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亚琴 左娇 郭家成 黄新凯
目前,临床针对尿路结石主要采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对肾中上盏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清除率可达95%以上[1-2]。但据相关研究表明,针对肾下盏结石,清除率仅可达80%[3]。目前临床针对肾下盏结石残石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物理震动排石机等方法治疗,但均存在一定不足。雷火灸是基于药物燃烧产生热效应的一种明火悬灸疗法,常应用于变应性鼻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组织水肿,降低神经兴奋性,同时具有抗炎、镇痛之功效[4-5]。本研究探讨雷火灸配合体位指导在输尿管软镜术后残石排出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1年6—12月医院收治的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存留残石且呈下焦湿热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6]的相关诊断标准;结石直径≤2.5 cm;均为肾盏或单侧肾盂结石;术后影像学显示肾下盏残石;年龄18~65岁。排除条件:体质量指数≥35;合并泌尿系梗阻、畸形及狭窄;雷火灸药物过敏;合并背部破溃。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42.36±3.25岁;观察1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43.10±3.10岁;观察2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9~64岁,平均42.68±3.21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每天饮水量需达2500 ml,同时进行抗感染及解痉止痛干预,此过程中不经药物及相关排石干预,在排尿过程中,利用滤网收集残石。
1.2.2 观察1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体位指导,指导患者保持头低臀高俯卧体位,进而确保肾下盏结石的顺利排出,此过程中,注意患者需将臀部抬高30°左右,以符合结石排出的解剖通道。
1.2.3 观察2组 患者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进行雷火灸干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呈头低臀高位,针对背部膀胱经络进行3~5 min的纵行灸,其次于头高臀低排石位,针对双侧膀胱俞、肾俞及腰背部阿是穴进行3~5 min的回旋灸,灸至皮肤发红为宜,每天1次,每次10~15 min。每个疗程1周,共进行2个疗程的护理干预。嘱患者排尿过程中,利用滤网收集残石。
(1)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术后2周、术后4周采集三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3 ml,常规离心(离心时间15 min,离心速率3000 r/min ),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于-80 ℃环境待检,采用化学发光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步骤进行。
(2)治疗效果:分别于术后第1天、术后2周、4周比较三组患者肾下盏残石移位率、残石排出率,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周再行体外碎石率。
(3)并发症: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周血尿、发热发生率。
(4)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肾绞痛发作次数、镇痛药物使用次数:VAS评分范围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痛。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2周、术后4周时血清TNF-α、IL-6、PCT、CRP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三组各项血清指标随时间呈逐渐先升高再降低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术后2周、术后4周时观察2组均低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且观察1组低于对照组,组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组间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交互<0.05)。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TNF-α水平比较(ng/L)
表2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IL-6水平比较(pg/mL)
表3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PCT水平比较(μg/L)
表4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CRP水平比较(μg/L)
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肾下盏残石移位率、残石排出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三组患者肾下盏残石移位率、残石排出率较术后第1天提高,且观察2组高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P<0.05)。术后4周,观察2组再行体外碎石率低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2组发热及血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2组患者 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肾绞痛发作次数、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三组患者VAS评分、肾绞痛发作次数、镇痛药物使用次数比较
输尿管软镜术后残石刺激会导致膀胱、输尿管黏膜发生损伤,进而诱发局部充血性水肿,增加结石复发风险,因此,有效的残石治疗方法是确保患者预后的关键[7-8]。常见的治疗手段中,长时间服用药物,会导致低血压、头晕等副作用;物理振动排石机排石效果良好,但价格高昂,且操作复杂,应用范围受限[9-11]。本研究针对输尿管软镜术后残石排出予以雷火灸联合体位指导应用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三组患者TNF-α、IL-6、PC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周,三组TNF-α、IL-6 、CRP、PCT均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下降,观察2组TNF-α、IL-6 、CRP水平均低于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三组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在于,雷火灸是一种以药物粉末燃烧产生红外线辐射力、热力、物理因子及药化因子为主要工作原理的明火悬灸疗法,在燃烧过程中,温度可达240 ℃,具有猛烈的药效,因此,可提升药物的渗透性,通过热力、红外线辐射力等多重作用力,发挥红外线照射、艾灸及针灸协同作用的效果,具有散寒祛湿、温通经络、止痛散结、化瘀止血之功效,进而达到温通经络的效果,同时可促进血液循环、排除邪气[12-13]。雷火灸过程中还可通过扩张血管而加速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的同时,抑制炎症渗出,同时加速渗出炎性物质的快速吸收,促进发挥细胞及体液免疫机制,从而降低TNF-α、IL-6、CRP等因子水平,较体位护理及常规护理而言,效果更加显著,而PCT组间无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样本较少相关,因此,为进一步了解雷火灸联合体位指导对输尿管软镜术后炎症反应的改善效果,仍需增加样本量,开展进一步研究[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结石清除率、肾下盏残石移位率、残石排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周,三组患者结石清除率、肾下盏残石移位率、残石排出率较术后第1天提高,且观察2组高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术后4周,观察2组再行体外碎石率低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提示雷火灸联合体位护理较仅体位护理或常规护理对排除残石的效果更佳[16]。与李思逸等[17]相关研究结果类似。输尿管软镜术后残石排出过程中,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雷火灸联合体位指导可集于红外线辐射、温热效应及体位辅助促进残石排除,效果显著,且相对于仅体位护理或常规护理而言,雷火灸的高温渗透力更强,通过热辐射力,可直达组织深部,促进血液循环,在此作用下,利用体位指导可帮助建立排石通道,以此提高残石的排出效果[18-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2组患者发热与血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肾绞痛发作次数、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分析原因在于,残石在排出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泌尿器官黏膜损伤,进而会伴随血尿、发热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20]。利用体位指导联合雷火灸进行干预可促进残石排出建立排石通道,进而减少并发症,同时雷火灸利用不同的药物配方可在皮肤形成高浓度药区,通过穴位不断渗透,进而达到止痛解痉、活血行气、逐淤祛湿之效,同时组织感受器细胞膜通透性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改变,进而会提升疼痛阈值,缓解疼痛,降低镇痛药物应用频率[21-23]。
输尿管软镜术后残石排出予以雷火灸及体位指导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疼痛,减少肾绞痛发作次数、镇痛药物使用次数。本研究存在观察样本量较少、未进行长期随访的不足,故今后可扩大样本量并长期随访,为验证雷火灸及体位指导在输尿管软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