和非遗技艺传承的主要群体。必须持续增强非遗传承人的专业素养,通过继续深造、专业培训等形式,增强现有非遗传承人的知识体系,尤其要注重传承人队伍的专业技能等级考证等,确保传承人队伍能学以致用,保证传承人队伍技能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双提升;注重培养传承人队伍的创新精神,在对传统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论坛、设计比赛等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融合;必须持续增加非遗传承人的队伍规模,通过支持现有非遗传承人成立技能培训机构、开设工作坊,对内培养村民,为村民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对外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相关方向的高校学员,从帮扶一个人到影响一群人,培育更多具有“造血”功能的非遗旅游产业扶持人,激发传承动力,实现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程阳八寨的环境设计,不仅涉及村寨的建筑,还应包括村寨的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村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游客良好旅游体验的坚实基础。程阳八寨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针对“吃、穿、住、行”的建设,而此处的基础建设主要以“行”“住”和环境卫生为主,它们依旧是需要政府、当地旅游局和乡民多方协调、全面发展才能补充完善的。
在“行”的维度上,改善交通应是第一要务,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硬化的布置、增设公共交通路线规划等,为居民与游客提供出行便利(见图1)。在“住”的维度上,应注意加强消防建设,如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强化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消防节点,有效减少、消除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的消防隐患等。在环境卫生方面,要提升规划村寨排污排水网络,减少污水外排、直排等,治理景区内受污染的河流溪道。另外,还应通过电网改造,提高电力服务,增设通信基站服务,改善电力通信水平,保证乡民和游客的用电、通信需求等。
图1 程阳永济桥
程阳八寨的环境设计是急需有效规划提升的。抓住关键人群,深刻领悟乡民主体和游客客体的需求,与程阳八寨的建设使用主体建立有效沟通和互动;不一味“固旧”或“造新”,以地域文化保护为重点,以恰当的形式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融合;持续提升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寨、游客人居环境水平,是提升程阳八寨环境设计的有效路径。而程阳八寨的环境设计策略也体现了当今乡村环境设计思维不仅是满足单一主体、面向单一产业进行设计,而是向多学科、多维度的交叉融合方向转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