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的“四新”概括

2022-10-11 14:48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海派演艺业态

回顾上海文艺这些年来走过的发展之路,究竟呈现了怎样的新面貌?本刊头条文章用“四新”的概括表达,做了初步的总结。让读者看到,上海文艺在利用新技术、开创新手段、发掘新领域、培育新业态等方面,为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做出了新贡献。

首先是推动文艺新主流。“新主流”这个最早出现在影视行业的名词,或许可以较好地概括上海文艺人这些年来在红色主旋律题材创作探索实践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说得好:“把革命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艺术,最后征服人的还是人物形象。表演技巧都是手段,只有成功塑造打动人的艺术形象,才能完成价值观的重新种植。”确乎如此,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歌剧舞剧京剧沪剧淮剧芭蕾舞剧杂技剧……但凡能够打动观众的,都是因其成功地塑造了鲜活可信的人物形象。无论选择什么题材,选择什么表现形式,要能达到“新主流”的标准,或许可以用罗怀臻的话概括:“新时代的新文艺既是古代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国际的;既是革命的,又是人性的。它将比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化都更具有进步性、开明性。”

其次是铸就文艺新表达。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海派文化相对于江南传统文化而言,它就是一种“新表达”。这种善于“新表达”的文化基因,始终在上海文艺人的血液里奔涌。无论是在“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设计新海派”设计展的惊艳亮相,还是此前“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完美呈现,抑或是“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的跨界融合……都是“文艺新表达”的可贵尝试与探索。而“新表达”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动态时态,只要海派文化的基因犹在,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我们。

再次是培植文艺新力量。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催生出了丰富的新文艺形态和样式,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作为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而领文化艺术风气之先的上海,毫无疑问是“两新”群体的重要聚集之地。就上海市文联而言,2019年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转型发展为上海市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通过协助人才落户、推动职称评审、培育领军人才等,帮助“两新”群体更好地融入上海的城市生活,也成了“两新”群体在上海的一个“家”。令人鼓舞的是,上海的“两新”群体高学历居多,专业能力普遍较强,在艺术创作与交流上也表现出更开阔、更包容、更先锋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两新”群体是上海城市文化十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上海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中正努力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这也彰显了城市的胸怀。

最后是打造文艺新业态。有哪些新业态值得关注呢?就文艺领域而言,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文艺内容生产传播新方式与新渠道,二是依托城市日常公共空间而形成的演艺新空间。疫情以来,由于“面对面文艺”的紧缩,“互联网文艺”趁势崛起,以方兴未艾的“短视频”为例,它将中国过去若干年微电影、短片乃至网络视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次新的“范式跃进”,显示出“互联网+文艺”十分广阔的前景。上海各文艺单位集体的“艺起前行”、云演出、云展览、云美育等,持续挖掘“互联网+文艺”的潜能。在线上“云演艺”风生水起的同时,线下“新空间”同样精彩无限。新的表演形式、表演空间正随着环境和观众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出现。今天的上海,大剧院、小剧场,实景戏剧、情境戏剧、环境戏剧、沉浸式戏剧……多样态、多形式、多空间的新演艺状态是如此丰富多彩:商场大堂、新式咖啡馆与酒吧、展览馆,甚至楼房的阳台都可以从寻常烟火中惊艳转身,一变成为表现艺术的演艺新空间。依托互联网,融入生活圈,上海文娱产业的全新业态已然显露雏形。

上海文艺的“四新”表现,可圈可点,值得自豪。但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没有最新,只有更新,文艺创新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海派演艺业态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链接文化与产业的复合业态公共文旅建筑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茁壮”乡村产业,需要多方“下手”——在科技、制度、业态、模式上持续创新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