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近10年强刊建设成效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绝对和相对指标

2022-10-11 08:31张后全李思宇贺靖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发文科技期刊卓越

■张后全 李思宇 贺靖峰

中国矿业大学期刊中心,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金山东路1号 221008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等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1-2]。这些重要指示精神和相关政策文件[3]强调“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为激活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的原动力提供了强大的催化剂。为加大对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的经费支持,中国科协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升计划”项目分2期,每期3年(2013—2015年和2016—2018年),两期累计资助310刊次(包含2012年资助的45种期刊[4])。“卓越计划”项目为期5年(2019—2023年),遴选250种期刊(22种领军期刊和228种后备梯队期刊)进行重点建设,同时每年支持创办30种高起点新刊[5]。希望通过15~2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建设,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3]。

对于“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的资助(本文统称为“强刊建设”)效果,已有较多研究[4, 6-19]对受资助期刊的建设成效进行分析评价。所采用的文献计量指标包括《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 JCR)分区(JCR Q1~Q4区)、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JIF)、期刊影响因子排名(JIF Rank)、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JIFP;RJIFP)、总被引频次(Total Citation,TC)/篇均被引频次(Average Citation, AC)、Scopus分区及CiteScore指标、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lout Index,CI)、Altmetrics 指标和年发文量等。总体评价是项目资助定位准确、站位高远、成效明显,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4,13]。

上述期刊资助效果评价分析[4, 6-19]表明,目前衡量科技期刊的建设成效主要基于国际权威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JCR文献计量学指标。为弥补JIF指标的不足,2021年JCR新推出一种引文影响评价指标——期刊引文指标(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 JCI),它反映的是某种期刊近3年发表的可引用文章的平均归一化引用影响力,定义学科内近3年所有期刊的平均JCI为1。JIF是学科内某种期刊近2年引文影响的绝对值,考查时长较短,易于自我操控;JCI则提供了某种期刊在学科内近3年所有期刊平均引文影响的相对值,考查时段较长,衡量期刊在整个学科内的相对影响力,涉及面更广,相对不易被操控。

同时,上述研究文献大多以受资助期刊为样本评价分析期刊建设成效,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引入新引文影响评价指标JCI,试图对整个中国科技期刊界(含未受资助期刊)2018—2020年进入JCR学科排名前列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进行梳理分析,以评估中国科技期刊在政策支持及配套经费资助下的阶段性建设成效,以及“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对中国科技期刊整体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从JCI的定义可以看出,本文虽主要追踪分析2018—2020年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但实际能考查近6年(2015—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建设情况。若考虑到论文出版及学术影响力提升通常具有2~3年的时间滞后性,本文实际考查近10年来的强刊建设成效。2021年是中国科技期刊15~20 年建设计划的半程之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总结分析强刊建设经验、查漏补缺,对于把握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现状、加快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指学术水平高、品牌声誉好、传播范围广、行业影响大、学术影响力指标长期位居学科排名国际前5%或前10%的知名期刊[20]。据此,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具有强大引文追踪和期刊评价功能的国际权威数据库Web of Science以及JCR,研究对象为2018—2020年进入JCR学科排名前列(国际排名前10%、前5%和JCR Q1区的学科排名前5)的中国科技期刊,本文统称为“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

1.1 样本选择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2018—2020年JCR收录的178个自然科学领域的9000多种期刊中,按年份(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依据JIF筛选JCR学科排名国际前10%、前5%的期刊。由于JCR中有23个学科领域的期刊总数少于25种,其中期刊数量最少的学科领域仅有7种期刊,百分位学科排名递差较大(>4%),因此本研究一并统计JCR Q1区学科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最后,遴选出主办地在中国大陆的期刊(中国台湾地区主办期刊本次未统计在列,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25日)。经过遴选,共有51种JCR学科排名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符合上述要求。

1.2 数据获取

通过合作出版商网站的期刊主页、主办单位网站的中文主页、期刊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网站等收集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基本信息,包括期刊英文名称和中文名称、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号)、创刊时间、JCR首次收录时间、期刊所属JCR小类学科(Category;若期刊位列JCR多个学科时,选择排名最好的学科)和大类学科、“提升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和“卓越计划”入选情况。

1.3 分析指标选取

通过JCR查询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相关量化指标,包括JIF、JIF Rank、JIFP、期刊所属JCR学科的期刊总数、JCI、可引用文章数量(Total Citable Items,TCI)和平均可引用文章数量(Average Total Citable Items,AVTCI)。然后,运用文献计量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多维度追踪分析期刊发展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表1汇总了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基本信息,给出了51种样本期刊受“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资助及被JCR收录的情况。将期刊创刊时间与JCR首次收录时间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反映各期刊发展阶段及期刊建设的效果。

表2列出了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JCR量化指标。由于JIF相关指标(JIF、JIF Rank、JIFP)和JCI计算期刊影响的时间周期分别为近2年和近3年,表2的量化指标实际可以考查分析近6年(2015—2020年)期刊的总体表现情况。

2.1 特征分析

2.1.1 主办单位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在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中,22种期刊的主办单位为高校,占比为43.1%,17种期刊由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院所主办,占比为33.3%,6种期刊由中国科协的各分支学会主办,占比为11.8%。

高校主办的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分布在北京(7种)、上海(4种)、四川(4种)、江苏(3种)、重庆(2种)、辽宁(1种)和河南(1种)。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各拥有其中3种,成为主办期刊数量最多的高校。这些走在国际前列的高校科技期刊办刊特色非常明显,那就是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办刊,比如四川大学的3种期刊都依托于四川大学生物医学领域的世界一流学科,《矿业科学技术学报》主要依托于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一流的矿业优势学科群,《信息材料》由国内电子信息技术龙头院校——电子科技大学主办。

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院所和中国科协各分支学会主办的期刊无一不是依托优势学科或知名研究机构(或学会),比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拥有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同时该研究院下属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拥有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两个研究所分别依托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优势学科及其国家级研究平台创办了《分子植物》和《细胞研究》;中国药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和中国免疫学会等依托其整个行业优势学科,汇聚人才智力优势,为满足行业学会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需求而创办了《药学学报》《动物营养》《畜牧与生物技术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等。

在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中,依托优势学科或知名研究机构(或学会),由中国高校、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院所和中国科协各分支学会主办的期刊数量合计占88.2%。由此可见,拥有优势学科的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学会是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办刊主力军。

2.1.2 学科分布特征

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收录于JCR的12个大类学科与38个小类学科。如表1所示,12个大类学科中,各学科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数量分别为工程(Engineering)类14种、生物学与生物化学(Biology & Biochemistry)类11种、物理(Physics)类10种、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类8种、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类7种、交叉学科或多学科(Interdisciplinary/Multidisciplinary)类7种、化学(Chemistry)类5种、动植物科学(Plant & Animal Science)类5种、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类3种、地球科学(Geosciences)类3种、农业科学(Agricultural Sciences)类2种、通用学科(General)类1种。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期刊属于交叉学科领域,上述大类学科中的期刊数量存在重复汇总情况。在JCR自然科学领域的14个大类学科中,仅有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和数学(Mathematics)领域没有中国科技期刊进入JCR学科排名前列。

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所在大类学科及其期刊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研产出实力,数据表明我国在工程、生物医学、物理、材料科学、化学领域已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然而,上述优势领域的中国科技期刊现状仍然不能完全代表国家科技发展和学术研究水平,这些领域被SCIE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相对于该学科被SCIE收录的期刊总数仍然是寥若晨星。以中国科技期刊表现较好的工程领域为例,2020年SCIE收录工程类期刊共计1017种,而中国只占41种;位列JCR Q1区的工程类期刊共252种,中国仅有19种,占比不足8%。这与2015—2020年中国在工程类期刊发表797621篇科学论文而位列学科发文榜首、中国科学院发表64159篇科学论文而位居发文研究机构榜首的中国工程领域科研产出实力是极不相称的。

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的中国科技期刊现状更与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相匹配。2015—2020年中国学者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发表了8605篇科学论文,位居学科发文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美国(7023篇)、德国(3226篇)和法国(3181篇)。然而,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两个领域被SCIE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共计17种,只有2种位列JCR Q1区,没有进入JCR学科排名前列的卓越期刊。

2.2 成效分析

2.2.1 资助定位

如表1所示,在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受“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资助的期刊共计42种。按此计算,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受资助率为82.4%(42/51)。未受资助的期刊共计9种,其中3种为创刊未满5年的新刊,可能因未赶上资助申请时间、申请时无CN号等情况而未受资助;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计算流体力学的工程应用》无CN号;其余 5种期刊创刊超5年而未受资助原因不详。如果剔除3种新刊及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计算流体力学的工程应用》,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受资助率为89.4%(42/47)。由此可见,“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资助中国科技期刊定位准确、站位高远。

具体来看,表1所示的2013年之前被SCIE收录的15种期刊都具有“提升计划”第一期、第二期和“卓越计划”项目资助的申请机会,其中真正受到“提升计划”第一期、第二期和“卓越计划”资助的期刊数量分别为9种、13种和12种。在表1的51种期刊中,受“提升计划”第一期、第二期和“卓越计划”资助的期刊数量分别为17种、30种和39种。可见,“卓越计划”较“提升计划”对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资助定位更为精准。

2.2.2 总体效果

通过对表1的数据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在2013年我国实施期刊建设“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之前,被SCIE收录的期刊有15种:《分子植物》《真菌多样性》《细胞研究》《材料科学技术》《计算流体力学的工程应用》《植物学报》《国际口腔科学杂志》《石油科学》《催化学报》《中国免疫学杂志》《纳微快报》《蛋白质和细胞》《纳米研究》《中国航空学报》《中国物理C》。

在2013年之后,被SCIE新收录的期刊有36种,较实施“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前的增长幅度为140%,其中受到“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资助的期刊有29种。同时,在被SCIE新收录的36种期刊中,2013年以来创办的新刊有20种,占比为55.6%;“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 资助的2013年以来创办的新刊共13种。由此可见,历时仅9年,在“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的资助和引领下,进入JCR学科排名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逐渐崭露头角。中国科技期刊强刊建设成效明显,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项目建设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2.3 指标表现

2.2.3.1 JCR分区(JIFP排名)

如表2所示,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总体表现优秀。(1)仅有4种期刊5次跌出JCR的Q1区,另有1种期刊在2018年因过度自引而被JCR暂停收录1次外,其余期刊在2018—2020年JCR公布的数据中均维持在Q1区。(2)有6种期刊3年间始终维持在JCR学科排名国际前5%(RJIFP>95%),分别是《分子植物》《真菌多样性》《细胞研究》《材料科学技术》《光:科学与应用》《国家科学评论》。(3)有17种期刊3年间始终维持在JCR学科排名国际前10%(RJIFP>90%),占比达33.3%(17/51),说明中国优秀科技期刊在JCR的Q1区(RJIFP>75%)期刊系列中总体表现可圈可点。

根据2018—2020年JCR公布的数据,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共计有49次进入JCR学科排名国际前5%(RJIFP> 95%),44次进入学科排名国际前10%~5%(90%

在实施“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之前,被SCIE收录的15种期刊中,有4种在2018—2020年始终维持在JCR学科排名国际前5%,它们分别是《分子植物》《真菌多样性》《细胞研究》《材料科学技术》;有7种期刊在2018—2020年始终维持在JCR学科排名国际前10%;有2种期刊3次跌出JCR Q1区(《计算流体力学的工程应用》2018年1次,《中国物理C》2019年和2020年各有1次),其余期刊在2018—2020年JCR公布的数据中均维持在Q1区。

2018—2020年,我国有6种期刊始终维持在JCR学科排名国际前5%,其中在2013年后被SCIE新收录的仅有《光:科学与应用》和《国家科学评论》;有17种期刊维持在JCR学科排名国际前10%,其中在2013年后被SCIE新收录的有10种,较实施强刊建设之前增幅为42.9%。由此可见,实施“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对于打造JCR学科排名国际前10%的一流期刊方阵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培育世界顶刊(国际前5%)方面,“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的促进作用不是特别明显。

2.2.3.2 JIF、JIFP、JIF Rank

在实施“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之后,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JIF、JIFP、JIF Rank大都有所增长。根据表2中51种期刊JIFP和JIF Rank的变化,归纳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按年份的JCR学科排名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登顶学科榜首的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按年份分别有1种、2种和6种;JCR学科排名前5的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按年份分别有12种、20种和30种;JCR学科排名国际前5%的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按年份分别有8种、16种和25种;JCR学科排名国际前10%的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按年份分别有19种、32种和42种。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被SCIE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分别为215种、243种和252种,则JCR学科排名国际前5%的中国科技期刊占当年中国SCIE收录期刊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3.72%、6.58%和9.92%,JCR学科排名国际前10%的中国科技期刊占当年中国SCIE收录期刊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8.84%、13.17%和16.67%。

2019年,被SCIE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有6.58%进入JCR学科排名国际前5%,有13.17%进入JCR学科排名国际前10%,首次超越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2018—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势头迅猛,2019年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节点。

表3 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JCR学科排名的统计结果

正如前文所讲,2018—2020年始终维持在JCR学科排名国际前5%和前10%的中国科技期刊仅有6种和17种。因此,2019年和2020年表现突出的JCR学科排名前列期刊有待今后3~5年用时间来检验。

如表2所示,极少数期刊的JIF呈增长状态而JIFP、JIF Rank却有所下降,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畜牧与生物技术杂志》。这是因为个别期刊JIF增长幅度不如学科内其他期刊增长幅度大,尤其对于收录期刊数量较少的领域,由于JIF仅考虑期刊近2年的引文表现,一些发文量较少的期刊JIF很容易被人为操控,同时这些领域的JIFP百分位递差较大,要维持期刊JIFP、JIF Rank的持续强劲表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学科内期刊数量较少的领域,建议结合不易被人为操控的JCI来综合评价期刊国际影响力。

2.2.3.3 JCI

总的来说,在实施“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之后,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JCI随JIF、JIFP、JIF Rank的增长而增长。JCI总体变化趋势与JIF、JIFP、JIF Rank的变化规律相同,但也存在个别例外的情况,比如《真菌多样性》在学科内29种期刊中一直名列第一,但其在学科内的JCI略有降低,这是因为学科内期刊的整体JCI提升快于《真菌多样性》。

由于JCI将学科内近3年所有期刊的平均JCI定为1,若学科内期刊的引文影响力两极分化情况较严重,会存在JCR学科排名前列的期刊JCI低于1的情况。对于表2中的51种期刊,在2018—2020年JCR公布的JCI数据中,2018年有11种期刊的JCI低于1,2019年有7种期刊的JCI低于1,2020年只有4种期刊的JCI低于1。由此可见,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2020年期刊JCI低于1的4种期刊分别是《石油科学》《绿色能源与环境》《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国物理C》。这4种期刊中,除了《中国物理C》2018—2020年的多个期刊指标如JIF、JIFP、JIF Rank、JCI均逐年下降外,其余3种期刊的JIF、JIFP、JIF Rank、JCI并未下降,而JCI却未超过1,原因在于这3种期刊所在学科领域的期刊数量较少,学科内期刊引文影响力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故JCR学科排名靠前的期刊引文影响力仍不及学科所有期刊平均归一化的引文影响力。

2.2.3.4 年发文量

表2对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TCI进行了统计并求其平均值,TCI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在JCR发布前两年的年发文量。

许多期刊的年发文量都有变化,表2的大部分期刊年发文量随国际影响力提升呈逐年递增趋势,比如《国家科学评论》《材料科学技术》《镁合金学报》《园艺研究》《能源化学》《药学学报》《工程》《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微系统与纳米工程》《纳微快报》。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些期刊的发文量逐年大幅增长,以更好地满足学科发文需求。

个别期刊年发文量变化稍大,但并未出现骤减发文量来谋求JIF提高的现象。若某一期刊的发文量过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在整个学科内的引文影响力,比如《真菌多样性》2018—2020年的年发文量始终维持在22篇左右,这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科发文需求,且其在学科内的引文影响力随着整个学科的引文影响力提升而下降,导致其JCI有所下降,在学科内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为了及时地报道学科内的最新研究成果,科技期刊的发文量以能满足学科发文需求为宜。若期刊按季度出版,每期刊发15篇论文,每年能出版60篇科技论文。然而,对51种样本期刊的统计发现,2018—2020年的年均发文量低于60篇的期刊有16种,占比近1/3。这16种期刊中,有6种创刊10年以上,有11种创刊5年以上,仅有5种是创刊5年以内的新刊。年均发文量低于40篇的期刊有11种,占比为21.56%。这11种期刊中仅有4种是创刊5年以内的新刊。对创刊不久的新刊来说,学科影响力较弱且稿源较少,期刊为保证稿件质量,年发文量较少或发文量波动幅度较大实属情理之中。表2中创刊多年且发文量很少的中国科技期刊远不能满足学科发文需求,虽然期刊JCR学科排名国际前列,但与争取世界科技创新成果的首发权和科技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展示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引领学科创新发展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初衷相去甚远。

2.3 启示与建议

2.3.1 依托优势学科或知名研究机构(或学会)办刊

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的特征表明,依托优势学科或知名研究机构(或学会)办刊是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世界一流期刊需要高质量稿源支撑,这也是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时,拥有优势学科的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学会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可以吸纳具有较强学术背景的高水平人才加入期刊建设队伍,加快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步伐。做精做强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是当前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点建设方向之一。

2.3.2 深挖学科空白,创办高水平新刊并着力培育行业领军期刊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8—2020年,JCR的12个大类学科大多出现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但在178个学科细分领域中,只有38个小类学科有JCR学科排名前列的中国期刊。截至2020年底,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仅有375种,中国学者的英文科技论文只有不到8%发表在中国期刊[19,21]。中国科技期刊亟需进一步挖掘JCR的细分领域,多创办高水平新刊,填补我国科技期刊的学科空白,在数量上更好地满足我国庞大的科研成果国际交流需求。

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优质稿源外流问题。配套项目(“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的支持,为我国培育行业领军期刊、建设国际一流期刊创造了良好条件。51种2018—2020年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出版语种全为英语,除《动物学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外,其余期刊发行均借力国际大型出版商或与其合作出版。虽然我国少量(17种)中文科技期刊被SCIE收录[21],但其在JCR学科领域内的引文影响力较弱。这是因为期刊国际竞争力根源于其学术影响力,只有汇聚国际化的学者群体、拥有国际化的稿源、利用国际化的出版传播平台才能荟萃国际一流成果,进而建成国际一流期刊。由此可见,中国科技期刊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学科排名国际前列的期刊方阵,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2.3.3 运用文献计量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综合评价期刊国际影响力

JIF考虑的时间段较短(2年),易被期刊操控。减少期刊的年发文量或采取主动措施增加期刊发文的被引频次都可以快速提高期刊JIF,特别是对于年发文量较少的刊物,这两种提高期刊JIF的办法更易于人为操控。JIF增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助力JIF Rank和JIFP提高。但是,JIF Rank和JIFP是同类学科期刊之间竞争排名,还需考虑各自期刊JIF的增速快慢。

JCI是某一期刊近3年的平均归一化引文影响力,它是一个相对值。相对于JIF,JCI计算引文的周期较长,同时JCI将同类学科近3年所有期刊的整体引文影响作为分母,可见JCI相对较难操控。通过减少期刊年发文量或增加被引频次,对整个学科的平均JCI都有正向影响。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各JCR学科细分领域都呈上升的发展趋势,若某一期刊的发文量过少或降低发文量,势必会削弱其在整个学科内的引文影响力或国际影响力,从而出现某一期刊JIF上升而JCI下降的情况。比如:《真菌多样性》在2018—2020年JIF由15.593增至20.732,在学科内29种国际期刊中一直名列第一,而其JCI却在这3年中逐渐下降;《细胞研究》在2018—2020年JIF由17.848增至25.617,在学科内195种期刊的国际排名由2018年的第7名降至2020年的第8名,然而其JCI在这3年中却逐年增长,这说明《细胞研究》所在的细胞生物学领域头部期刊竞争异常激烈,虽然《细胞研究》国际排名略有下降,但其引文影响力在学科内却是上升的。《畜牧与生物技术杂志》和《光子学研究》也出现了与《细胞研究》类似的情况。

JIF、TCI和TC属于同类性质的文献计量指标,是某一期刊自身的绝对值,考查的是期刊随年度更替自身的纵向发展情况;JIFP和JCI为期刊参与学科内的国际竞争提供了一个相对评价指标,反映的是期刊在同年学科内的相对位置变化,考查的是期刊在学科内的横向变化。“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的初衷是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综合运用这两类文献计量指标评价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合理,这也是本研究选取期刊评价指标的意义所在,同时为期刊管理部门综合评价期刊建设提升效果提供参考。

正如2.2.3节所讲,对于所在学科领域的期刊数量较少、学科内期刊引文影响力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的情况,JCI将同类学科近3年所有期刊的引文影响归一化,进而评价期刊的引文影响力的做法是否合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3 结语

通过近1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强刊建设,中国科技期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评估阶段性建设成效,本研究查询和追踪了2018—2020年进入JCR学科排名前列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受资助等基本信息和JCR量化指标,综合分析了这些期刊的发展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强刊建设成效明显,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特别是2018—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态势良好。“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对中国科技期刊建设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本研究对期刊国际竞争力及近10年强刊建设成效的分析主要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JCR,侧重于通过引文影响力评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一步可结合Altmetrics指标分析评估这些中国优秀科技期刊在行业内的社会影响力。

致谢感谢中国科协期刊出版处王素为本研究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发文科技期刊卓越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画与理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校园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