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伦理意蕴探究

2022-10-11 14:26张帅帅
中国军转民 2022年17期
关键词:意蕴伦理党史

■张帅帅 曹 泽

一、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执政伦理意蕴

执政伦理下的人民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早在党成立之初就已经深深镌刻在广大党员的心中,并通过广大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得以切实体现。作为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曾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用“民彝”这一中国传统概念与西方民主思想结合,肯定人民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主张以民众思想、愿望、心理、价值准则等在政治上得到充分彰显作为善良政治的原则。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红军为适应根据地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土地的需要,针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对日宣战,同时为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力积极实行“三三制”的民主原则,对于不同群体予以一定的民主权利,这就使得民众的参与管理的热情极大提高,进一步巩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咬紧牙关,顶风斗浪,积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制度。农民群众在获得经济和政治的解放之后,迸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中,党在正确判断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基础上又相继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在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上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由此可见,只有坚实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党和国家事业才能不断前进发展,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不仅是共产党执政规律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伦理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执政伦理意蕴启示我们:首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要充分了解群众意见、汇集群众智慧,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听取群众反馈意见进行完善,决策执行的结果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实践检验。其次,满足与落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更加期盼美丽的生活。因此要把改革发展责任主动扛在肩上,遵循新发展理念,动员一切积极因素推进深化改革,让发展成果进一步惠及全体人民。最后,坚持以民生为工作导向。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民生建设,兜住民生底线,及时处理民生问题,建立健全民生问题反思与回馈机制。同时完善制度设计,做到合理引导预期,真正保障人民的权益。

二、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制度伦理意蕴

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征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一直未停止对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不断探索、完善和深化,可以说,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史。制度的选择不是主观随意的,其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社会制度设计的理论渊源,也同时具有推进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实践逻辑选择。党在建立之初,主要是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也着手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对于党员条件、党内监督、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中共一大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要求加强对工人的领导,积极在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中发展进步党员,切实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构建出统一战线的思想主张,同时也完善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这就使得党的建设有了基本的制度架构。抗战时期我们党抗击日本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巩固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党进一步加强自身革命与建设,党员人数大幅增加,从120 多万增至448 万名。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制度建设虽然在探索时走了一些弯路,遇到一些坎坷,但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但随着文革的“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党的制度和社会法制建设遭到极大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此时的制度看似合理运行,实则沦为摆设,也丧失了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发展生产的制度伦理意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得党的制度建设迎来了伟大转折,由此党和国家开始吸取经验教训,着手纠正错误,党的制度建设逐渐回归正轨。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在深刻把握管党治党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各方面,推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能够真实有效及时地覆盖党建的各领域、层次,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得以发挥,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能够不断增强。

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制度伦理意蕴启示我们:首先,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牢筑信仰之基,使党的制度建设始终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正确、稳步推进。其次,必须推进制度建设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化防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促进腐败问题多发领域的改革,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最后,必须增强制度执行力,使制度真正发挥实效。若制度制定而不执行就如同摆设,毫无作用可言。因此要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规不循、有禁不止、有违不查的各种错误行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

三、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文化伦理意蕴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认识源于五四时期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文化思考,其中以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为代表。由于他们较早接触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先进理论文化的熏陶,于是在其思想指导下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现实审视,论证中国文化发展趋势,力求能探索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道路,做到重构中国文化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相继提出了“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党的文化政策和建设目标未能得以坚持下去,无论是文艺界还是科学界都呈现一片颓败之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为现代化的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了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胡锦涛提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突出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方向,并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中。同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文化伦理意蕴启示我们:首先,我们必须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此,要进一步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并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既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要弘扬时代精神,两者相互统一,共同促进。其次,必须努力传承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作为我们党革命实践基础上的独特精神标识,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最后,必须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要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升社会文化包容度,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鼓励社会公民参与文化建设,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提升自我,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文化观。

四、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德性伦理意蕴

为了适应革命、建设形势的需要,党的道德教育在初期具有明显的说教色彩和政治倾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为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党的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此时主要宣传党的人民立场、社会理念、政治纲领与路线,普及马列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政治是第一位的,他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提出应该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可见建国之初党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后来,他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正式阐述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第一次将“德育”放到了首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劳动者”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继续践行毛泽东提出的道德教育目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结合现实情况与时代发展需要,逐渐明确和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目标。为了改变应试教育,党随后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前,突出德育的引领作用,彰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开发人力、完善人格、培育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立德树人”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德育工作之中,因此具有深厚的德性伦理意蕴。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德性伦理意蕴启示我们:首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其次,坚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正确引导被教育者的思想风貌、道德规范。最后,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播立德树人的大众平台,发挥教师队伍在道德建设工作中的坚强阵地。

五、结语

在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其道德合理性进行论证,只有对其进行伦理学的审视才能更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伦理意蕴从执政伦理、制度伦理、文化伦理与德性伦理四个角度进行展开论述,使得党史学习教育在内容安排上更具说服力、外在宣传时更具亲和力、民意反馈中更具支持力,真正做到思想有深度、政治有高度、教育有温度。这不仅能够帮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对历史、社会、生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实现被教育者个体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统一。

猜你喜欢
意蕴伦理党史
干将莫邪传说演变路径及文化意蕴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