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学校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
——基于对街津口赫哲族学校的研究

2022-10-11 12:05关玉兵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赫哲族校本民族

关玉兵

(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世居在黑龙江省三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赫哲族创造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是表现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与手段。各赫哲族中小学校在学习汉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增设赫哲族的民族艺术类课程,如“阿康布勒”舞蹈课、鱼皮制作技艺课、“伊玛堪”说唱课等,让赫哲族儿童从小就能掌握赫哲族传统工艺制作的技能,受到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养成他们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思想。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民族教育遇到了瓶颈。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思考当下、展望未来,本文通过对街津口赫哲族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沿革进行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以期为新时期赫哲族文化和艺术教育的转型和创新提供参考。

一、学校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沿革

(一)萌芽期

新世纪之前,学校将精力放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方面,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校教育传承赫哲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教育处于萌芽期。这一时期,学校立足民族地区,在继承和发展赫哲族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学校如将传统手工艺、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项目,但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特色化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学校在办学质量和规模上快速发展,为民族文化传承奠定了办学基础。

(二)发展期

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制度。学校形成了初步建设校本课程的设想,以“开发民族校本课程,传承赫哲优秀文化”为目标,将传承赫哲族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民族文化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协调发展时期。2002年9月,同江市教育局给学校下达课程改革实验课题任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次年3月该课题被申报为同江市级科研课题并获准立项。2004年11月出版《赫哲族文化课程》校本教材,2006年3月-2008年12月,学校在承担《“赫哲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省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赫哲族文化课程》中赫哲族语言、传统体育和歌曲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完善,修订后形成第三版教材。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校本教材的出版,填补了赫哲族世代没有本民族文化课程教材的空白,为保存和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标志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逐步系统化和规范化,学校可以“有章可依”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

图1 学校开展民族鱼皮画艺术教学活动

(三)成熟期

2010年后的5年,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进入成熟期,表现在校本课程内容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并形成了可推广的教学经验。学校1—6年级的学生都要上民族语言、文体课,每周由赫哲族本民族教师授课,教授赫哲族学生掌握本民族必要的日常生活用语,学习赫哲族传统艺术、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赫哲族语言)传承示范点,2013年,学校作为全省少数民族语言教材开发顶目学校,承担了《赫哲族语言》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以《赫哲族文化课程》中的“赫哲族语言”部分为基础,以尤志贤等编写的《简明赫哲语对照读本》为发音标准,分年级编写成四册,于2015年秋在小学三至六年级投入使用,同时制定了《赫哲族语言课程标准》。

(四)瓶颈期

2016年学校提出了“传承赫哲文化,办特色学校,育五好新人”的口号,民族文化教育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但由于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等原因,赫哲族生源逐年递减,民族文化教育濒临“无米之炊”的境地,由此陷入了瓶颈期。同时语言环境的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授课教师表示:“赫哲语学起来枯燥,平时说的机会又少,学员在课堂上学会了,能互相交流,有几个学员家里人会,课后有人能互相说赫哲语就学得很快、效果好。但多数人的家人和朋友都不会,课下没有语言环境,上课的时间有限,我们的交流也有限,整体来看,传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赫哲族文化与艺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街津口赫哲族学校建校办学历史悠久,自 2001 年萌发课程改革想法至今,赫哲族文化课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逐渐形成课程体系,民族文化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在新形势下,同其他赫哲族学校相似,遇到了诸多现实问题和困境。

(一)思想态度不一,校本课程是否需要出现质疑的声音

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说唱艺术,其传承必须依靠赫哲语言教育。早期开设民族语言课程得到了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支持和鼓励。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剧,以及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教师、学生、家长对民族语言课程是否应该开设出现了的质疑的声音。首先学生家长不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学赫哲语有什么用,有那时间不如学点英语,和其他有用的课程。还有人认为学校教的赫哲语发音不准,没有文字怎么能教民族语言,简直是“闹着玩”。其次部分教师也表示不认可,他们认为学生未来需要升学,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主科的教学上,花时间和精力开展赫哲族传统文化教学没有太大意义,并且新生代教师对赫哲族文化逐渐陌生,对承担赫哲族语言、文学方面内容的教学,感觉难度大,对自己能否胜任这项工作表示怀疑。

(二)人员资金不足,课程师资和建设经费缺乏持续供给

民族文化课教师由其他学科和岗位教师兼任,随着教师的退休、调离,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他们要教不同学科、年级,承担不同岗位的工作,没有更多精力投入校本课程教学。有的老师除承担赫哲族语言和工艺课的教学,还承担其他主科教学任务,并负责教学设备的管理以及单位的摄影和录像工作,教师的工作量都是很大的。为了传承赫哲族文化和艺术,他们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牺牲个人的业余时间,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和挖掘,更新、完善教材内容。尽管有国家和地方多年来投入不少资金,但课程持续建设所需资金缺口仍然不小。首先校本教材的修订、完善、审定,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课程的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也需要资金支持;教师的交流、访学和进修缺少费用。

(三)课程教学教研形式和内容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

目前民族文化课程主要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法,虽然学校具备先进信息化教学设备,但缺少民族数字教育资源的支持,学校间的资源无法共享,无法开展基于数字资源的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缺乏趣味性,难以持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教研局限在校内,与其他学校、那乃族同行(居于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缺少协同教研机制。究其原因,一是缺少经费和时间以及实地考察和交流,二是没有一种网络教学社区,可以联合赫哲族学校和教师。课程教学的内容过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原有的赫哲语词汇都是和原始的赫哲族渔猎生产生活相关,不包含现代社会生活的电脑、手机、电视等词汇,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对赫哲族语言课教学势必会有一定的影响。

(四)缺少赫哲族文化资料,特别是民族数字教育资源匮乏

民族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需要大量相关资料、文献和资源的补充和支持。现有资料主要来自长辈、村里的赫哲老人、赫哲族文化的研究学者,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是很有限的,这对民族文化课的后续开发带来一定困难。目前,从事赫哲族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既有诸如佳木斯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关于赫哲族的专门研究,也有文化部门、民间的赫哲族研究学会的研究。如何把这样研究成果转化为支持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资源,有效指导和改进课程教学,还需要相关部门的组织和协调。国家现阶段大力支持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推广智慧教育模式,已建立国家、省、地方三级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各学科教学资源丰富,是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支持,但现有的各类专题资源中缺少少数民族以及校本课程的资源。

(五)生源减少是困扰学校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生源减少使学校校本课程教学与改革受到很大影响。受集中办学的影响,初中撤并后很多学生转入同江市学校就读。建校初期只有一位教师,13名赫哲族学生,发展到1990年,赫哲族学生人数达到顶峰70人,教师38人,其中包含赫哲族教师7人;21世纪以来,由于低生育率和人口流动,赫哲族在校生逐年减少,2007年学校有赫哲族学生26人,赫哲族教师增加到10人。近几年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学校撤并,生源流失严重。截至目前,该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3人,赫哲族教师4 人,仅有6名在校生,其中包含4名赫哲族学生。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加之师资力量的流失,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之路,成为摆在所有赫哲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三、新时期发展赫哲族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对策

通过对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民族文化课程的发展历程和现实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赫哲族经济、社会、文化形态都出现了新变化,党中央对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提出了新要求:要“科学保护多民族语言文字,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实际的保护措施,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和传承赫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主体作用,统一思想,加大投入,适应时代,面向未来,将赫哲族文化和技艺代代传承下去,并做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一)建立文化自信,承担起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的复兴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巨大价值。学校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新时代的民族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建立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应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引领本民族群众,发扬和传承赫哲族优秀文化,向外界传递赫哲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有识之士的努力,目前赫哲文化广受关注,赫哲族的文学、手工艺被世人喜爱,并建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这说明赫哲族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失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文化的灭亡。所以必须重视赫哲语教育,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将赫哲语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做到学以致用,与赫哲族其他文化形式如民俗文化、鱼皮文化、萨满文化、美食文化相融合,激活语言的文化传播和艺术载体功能。

图2 学校民族语言和工艺教具陈列室

(二)加大政府投入,全方位支持赫哲族文化课程的建设

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资队伍、课程资源、课程教学形式等五个方面。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不能依靠学校“自力更生”,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加强政策的引导,促进课程建设全方位发展。联合赫哲族教师、学者专家、赫哲族精英、赫哲族群众、家长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建设,在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上要与时俱进,融入、贴合当前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立足当前,与地方赫哲经济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将民族文化课程内容拓展到历史根源、审美情趣、生活品味、道德标准、精神意志、表现方式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师资队伍要实现“协同、共享”机制,教师不单是学校专职教师,其他赫哲族的先进人物、成功人士、文化传承人都可以作为文化教师;不同学校间的优秀民族教师也可以共享。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实现多方共同研发,依靠政府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教学形式上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润物无声”地实现民族文化传承。

(三)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构建新型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模式

赫哲族文化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赫哲族文化尤其是赫哲族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二是生源减少导致文化教育成了“无米之炊”,三是与教育资源不均衡和优质资源匮乏。通过构建赫哲族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面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许多文化资源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危险,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将濒临失传的赫哲语通过数字化手段先永久保留下来,这是当务之急。学校的民族教育不能因生源不足而停止,生源减少不代表赫哲族学生消失,他们分布在学校,建立民族教育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学习社区的形式将学生整合起来,跨越校级、区域的距离,形成民族教育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和基础是丰富的、适用性强的数字教育资源。数字教育资源的推广与普及极大改善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化,数字教育资源对民族文化传承也理应具有较大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二者的深度融合。民族文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生态化建设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管理者、资源生成者、资源使用者等人员的合作。

(四)制定教学内容标准,尤其要使赫哲语言教学标准化

街津口赫哲族学校长期以来开展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教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他赫哲学校如八岔、四排、饶河、抓吉镇等赫哲族学校同样有自身的特色,特色教学可以各自彰显,但作为同一民族的文化教育,应建立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标准,形成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的内容体系。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内容都适合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可能更适合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形式。将适合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民族文化内容摘取出来,精选特定形式的、易于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的民族传统文化,方能使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汇总的传承落到实处。赫哲族语言作为赫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应放在突出位置,语言的教学有其自身规律,又要结合本身的特点,首要的是要统一发音标注方式,不论汉字、国际音标、还是拼音,最好能够统一并固定下来,其次要依据不同年龄和学段制定语言学习的目标,做到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化,避免以语法为中心的内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

四、结语

多年以来,以街津口赫哲族中心校为代表的赫哲族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冲击。本文通过梳理街津口学校民族教育发展的脉络,厘清了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由此提出了新时代改革学校赫哲族文化教育的对策,希望其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能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赫哲族校本民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探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MINORITY REPORT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