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斌,尚 勇,程丽丽,魏 琳,李蓓蓓
(1 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西安 710065;2 32381部队,北京 100072)
末敏弹打击的主要目标类型是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战车及装甲运输车等地面装甲车辆。末敏弹属于攻顶弹药,采用EFP战斗部技术攻击装甲车辆的顶部装甲来实现对目标的毁伤。EFP战斗部穿甲威力小无法对目标实现有效毁伤,穿甲威力大将对设计、制造带来一系列的困难,甚至无法实现。因此合理提出EFP战斗部穿甲威力的技术指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殷希梅等通过总结国内外现役末敏弹装备,对末敏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当前EFP战斗部常见的技术指标。武天宇等对EFP战斗部毁伤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EFP侵彻深度的变化规律。谢文等研究了末敏弹射击效能,建立了射击效能计算模型。刘文举等建立了命中与毁伤目标模型,考虑了命中装甲目标不同区域后的毁伤效果。然而目前探讨EFP战斗部穿甲威力、末敏弹作战效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针对EFP战斗部穿甲威力、末敏弹作战效能之间关系的问题,建立顶部毁伤区域模型和命中率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对不同EFP战斗部穿深对毁伤概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主要对相对防护较强、装甲较厚的主战坦克进行目标特性分析,建立用于末敏弹效能评估的主战坦克顶部毁伤区域模型。着重对德国豹2,美国M1系列、苏联T-72、T-80,日本90式和中国99式坦克主战坦克的结构尺寸特征和装甲厚度进行分析。
1) 德国豹2主战坦克
德国豹2坦克是联邦德国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主战坦克,车体长7.7 m,车宽3.7 m,车体首上和炮塔前部均采用间隙复合装甲,车体前端呈尖角形状,防护能力相当于700~850 mm均质装甲;炮塔外轮廓低矮,防弹性能好,待发弹位于炮塔尾舱,用气密隔板与战斗舱隔离。炮塔顶部装甲厚度为40 mm,车体尾部发动机区域装甲厚度为20 mm,德国豹2坦克三视图如图1所示。
图1 德国豹2坦克三视图
2) 美国M1A1主战坦克及改进型
美国M1A1主战坦克属于战后的第3代坦克,车体长7.9 m,车宽3.7 m,车体前部和炮塔采用了贫铀装甲,防破甲弹能力相当于均质装甲的3~5倍。该坦克现已成为美陆军的主力坦克,美国M1A2是M1A1改进型坦克,车体长7.9 m,车宽3.6 m,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600 mm和700 mm的均质装甲。
3) 俄罗斯T-72坦克
T-72坦克为苏联研制的第3代主战坦克,车体长6.4 m,车宽3.4 m,车体首上装甲采用复合装甲,共3层,外层为80 mm厚的钢质装甲,中间层位为104 mm厚的玻璃纤维,内层为20 mm厚的钢甲,为大倾角构形,相当于500~600 mm的均质装甲防护能力;车体顶部装甲10 mm厚的钢板。炮塔为铸造件,各部位厚度不等,炮塔正面位置最厚,顶部装甲厚度为45 mm。
4) 日本90式主战坦克
日本90式主战坦克,车体长7.5 m,车宽3.4 m,车体和炮塔前部采用复合装甲,其它部位采用了间隙装甲,炮塔内部有防火板间隔,有三防装置,炮塔前的复合装甲厚度550 mm,该坦克没有对付顶部攻击的特殊装甲防护。
5) 中国99式主战坦克
99式坦克是目前我军研制的最新型的第4代主战坦克,车体长7.6 m,车宽3.5 m,炮塔采用焊接结构,防护能力相当于700 mm均质装甲,车体正面和侧面采用复合装甲,并加装了新的楔形双防反应附加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600 mm均质装甲,车体和炮塔顶部装甲厚度为30 mm。
综合上述典型主战坦克结构尺寸和装甲特性数据,按照功能和装甲厚度划分主战坦克顶部区域,统计各区域装甲厚度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主战坦克各区域装甲厚度
由表1可知,主战坦克炮塔正面和首上装甲最厚且采用复合装甲,防护能力最强;炮塔两侧一般加装模块装甲,防护能力较强;炮塔顶部和尾部,车体顶部和尾部及两侧履带为坦克装甲最薄弱部位。
根据EFP战斗部威力指标及其技术水平,可得出:
1)炮塔顶部和尾部,车体顶部和尾部及两侧履带钢板厚度小于60 mm,EFP战斗部可穿透;
2)炮塔正面和首上抗穿甲厚度大于400 mm,EFP战斗部无法穿透;
3)炮塔两侧钢板厚度60~120 mm之间,EFP存在一定的概率能被穿透。
若EFP战斗部穿深在80~130 mm之间,只是对炮塔两侧区域的毁伤效果有影响。影响程度用毁伤概率表征,因为毁伤概率与命中率密切相关,因此首先用计算机仿真计算命中率,然后再分析EFP战斗部穿甲威力对末敏弹作战效能的影响。
建立以功能和装甲厚度划分区域的主战坦克顶部毁伤区域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末敏弹射击过程,统计末敏弹命中目标各区域的概率。
主战坦克主要尺寸为:
1)车体:7.5 m×3.5 m;
2)炮塔顶部:3.2 m×2.4 m;
3)履带宽:0.6 m;
4)首上区域:1.4 m×2.3 m;
5)车体尾部发动机部位:1.8 m×2.3 m。
主战坦克顶部毁伤区域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主战坦克顶部毁伤区域模型示意图
图中绿色部分为EFP可穿透区域,红色部分为EFP不能穿透区域,黄色部分为EFP介于穿透和穿不透之间的区域。
建立末敏弹母弹运动模型,末敏子弹减速减旋运动模型、稳态扫描运动模型、捕获目标模型、命中目标模型,并考虑各作用环节的参数误差,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射击过程,逐发判断子弹EFP是否命中目标及命中目标区域,统计得出末敏弹对目标顶部各区域的命中率。
末敏子弹扫描轨迹方程是在扫描坐标系下得出的,当末敏子弹进入稳态扫描后,子弹以稳定的落速、转速和扫描角运动,敏感轴与水平面的交点(即扫描点)的轨迹如图3所示。
图3 末敏子弹与水平面的交点轨迹
图中为子弹匀速下落速度,为子弹绕铅直轴匀速旋转的转速,为子弹弹轴与铅直轴的夹角(即扫描角),为起始扫描中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子弹起始扫描高度,为子弹最大扫描半径,为子弹最大作用距离。
末敏子弹敏感轴与威力轴在扫描坐标系内的位置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敏感轴与威力轴在扫描坐标系内的位置关系
末敏子弹敏感轴扫描轨迹的极坐标表示为:
(1)
式中:为敏感轴在-平面的投影长;,m为子弹敏感轴与铅直轴的夹角;为末敏子弹扫描时敏感轴在-平面的投影与轴的夹角;为末敏子弹起始扫描时威力轴在-平面的投影与轴的夹角;为动态补偿角在地面的投影角。
末敏子弹威力轴扫描轨迹的极坐标为:
(2)
式中:为威力轴在-平面的投影长;,w为子弹威力轴与铅直轴的夹角;为末敏子弹扫描时威力轴在-平面的投影与轴的夹角。
动态补偿角沿扫描圆锥母线设置,m=,w=,其中:
=+sin (2π+)
(3)
式中:为扫描角的期望值;为摆动幅值;为摆动频率;为扫描角的初始相位。
在扫描坐标系中,敏感轴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4)
威力轴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5)
设定位系数为,目标识别区域为,则
(6)
式中:,分别为目标区的长和宽,当敏感轴的扫描轨迹(,)进入目标识别区时,则认为弹目发生交会。
假设敏感器识别目标的概率为,抽取[0,1]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当弹目发生交会时:
若<,认为末敏子弹已识别目标;
若>,认为末敏子弹未识别目标。
末敏子弹捕获目标后,设进入目标识别区的时刻为,扫出目标识别区的时刻为,则理想瞄准点的时刻=(+)2。考虑切向定位精度、EFP飞行时间和EFP密集度后即可模拟出末敏子弹命中点坐标,判断目标是否被命中。设末敏子弹命中点坐标为(,),目标命中区域为,在这里是取目标全部面积的区域。满足(,)∈,则末敏子弹命中目标,否则末敏子弹没有命中目标。目标分目标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
1)目标尺寸:7.0 m(长)×3.5 m(宽)×1.5 m(高);
2)子弹参数:可靠性为0.92,落速为16 m/s;转速为6.5 rad/s;扫描角为30°;识别概率为0.9;密集度×:0.2 m×0.2 m。
末敏弹命中主战坦克顶部各区域的概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目标各区域的命中概率
假定末敏弹对装甲目标命中并穿透,目标即毁伤,则末敏子弹的毁伤概率为:
(7)
式中:为毁伤概率;,m为命中概率;,c为穿透概率。
根据EFP战斗部威力指标及其技术水平,分析得出末敏弹对坦克各区域的穿透概率,c:
1)EFP战斗部可穿透区域,穿透概率为1;
2)EFP不能穿透区域,穿透概率为0;
3)EFP介于穿透与穿不透之间区域(炮塔两侧钢板),能否穿透是存在一定概率的。
若EFP不能穿透炮塔两侧区域,穿透概率为0,则对静止目标或运动目标,毁伤概率分别为0.696,0.591;若EFP能穿透炮塔两侧区域,穿透概率为1,则对静止目标或运动目标,毁伤概率分别为0.732,0.617。
因此,EFP能否穿透炮塔两侧区域,末敏弹的毁伤概率相差4%左右。
分析当EFP穿深在80~130 mm时,能否穿透炮塔两侧区域,对末敏弹的毁伤概率影响。
不考虑弹着角等因素,假设EFP穿深大于120 mm,能够穿透炮塔两侧区域,穿透概率为1;EFP穿深在100~120 mm,穿透炮塔两侧区域的概率为0.5;EFP穿深小于100 mm,则不能穿透炮塔两侧区域,穿透概率为0,则仿真计算得出:
1)EFP垂直穿深在120~130 mm时,对静止或运动的单目标,毁伤概率分别为0.732,0.617;
2)EFP垂直穿深在100~120 mm时,对静止的或运动的单目标,毁伤概率分别为0.714,0.604;
3)EFP垂直穿深在80~100 mm时,对静止的或运动的单目标,毁伤概率分别为0.696,0.591。
EFP穿深与毁伤概率的关系如图5所示。
由以上分析并结合图5可知,EFP穿深在80~130 mm变化时,虽然毁伤概率会随着EFP穿深增加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程度很小,无论对静止目标还是运动目标其毁伤概率的变化范围均在4%以内。
图5 EFP穿深与毁伤概率的关系图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EFP穿深在80~130 mm变化时,对装甲目标(静止、运动)毁伤概率的变化范围均在4%以内。该研究结果表明,EFP穿深在80~130 mm变化时,对末敏弹作战效能影响很小。文中研究揭示了EFP战斗部穿甲威力和末敏弹作战效能之间的规律,可为末敏弹EFP战斗部的论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