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檬丹:从小人物出发,写熟悉的东西

2022-10-11 14:48木曰雨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硝烟创作母亲

木曰雨

最近,由上海评弹团出品的原创中篇评弹《战·无硝烟》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该剧去年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跌宕的剧情、悠扬的曲调,也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战·无硝烟》将上海解放一年间惊心动魄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搬上舞台,讲述了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定金融、稳定物价,打赢经济上复苏之战的故事。为充分发挥评弹“说、噱、弹、唱、演”的艺术特色,达成思想性、艺术性与欣赏性的统一,主创团队选择了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通过普通人命运的改变折射大时代的风起云涌。

该剧由苏州市曲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创作部主任胡磊蕾和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担纲编剧,上海评弹团原团长、著名编剧徐檬丹担任文学顾问。这一创作团队中既有徐檬丹与吴新伯的母子联手,又有徐檬丹和胡磊蕾的师徒搭档,编剧班子合作之默契不言而喻。同时,该剧也是上海江苏两地、两代剧作家携手创作的成果,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文化合作、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86岁的徐檬丹是一位有着4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创作过《真情假意》《一往情深》《两家母女》等现实题材的经典评弹作品。“红色题材创作倒还真是第一次。”徐檬丹说。好在亲历新旧时代交替的徐檬丹,对于上海解放前后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也正是因为这份感受带来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最质朴的感恩之情,促使这位老党员在耄耋之年勇挑重担,再次提笔,担任《战·无硝烟》的文学顾问。

近日,我们采访了这对合力打造《战·无硝烟》的“亲子档”评弹艺术家徐檬丹和吴新伯,听听他们是如何在创作中传承,在传承中创作。

请徐檬丹把关“噱书”

为什么会请母亲来担任《战·无硝烟》的文学顾问?吴新伯坦言个中因由:现在的中青年评弹编剧有个很大的软肋,或者说通病,就是不会写“噱书”。可以让观众放松下来哈哈一笑的东西,对评弹来说其实非常重要,但也是眼下中青年编剧的一大弱项。

《战·无硝烟》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一个方针:必须重视“噱书”。因为很多经验已经证明,长达一两小时的舞台演出的张力必须是松紧结合、张弛有度的,唯有如此才可能为观众接受。没有“噱书”,观众是坐不住的。

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剧照

而母亲徐檬丹就是吴新伯为《战·无硝烟》请来的这方面的“把关人”,吴新伯说:“梦奇奇和杨柳青这对夫妻的线索,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到唱词对白都是我母亲一手打造的。”

《战·无硝烟》给观众最大的惊喜就是“红色题材作品也让人听得那么轻松”,很多地方甚至还让观众开怀大笑。

徐檬丹说,她原本也是一个板板六十四的人,无论是为人还是写作,都端端正正,不苟言笑,也并不擅长“出噱头”。然而她的先生吴君玉则是个极其轻松的人,每天早上起床,眼睛一睁开,噱头就来了。徐檬丹一面嗔怪他“十三点”,一面享受着这种幽默的语言养料和风趣的家庭氛围。吴君玉常“抱怨”:“骂么倒要骂我,笑么也要笑的!”徐檬丹到上海后的二十年,与吴君玉朝夕相处,在生活上就受到了他语言幽默、为人风趣的影响。

“吴君玉说的是‘大书’,相对比较粗放,我往往会帮他补充丰富一些细节。”徐檬丹说。而这种互补帮衬的结果是,吴君玉的性格及其说书的方式,都已经渐渐刻入徐檬丹艺术创作基因中,对徐檬丹来说,某句话放在吴君玉嘴里会以怎样生动的方式表述出来,她闭着眼睛都可以想象得出。

所以,徐檬丹的创作风格也就一点一点轻松起来。“同样一句话,说得别人哈哈笑多好,就算讲道理也没必要板起面孔。动感情的时候要动感情,轻松的地方一定要轻松。”徐檬丹说。现在先生吴君玉走了,但这种“噱书”传统应该得以继承和发扬,因为这符合评弹的艺术规律。

评弹要演自己最擅长的题材

“评弹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人物内心。”徐檬丹主张评弹应该写自己最擅长的题材,也就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接地气的东西。“因为我们和这些人接触得多,我们对他们理解比较深入。要我去写战争题材、部队生活,可能就会因为不了解而说不清楚,即使写出来,可能也是干巴巴的。”徐檬丹说,任何剧种都有自己的“主攻点”,不可能包罗万象,不要去写这个剧种不善于表达的东西。

“《战·无硝烟》之所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就是因为它比较好地避开了编剧的知识盲点,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大事件。不懂的坚决不写,社会面的老百姓的生活、商家斗争,我们接触得多的、懂得多的东西就多写一点。只有写自己熟悉的擅长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得生动甚至感人。”徐檬丹说。

徐檬丹与丈夫吴君玉

她认为,其实我们身边该写的、值得写的东西多得不得了,老百姓当中感人的故事太多了,小剧本也可以有大意义。“我们评弹光写这些都写不完。有时候我们听一些其他地方的曲艺,怎么感觉有点简单化,但其实可能他们也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作了最大的尝试,它可能就是受到某个剧种艺术表达方式的局限,你要求它像评弹这样讲得如此细致入微是不可能的。评弹亦是如此,评弹何必与电影抢题材?各个剧种各司其职才是文艺百花齐放最好的样子。”

86岁的徐檬丹平时也喜欢追剧,她钟情于纪录片。“与其看蹩脚的电视剧,不如看纪录片。”她说。纪录片对古代历史的描述的视角、切入点对她颇有启发,“用新的观念去写传统的东西,评弹中的传统书也大有可为。”她认为。

在手机里听了一百遍《琅琊榜》,连台词也背得出的徐檬丹表示,如果评弹也能写成这样,怎会担心没人听?之所以没写出这样的好作品,是我们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再反过来说,更要求我们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否则是要露怯的。

母亲是思想“进步”的老艺术家

把高血压和白头发都遗传给吴新伯的徐檬丹,也把“编剧大脑”遗传给了他。“遗传这件事很有意思,密码都在DNA里面早就给你编好了,”吴新伯说,“我之所以走到今天,曲艺圈子里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其实是绕过了父亲这座山。”

吴新伯一直这么认为:父亲是座山,我翻不过这座山,怎么办?我就先从山脚下绕过去,然后找一座属于我自己的小山,在那边耕耘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吴新伯舞台亮相

徐檬丹与丈夫吴君玉、儿子吴新伯

父亲吴君玉过世后,吴新伯把母亲接来同住,与母亲的接触机会多了,吴新伯感到从母亲那里受益最多的是母亲艺术思想的开明。“老妈有一天居然跟我说:‘我现在进步了。’说明她的思想没有老化,而且还很有‘进步意识’。”吴新伯说。前两年,徐檬丹和盛小云、胡磊蕾合作了不少剧本,吴新伯有时候也会出于对母亲健康的顾虑,不太赞成她如此高龄还从事创作,因为编剧这个职业很容易在投入写作状态的那段时间影响睡眠质量。有段时间,盛小云对徐檬丹“抱怨”道:“我不敢打电话来了,吴新伯要怪我的!”后来徐檬丹跟吴新伯说,我写写东西感觉也蛮开心的,我动动脑子也有利于我健康。从此吴新伯也就不再反对母亲这种既可以寻求乐趣又有所寄托的生活方式了。

到今天为止,“母亲对评弹还是非常关心。”吴新伯说。对于长篇评弹这件事的认识,任何一个人都会说“长篇是生命线”“长篇是饭碗头”“长篇是评弹的根”,这话绝对没错,但是在现在的形势下,必须要有两手、三手准备。现在长篇书目越来越少,长篇的场地越来越萎缩,疫情对长篇的影响也很大,但很多老艺人老艺术家觉得长篇的地位是一成不变不可动摇的。

然而徐檬丹对这件事的想法就比较开放包容。她也认为,长篇阵地的缩小,是时代的趋势、市场的选择,原来如果是七三开,可以往五五开去转换,可以增加中篇和专场演出的分量。

徐檬丹与儿子吴新伯在讨论作品

在儿子吴新伯眼中,徐檬丹是位艺术思想开明的母亲

眼下上海评弹团也在尝试将一部长篇“剪辑”成三四段中篇,这样演出机会就增加了,比如长江剧场就可以演了。徐檬丹对这种新事物的认可度比较高,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对年轻人在评弹事业发展上的有益尝试给予支持。

其次,对于评弹的全国巡演,也有不少不同意见,理由是南方曲艺北方人“听不懂”。徐檬丹对此也有比较开放的见解:对于听不懂的问题现在都可以用“字幕”来解决,老先生说“评弹七分说三分唱”,但是现在全国观众认识评弹主要是在“弹”和“唱”。

很多中国观众也“听不懂”帕瓦罗蒂,但为什么他在中国也那么受欢迎?现在上海评弹团去全国巡演,虽然不是爆满,但好的也有七八成,一般的大概也有五成上座率。观众大致由三类人组成:一是当地的南方人,二是通过影视、网络或者苏州平江路等对评弹有所了解继而发生兴趣的,三是当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这是评弹业态的改变。

徐檬丹还认为,每个评弹团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上海评弹团就应该做推广、开拓、创新,不是说传承不重要,就是在现在的情况下,要多方出击。“如果母亲是个比较保守的或者还是沉浸在当年的艺术环境里的老艺术家,她或许就会否定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些尝试。而她的态度是同意和鼓励年轻人多去尝试,当然也会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吴新伯说,“我和母亲的交流其实是评弹的两代人的交流。我从她那里受到的启发、支持和肯定,使我跟再下一代评弹人去交流就更有底气,这也是一种传承。在更宏观综合的角度来看,母亲对我艺术成长的影响甚至比父亲更大。”

笔耕不辍改编《一往情深》

说起徐檬丹近几年的创作经历,她说从先生吴君玉过世后,她一直笔耕不辍,一方面吴君玉走后,时间相对多了点;其次,苏州评弹团是她“娘家”,他们知道吴君玉过世消息后,一直喊她去苏州散散心,顺便组织一个创作小组,一起从改编《雷雨》开始,创作之笔几乎没有停歇过。

这些年令她最感到安慰的是改编了自己四十年前的作品《一往情深》。这个作品对她而言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因为陈云老首长曾经评价徐檬丹的《真情假意》是个“很好的作品”,而对《一往情深》则给予了“极好的作品”这样的赞誉。陈云弥留之际是听着评弹驾鹤西去的,但究竟听的是哪个作品?据陈云纪念馆证实,这部作品就是《一往情深》。由此可见老首长对这部作品的喜爱。

但是徐檬丹自己觉得这个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少可以与时俱进的空间。“四十年后再来看《一往情深》,我感觉是否可以根据现在的社会情况将这个本子改得更好一点?更令我自己满意一点?”徐檬丹心想。

《一往情深》海报

重读作品之后,徐檬丹有了主意,她觉得故事框架可以保持原样,需要改动的是人物设定。原先的医生是反面角色,那是为了树立正邪对立,制造戏剧冲突。现在如果将他改为正面人物,既避免了人物的概念化,又升华了人物的思想境界,令整部作品有了一个更能展现人性之美的漂亮的结局。在上海评弹团的支持下,《一往情深》的改编工作顺利启动,目前庄凤珠和吴新伯正在帮助青年演员排演这个本子。“当年《真情假意》出来的时候,也是推出了一批年轻演员,”徐檬丹欣慰地说,“如今既能给年轻人提供具有时代新意的作品,又让我圆了将这部作品改编得更加完满之梦,我太高兴了!”

复排《一往情深》剧本围读会

猜你喜欢
硝烟创作母亲
Jazz
战疫时间线
《一墙之隔》创作谈
硝烟无尽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