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凤芹
通过梳理和归纳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研究成果,学界的学者分别从党的领导制度的内涵、路径和意义等各方面作了重多研究。本文主要从党的领导制度的内涵和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针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涵,学界的学者们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关于党的领导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学者周建伟认为,制度的修订和制定是由国家专业性水平较高的机构负责的,学界内学者和党中央认为党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实践活动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地位,党员要对党和国家有服从和服务的意识。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信任,形成良好的治理环境,提高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执政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依法性。因此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一个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制度体系。
学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黎田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体系”一词是基于党的领导制度内部各部分组成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组成的体系。党的领导制度随着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说明党的领导制度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学者杨彬彬认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智慧成果。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形成和演进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但它绝对不是简单的搬用和套用,而是根据中国自身的发展国情和发展阶段总结而来,积极吸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总结而来。杨彬彬认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具有全面性、政治性、制度性的特点。
可见,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党的领导制度内涵进行了阐述,有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可理解、可执行的规则体系。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一个结构严谨、层次严密性的制度体系和制度规范,它的起源和发展遵循内在的逻辑顺序,只有搞清楚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发展的逻辑性,才能研究该制度的发展空间和展望趋势。因此,学界们从多重逻辑维度介绍了其内在逻辑关系,主要从政治主体、理论、制度、实践、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从政治主体的角度出发,学者黎田和张世飞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制度体系的主题和执行者。领导制度体系对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长期的规范作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能够促进共产党人养成良好的领导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论。因此,学者从制度的主体方面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进行了研究。
学者周建伟,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既要保证制度体系是由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又要形成各个主体之间共治的局面。既要保证制度体系内在的人民公正平等的元素,又要立足于时代的要求和实践。既要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严峻党政生态中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性,又要激发共产党的协调各国政府部门的合作性。
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角度出发,学者代江波认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既具有理论层次的高度,又具有历史逻辑的历史性。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又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具有以下鲜明的逻辑特点。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顺应历史性的时代潮流、以中国实际和中国事实作为参照、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指导。
从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学者郭定平,梁君思不仅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又从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中的制度体系是一种静态性且持久性的因素结合,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实践活动则表现为主体在国家治理和党政治理中的执行力。因此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于实践相结合为发展和创新党的全面领导学说开辟了新天地。
综上所述,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建构大多都以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学者们分别从历史、理论、实践、时代等维度进一步论证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内在的逻辑。
治理效能是国家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治理目标行为和治理任务达成了一致性和统一性的结果和效益。治理效能和治理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治理效能的良好转化和优化益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际治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与提升,治理效能的转化也是对国家治理、社会整理、政府治理等治理过程的规律探索。从治理效能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索:治理效能的内涵和治理效能转化的意义。
学者对治理效能内涵的研究和探索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展开,治理效能内涵的研究是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只有在基础理论上达成共识与一致的观点和意见,治理效能才能有新的理论增长点与生长点,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飞跃。治理效能内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治理学的角度出发,学者欧阳康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分析了治理效能,首先应看治理体系在什么状态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多少人受到了积极的影响。治理效能体现在两种状态下,分别是“常态”和“异态”的情况下,不论是在社会稳定和稳步的发展状态下,还是在面临像新冠疫情这种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一个好的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治理效能就是大家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学者韩庆祥利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把治理效能看作是“行”的实践与执行,“行”的对立面则是“知”的学懂与掌握。因此,“知”与“行”是对立且统一的原则,制度优势只有被领导者和执行者弄懂与学透才能被加以执行和运行,才能迸发出有利于生产实践的效能和效益。
从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来看,学者从制度执行力的角度出发,制度执行力就是把静态的治理体系及其内在优势通过实践活动,从而贯穿于国家的治理活动,使国家制度释放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在此基础上,学者丁志刚和李云天提出了观点,“治理效能”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国际治理实践中创新性提炼出的用来说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和治理结果的目标达成性的概念,“过程有效性”和“目标达成性”是理解和解读“治理效能”标准和关键所在。
“转化”一词表达了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实践行为和目标任务,“化”词展示了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释放出理论的生机与活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了治理效能转化的意义和价值意蕴。
从新型政党制度的角度出发,制度化、民主化、法治、效率和协调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治理效能的转化对健全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具有催化作用。学者臧秀玲和刘华超提出了治理效能转化的意义:一是增强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性;二是巩固和完善新时代的政党关系;三是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治理效能的转化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完善和政党之间工作的协调与效率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意义。
从“四个自信”的有机统一体出发,学者王炳林提出:国家治理实践所产生的效能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性因素是一个有机独立的结构体系。提高治理效能的转化效率与运作水平对治理体系的提升具有巨大的作用,促进治理体系的优势与潜力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效能的转化使中国更加坚定共产党领导所走的道路,更能增强中华儿女对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归属感。
从“动态思维”和“系统观念”的角度出发,学者董志勇提出:治理效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根本,治理效能的动态思维和系统观念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新发展局面和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新时期的国家发展格局是需要从根本上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局面,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构建良好的动态思维则是政府职能和市场经济机构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更,治理效能的优化着眼于系统性的观念和观点,事物总是保持联系性,治理效能的系统性在于发挥国内和国际的联动性。治理效能转化的系统观念和动态思维有益于构建良好的新时期发展格局,促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和国际的舞台,为世界治理和社会主义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研究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和优越性是发挥治理效能的关键性因素,对推进治理效能的发展具有催化剂的作用。
学者崔佳慧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潜能,研究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是理解和分析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价值所在,也是治理实践转化为效能的前提。但研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深究挖掘其历史性的发展历程,又要与当下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学界的其他学者蒋明敏认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同各级政府部门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和核心。党同各级政府互相监督、互相治理。能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命脉,促进政府部门发挥治理和组织潜能,以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改善领导干部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方法,以硬性的措施和柔性的监督理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监督体系,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气。
我们国家治理体系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产党同各级政府的互相监督和管理,以及能整合党内党外的治理力量。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还应该体现在符合人民的愿望与追求,人民就是江山,符合人民愿望的制度一定能够发挥其制度的长效机能。
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优越性,但如何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学说。学者们从内在逻辑、现实制约、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学者崔佳慧认为,推动党的领导制度优势的最大效能转化,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主体的领导和管理,其次,要引导和鼓励社会中各方主体的参与和管理,形成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和强大的支持力。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学者李晴和刘海军认为,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离不开治理主体的指导与领导,同时需要搭建治理转化为效能的良好平台,凭借良好的平台及其治理关系促使治理实践发挥有益于社会团体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效能成果。进一步推动众多的基本制度、重点制度通过实践平台和实践机制转化为良好的效能,引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走向更高的层次和国际平台。
从党的理论与制度、方式和思维协同推进的角度出发,学者蒋明敏认为,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和理论体系需要构建和完善,但领导制度体系执行的思考方式及其思维方法同样需要与制度体系一同推进。首先,要建立党的领导制度主体从被动向主动的方向转变。其次,国家治理实践的多方主体在思维和价值观上形成正确的意识。再次,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引导带领中华儿女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发展和前进,国家领导主体更有养成良好的工作思维能力和踏实可靠的工作作风。
综上所述,学者崔佳慧和蒋明敏都认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需要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等几方面加强。但谭文邦的观点与二者不同,他认为,国家治理领导主体的治理理念要深受全体人民的理解,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治理的目标,从而达到治理的效能,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体现。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制建设,只是完善了上层建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思想,深入理解人民的理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