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的学校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2022-10-11 03:37郑虹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立场评价课程

文∣郑虹

学生立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但在现实中,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教室,对学生实施的是教师们设计的教学计划,对结果的评价也往往统称为教育教学评价,这无疑是强调了教师的主控地位,弱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在日益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我们应该聚焦学生的“学”,让“教室”变成“学室”,让“课堂”变成“学堂”,让“教案”变成“学案”,让“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总之,要基于学生立场改进学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学校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立场的意义

(一)国家“双减”政策聚焦学生立场

国家“双减”政策聚焦学生立场。“双减”政策要求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应对不确定的世界。“双减”政策真正的目的是减负、提质、增效,使教育回归公益的本真和育人的真谛。这对学校建设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吃透国家的政策要求,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来规划学校教育教学,从学校顶层设计、教师理念更新、学校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设计等方面综合提升学校竞争实力。[1]

(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生立场

1.每一轮课程改革都基于学生立场进行

1978—1993年的课程改革重在拨乱反正,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双基”教学,围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创新与改革。这三个“面向”指向的是学生发展。

1994—2000年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育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1—2007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调落实“三维”目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站在学生立场进行的评价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2008—2018年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探索实现高效课堂的路径,基于学生立场关注“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落实和考试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019年以后,随着普通高中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学校教学更强调在多元化、情境化、开放化、素养化的学校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高级思维能力,重点关注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

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立场进行了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化学业质量指导,加强了学段衔接;更关注学生的学,借助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科活动以任务群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落实“五育”并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2.新中考、新高考以评价促进学生立场的落实

新中考基于学生立场,以评价深化义务教育改革。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中考与新高考接轨,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新中考要求学校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基于学生立场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新高考基于学生立场,回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清晰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强调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教育各个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四层”是考查内容的构建原则,即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必须具备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则是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2]总之,新高考要为国家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学生立场的课堂教学特征阐释

(一)发展性: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基于学生,面向学生未来的。戴维·珀金斯认为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培养学习者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性。[3]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划既要关注学生的今天,也要关注学生的明天;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学”而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这个体系中通过学习具备面对不可知未来的必备能力和持续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二)开发性:点燃个体潜能与创造力

教育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是社会延续发展和个体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4]教育的工具性决定学校课堂教学要善于激发和点燃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让其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实现个人价值;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未来社会实践,以延续社会发展。苏格拉底在论述关于教育本质时曾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开发内心。因此只有基于学生立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才能实现教学的高质量发现。

(三)互动性:强调课程要素之间的互动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儿童是起点、中心,儿童和课程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学校课程相互联系的中心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5]现代学校课堂教学更强调基于学生立场实现课程要素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课程与生活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动,教师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设置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借助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解决具体任务。埃德加·戴尔的金字塔学习理论也证明,学习者采用主动式、互动性的学习方式时的学习效率比采用被动式、单向性的学习方式至少高20%,最高达85%。

三、基于学生立场的课堂教学之实践突破

(一)以评促教,提升学校教学领导力

吕玉刚司长指出,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学业水平,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的当下,学校要贯彻落实以评促教的理念,通过评价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期末考试、学业质量监测等评价途径,提升学校教学领导力。

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时,首先要吃透《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将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以评促教,根据区域具体评价标准构建校本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由“教”向“学”转变,由“输入”向“输出”转变;开展分层教学,构建深度思维课堂,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树立自信心。其次要提升为高品质课堂服务的“三组”团队(备课组、学科组、项目组或课题组)领导力。

图1 “三组”团队的领导力内涵

(二)以校为本,提升学校课程品牌力

强大的学校课程品牌力是学校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双减”的深入推进需要学校构建五育并举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及校本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发展开设特长课程、兴趣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充分整合家庭、社区、企业资源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共同建设校本课程;基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搭建丰富、多层次的课程展示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提升学校课程品牌的竞争力。

(三)以生为本,提升课堂教学设计力

评价“好课”的标准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要基于学生立场,综合考虑三个“适切”:目标设置适切,学习任务适切,手段运用适切。学习目标适切性的达成需要教师吃透课标、教材,贯彻“一课一得”理念,让学生的学习可检可测,还应考虑学段进阶,关注学段衔接。学习任务的适切性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规律、发展规律,尊重教育规律,设计丰富、适切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主动学习,还学生话语权。手段运用的适切性要求课堂教学讲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情境素材与教学主题有机融合、作业设计与课堂内容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辅相成。总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体现系统化、创新性等,将学生、教师、课程、教材、教法、评价、课堂生态乃至社会环境、历史归因等创造性地、高效地融合。[6]

(四)以思为本,提升课堂教学实施力

“坚持创新导向”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修订原则之一,强化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原则实现的支撑点就是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本,用“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实践”的学科探究来提升课堂教学实施力。

首先,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到“学”的转变。让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中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探究中形成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

其次,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教师发挥学习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以中等水平学生为主体,兼顾两头,实施学科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

再次,倡导个性化学习。针对学习者的需求,优化学习进度和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最后,重视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应激发学生思考,而不是把现存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启发思考、促进创造。

(五)以效率为本,提升课后作业设计力

在追求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以效率为本,体系化地提升课后作业的设计力是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明确了改进教育评价的要求,以实现“教—学—评”的有机衔接。其中对于作业设计有明确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学校作业设计力的提升单靠教师个体很难实现,它一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有“一校一案”的校本化作业制度体系管理,用校本化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教研体系落地,有专项的科研课题引领,借助市、区、校三级教研组织围绕作业设计联动推进,用完善的评价导向来促进效率。

猜你喜欢
立场评价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扬善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