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尚公 李 雪 王少朋 袁泽轶 李红军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通报》编辑部,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93号 300171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我国在海洋开发与管理方面面临的国际形势愈发复杂,“海洋强国”建设的任务愈发艰巨。鉴于海洋领域科研、规划和外交问题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海洋资源环境、海洋经济、海洋工程技术、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海洋智库服务决策功能。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并将“具备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运行标准,这为学术期刊参与智库决策服务功能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1],为做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提出了总体布局。2022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的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组织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相较于国外,我国智库期刊建设起步较晚,当前仅有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财经智库》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智库理论与实践》等期刊具有较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加强出版智库建设,在及时报道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发现的同时,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保障,提升自身助推理论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迫在眉睫。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温优华等[2]针对科技期刊与科技智库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双方互动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机理和路径;杨柳春等[3]分析了科技期刊作为智库传播核心的作用机制;江波[4]对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与定位进行了探讨;李二斌等[5]对学术期刊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可能限度及现实路径进行了讨论;王慧[6]辨析了期刊学术研究与资政研究的区别与联系;王军峰[7]总结归纳了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的发展现状、路径与意义。上述学者已基本达成共识:学术期刊在智库建设中以发挥间接作用为主,虽然不直接作用于政府决策[5],但其能够参与智库咨询服务体系构建,为决策优化提供科学性保障[8]。还有一些学者或根据智库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或根据自身期刊学科特征,提出了各自服务智库建设的可行路径[9-11]。
从已有报道看,目前研究大多从期刊出版角度入手,对目前国内智库存在的问题分析不足。因此,本文通过资料汇总调研,从宏观角度分析当前中国海洋领域智库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讨海洋学期刊参与智库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使其更好地发挥对智库服务体系的保障作用,以期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智库研究等领域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经过学者们的长久讨论,海洋智库的概念已逐渐明晰。海洋智库是以海洋理论科学、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海洋灾害预报、海洋经济发展、海疆地缘政治与法制等关键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海洋自然和社会科学信息情报研究、提供决策支撑服务的机构[12]。依据机构性质、资金来源等指标,目前我国海洋智库可分为三种类型:(1)官方海洋智库,由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设立的具有事业单位独立法人资格的智库,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四家海洋研究所等;(2)学会型海洋智库,挂靠在官方机构名下的各分支学科研究学会,如中国海洋学会等;(3)高校海洋智库,由各高校依据自身学科优势设立的海洋研究机构。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2020—2021)》和有关文献[13-14],当前中国智库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前瞻性、储备性不强。中国智库在国际和国内政策市场中均缺乏超前的议题设置能力,甚至滞后于决策部门,预判性、对策性研究不够超前。面对社会突发问题,预警预测、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等储备性研究不足。(2)针对性、精准性不强。中国智库缺少对专题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开发,导致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宏观综合层面,聚焦的内容较为相似,提出的应对措施较概念原则化,资政建言很难达到精准高效。(3)品牌特色不明显。中国智库与国际顶级智库在实现研究领域细分专业、智库产品多样,以及影响决策的渠道方式多元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除以上共性问题外,当前海洋智库还存在一些特殊困难。对于官方海洋智库,研究机构或以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为主,或以政府决策咨询研判为主,大多向单一领域深度发展,缺乏多学科融合的横向一体化综合研究、转化和资政实力;对于学会型海洋智库,机构内人员多以兼职为主,组织调动专家参与资政研讨无法像其他类型智库那样方便快捷;对于高校海洋智库,虽然其各学院各领域均有领军专家带队,综合研究能力较为突出,但受限于高校学术独立意识强和资政参与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学者参与智库建设的意识较弱,资政渠道较窄[15]。在此背景下,海洋学期刊完全可以发挥传动作用,深度参与政府或企业与海洋智库组成的体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当下存在的问题。
学术期刊凭借鲜明的品牌特色和专业优势报道各自学科领域的权威科学成果,引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在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咨询建议、开展科学评估、进行预测预判、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等方面提供重要知识资源,这也是当前学术期刊发挥智库功能的最普遍做法。
在当前实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海洋学期刊也根据海洋科学研究和治理中出现的新进展、新问题不断发展变革。以《海洋通报》为例,期刊目前刊载的研究论文主要有自然理论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三类,不同类型的知识资源分别为海洋智库、企业和政府提供了不同的功能与服务。自然理论科学类成果可以增进人类对海洋科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海洋通报》于我国浒苔灾害首次暴发的第二年(2007年)便发表了《浒苔(Enteromorphaprolifera)生长及孢子释放的生态因子研究》一文,通过确定浒苔生长因子的最适用范围,为我国后续浒苔治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工程技术类成果可以促进涉海企业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的完善和优化,《海洋通报》刊登的《沿岸化学品风险源环境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一文构建了沿海化学品风险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沿海化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人文社科类成果可以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信息保障,《海洋通报》通过抢发首篇研究海洋生态红线的探索性文章《渤海生态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积极地响应了次年原环境保护部文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的出台。不同类型的知识资源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海洋智库全方位发展。
学术期刊不仅可以为智库输送知识资源,还可以为智库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学术期刊背后有强大的编辑队伍和专家队伍作为依托。优秀期刊的编辑人员和专家团队大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聚焦国家政策导向和现实问题。科技期刊积累的人才资源是科技智库生产高质量咨询产品的强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在培养和发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6]。如今,科技创新智库愈发重视青年智库人才的培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于晓宇曾说:“年轻学者没有太多包袱,可能有时他们考虑问题没有老一代学者那么全面,但他们的那种创造力、突破性是我们很需要的。”[17]青年学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掌握学术动态,他们既是读者,也是具有科研潜质的年轻作者。随着科研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新成果、新观点逐渐被业内认可。一代代青年智库人才通过学术期刊这样的交流园地成长为科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从而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
成果和思想的传播是智库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受到对应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们广泛认可的传播平台,能够在此类期刊上发表文章已成为智库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和影响力的必然途径。当下,海洋智库已通过编制系列研究报告、发布政策数据解读、绑定顶尖期刊等方式,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产品,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例如: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出版的InternationalAffairs、TheWorldToday是国际事务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已成为英国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与资源治理、国际经济、国际安全、国际法等问题决策的重要参考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在《南洋问题研究》等海洋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讨论南海问题的学术论文,形成了“海洋合作与治理”等一批知名学术品牌。作为科技智库最主要的传播载体,学术期刊不仅是科技智库研究实力的展示窗口,更是提高自身认知度的品牌阵地。
当前学术期刊、海洋智库和政府、企业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为改善中国海洋智库当下存在的前瞻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科技期刊应努力参与智库体系建设,作为政府或企业与科技智库间的传动齿轮,建立起需求端和产出端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图1 海洋学期刊、海洋智库和政府、企业间关系图
学术期刊应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内在规律,结合当前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在关注学科前沿的同时注重理论成果和社会效益的转化。尤其要做到由学科综合办刊向问题综合办刊转变,以需求为导向,从不同层面分析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针对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引领重大项目布局,提出与学科相关的环境、政治、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为需求端和产出端互动发展提供动力。
以《海洋通报》为例,近年来期刊编辑部不断秉承“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刊宗旨,借助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两家主办单位的特色优势,聚焦了“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三亚新机场选址”等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还策划组织了“围填海适宜性评估”等专题讨论。自2010年起,《海洋通报》编辑部便邀请相关专家就“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专题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为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积累了前瞻性、破题性研究储备。根据规划要求,沿海省级人民政府需要陆续编制本省的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通报》编辑部继续跟踪报道,发表了《“多规合一”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设计初步研究》《国土空间规划的海洋分区研究》等论文,既对《省级海洋主体功能区分区技术规程》进行详细解读,又为地方政府顺利编制规划项目提供了智库决策服务。同时,期刊编辑部持续跟踪中国海洋学会每年发布的“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报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请指南及批准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形成针对性选题,打磨提炼出《海洋生态修复动态》等一批有价值的资政文件。
在选题策划时,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选题方向,加强对有关世界科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稿件的征集,还要注意价值中立,避免盲目追求热点,造成专栏、专刊内容过大过空。应将宏观选题映射到具体现实问题中,征集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政策治理问题,鼓励学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由此可以看出,科技期刊编辑是决定期刊在智库建设中能否发挥助力作用的关键因素。编辑人员既要做学术研究,也要做资政研究,加强问题意识和社会意识,拓展编辑部与社会、企业和政府部门接触的渠道,通过关注、归纳,洞察国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热点,从自身刊物做起,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进程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论坛汇聚人才。学术会议、论坛是智库学者获取学科前沿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学术会议可以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和政府部门领导等智库多元主体参与交流研讨,在政府决策意见征集、购买咨询服务等方式外开辟新的沟通平台,直接打通需求端和产出端的传导壁垒,在提升期刊影响力和稿件质量的同时,有效促进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交流与探究,增强智库学者们的资政意识和主动性,发掘和启发青年智库人才。自2018年开始,《海洋通报》编辑部每年均承办“智慧海洋高端学术论坛”,目前已邀请潘德炉、宋君强、蒋兴伟等数位院士做主旨报告,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信息产业发展联盟和举办地政府领导作为会议嘉宾就推动智慧海洋工程建设议题开展交流探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推动海洋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设立智库专栏、专刊也是期刊参与智库决策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与单篇文章相比,智库专栏可以强化期刊选题策划目的,突出亟待讨论解决的问题,组织来自不同智库的学者发表见解,并将其汇集为系统化、有针对性的系列研究成果,这有助于期刊和智库打造专题品牌,吸引政府、企业的关注,以增进互信与合作。例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编辑部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以策划专栏、专刊为手段,引导创新智库聚焦我国当下海洋宏观经济、产业经济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联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开设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等专栏、专刊,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布局优化,为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等提出对策建议,所形成的文件《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提升海洋经济治理效能》已获得自然资源部领导批示。此外,还应贴近时事热点,及时推出宣传、阐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与发展战略的专题,为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例如,《海洋经济》编辑部自2012年以来,每年均邀请业内专家就当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发表深入解读文章,全面阐述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和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特征,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当前,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愈发重要,期刊出版速度已成为学术成果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Science期刊从稿件接收到发表的时间跨度一般在4~5周,平均出版周期为16周;对于重大科技新闻和成果,其发表速度更快。例如,世界首例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从编辑在实验室里等待结果,到作者撰写、期刊正式发布论文,时间间隔未超过24小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均能将论文平均出版时长控制在6个月以内。就智库建设而言,能否以最快的速度将智库产出的成果和思想公之于众,既是学术期刊对学者知识产权自觉保护的体现,也是对政府、企业咨询服务需求高度负责的标志。因此,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优先数字出版、特稿特办、单篇定稿出版等方式加快出版流程,以保证将高质量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资政建议,并面向社会、政府部门传播。
本研究通过资料汇总调研分析了当前中国海洋智库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学术期刊发挥智库服务功能的普遍做法,探究了海洋学期刊主动参与智库服务功能的其他可行路径。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例如如何主动加强与智库体系中需求端的联系,如何调动智库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积极性,等等。学术期刊参与智库决策服务功能,是学术期刊在原有引导学术研究、宣传创新成果的本来功能上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是学术期刊新的内容增长点。展望未来,随着海洋强国建设向纵深推进,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智库期刊既是现实给我们的新要求,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