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在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以中秋节学习活动为例

2022-10-12 03:27李萌李晨光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讲堂传统节日月饼

李萌 李晨光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

高羽 吴玮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三小学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重视我们的节日就是在弘扬我们的文化。让学生知晓更多的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传说、节日的习俗,能让其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判断,对学生三观的建立有着良好的作用。

因此,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笔者结合基本的课程结构以及当今的时代特征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节日入手,以节日之美景与美食为线索,融合科学思维与兴趣实践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小学阶段各学科课标的要求,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

● “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理念与概述

中华传统节日校本综合实践课程依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弘扬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强调跨学科、跨媒介学习的活动设计,强调儿童的兴趣和动机本身,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负责任的精神,对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对他人的宽容之心以及判断能力都有着独特的价值。通过参与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在活动课上,学生可根据课上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理解变为自己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而将实践过程用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技术制作成“美篇——真趣小讲堂”,与同学、老师、家长和“关注好友”分享成果和快乐,可以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 “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校本综合实践课程分为中秋、春节、清明、端午四科目组,共有24个单元课程(如图1)。单元课程按学段划分,以不同年级为单位,有序衔接,形成主题化、单元化、模块化的单元课程系列。

图1 “中华传统节日”课程各课程模块

中华传统节日校本课程不仅依据学生学情设计不同课程,而且注重与相应学段的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融合,鼓励学生尝试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与技能,营造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用双手借助手工工具或者机械工具对某物进行加工时,便出现了一种极复杂的现象:信号在每一瞬间多次从手传到脑,又从脑传到手,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教导脑。人的构思在这时不仅付诸实现,而且不断地发展、加深和变化。”中华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正是融合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借助机械工具等进行动手劳动和做实验,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以“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为例,在小学阶段共设置6个单元课程,教学目标包含科学学科中学习常见的科学的食品评测方法,数学学科学习测量月饼的直径和半径、厚度和重量的方法,以及语文学科鉴赏古诗,联系课文《潮汐》介绍中秋节特有的自然景观,并联系自然科学通过月晷模型进行演示学习和交流(如图2)。这样的跨学科综合学习,注重学科之间的协作学习,强调跨界实践,促进核心知识的再构建和思维迁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图2 “中秋节”各课程教学目标和知识点

“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还利用了跨媒介阅读教学方式,学生借助图书、网络短文和亲子分享,学习中秋节相关知识与文化内涵,课后还借助“美篇”和“微信”平台,展示分享了课堂学习成果,与关注的朋友在评论区进行互动、点评。这样的跨媒介阅读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达到读者与读者甚至是读者与作者间的直接对话,阅读双方的高参与率使阅读过程具有明显的互动性。

● “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四部曲

案例:认识月饼,五仁月饼。

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月饼,是学生所熟知的中秋节代表性美食,学生对其来历、文化内涵和制作方法虽不十分了解,但很感兴趣。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月饼的知识,借助电子学习单发展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闻、尝、摸等方式,展开月饼小探究,体验感官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电子表格学习、归纳基础的科学分类方法,并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中秋节传说及月饼百科知识,探求月饼的由来、月饼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文化内涵和月饼的制作方法等。

1.学一学

(1)直观学习,了解中秋节历史

学生虽然知道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美食,但对其来历、文化内涵和制作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教师借助资料、视频和图片展示,使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知道月饼的历史与演变过程,激发对月饼的兴趣,增强对月饼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文字“灵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2)课外拓展,感知月饼的文化内涵

课上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理解得更通透、收获得更多,必须进行课外拓展。学生在“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之后,借助图书、网络短文阅读,探究节日和传统美食的文化内涵。以“五仁月饼”为例,“五仁月饼”里的“五仁”其实与代表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文化相对应:“仁”即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义”即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礼”即恭敬尊重,礼仪文明;“智”即崇尚知识,追求真理;“信”即忠于职责,诚实守信。而五仁相聚,又以面、糖相裹相融,这正是中秋节讲求的“团圆”的寓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月饼的文化内涵,并从中学到了做人的道德准则。

(3)自主合作学习,弘扬中华传统节日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学习单(如下页表),自主、合作学习制作“美篇——真趣小讲堂”,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如标题“真趣小讲堂”、月饼制作图片、学习单照片、制作收获和感受等,运用学习过的插入图表、照片和文字信息的知识,为真趣小讲堂加入必要的元素。这样创建的新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做一做

(1)借助多种感官,学习全面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观察事物的特征可以借助不同的感官进行判定,将每两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分解月饼皮和月饼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判断月饼的外形和颜色,以及皮和馅料的味道、气味,以此辨别制作月饼的原材料,使其初步掌握顺序观察的方法,锻炼观察能力。

(2)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学习单,培养科学分类能力

学生对观察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通过简洁的表格就能够进行查缺补漏。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将月饼的原材料和辨别方法填入到学习单中,通过归纳整理,学习基础的科学分类方法。在学习与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分类能力,变式学习深化体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游戏,让学习更有效率

游戏:依据学生辨识出的月饼皮和馅料的原材料组成,并结合学习到的月饼做法,两人一组制作一个五仁月饼。小组在合作完成制作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思考和创造,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默契与配合。

3.说一说

(1)交流分享,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每位学生的收获和感受都有所不同,为了给学生提供分享感受、展现自我表现力的机会,笔者在课堂上设计成果交流环节,将课堂交给学生。各小组将课上填写的学习单、制作“五仁月饼”的体验与感受和制作的“美篇——真趣小讲堂”上传教师端,借助同一平台分组进行汇报分享,以此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梳理、总结这堂课的收获,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融合。

?

(2)家校共育,促进学生成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笔者将课堂分享的小视频实时发送到“班级群”中,进行家校沟通分享。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中来,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可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最终实现家庭、学校协调发展。

4.评一评

(1)评比,让学生更有自信

评比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所以,在制作完成“月饼”和“真趣小讲堂”后,在班级中评选“最美月饼”和“最喜爱的小课堂”,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2)网络互动,拉近家校距离

网络互动可以让家长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关注到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还可以无限次反复播放,对喜欢的作品可以进行收藏,真正做到了资源的共享。将学生制作的“美篇——真趣小讲堂”上传至网络,并将作品二维码发到家长群,学生间的留言、亲子间的互动,拉近了学生与家人之间的距离。

● 思考

在认识月饼、制作月饼和创编“美篇——真趣小讲堂”学习活动设计中,学生通过接触事物本身,进行逻辑分析、知识探求、思维练习,发展思维,并通过手的动作和思想不断产生联系:思想检验、矫正和改善劳动过程。通过美篇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弘扬了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重塑了情感。

猜你喜欢
讲堂传统节日月饼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红领巾,好榜样!
我有一个特别的月饼
一起来做月饼吧!
欢乐的中秋节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
DV校园 数彩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