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强,徐寄尘,吴 丹
(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且意见中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1]。
近10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增幅达到6%,对高校而言可能更高,以学校为例,近5年的招生规模年均增幅在10%以上。研究生总体规模及指标分配由国家直接向研究生招生单位下达招生计划,而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单位,在招生结构优化中能发挥自主权作用的主要体现在自身招生计划的分配上[2]。扩大规模之后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来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最大问题。教育部一直以来都重视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管理,其中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直接影响着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和“双一流”学科的建设。高校什么样的招生计划调整模型才是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呢?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和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各学科专业招生计划的合理分配。从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主要是基于历史数据和平衡兼顾各学科专业的经验分配模式[3],可以说不能满足于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系发展的要求。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出发,立足于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和特点,特别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实施背景下,发挥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探究更加符合科学规律的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是十分必要的[3-4]。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及历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国家都十分注重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分配,高校全面、细化分配指标的做法正是教育部宏观分配招生指标最后得以实现的立足点。
以往的招生计划分配没有明确的依据,主要是通过历史沿革和经验的分配模式,有时还受到热门专业的主导。高校对招生计划的二次调整是招生自主权体现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走错,会对以后的培养和就业带来很多困难。
在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的指导性意见中,相关的国家文件均提出了依据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来进行分配。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除了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外,主要依据是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特点。此机制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各项指标都充分考虑了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充分使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第一步从招生计划分配开始。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各方的利益,所以改革的依据一定要科学、充分、公平、合理,这样才能延续下去,循序渐进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省级部门下达总计划后,各高校依据本校的办学规模和特色、学科专业发展、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再分配。高校对招生计划的再次分配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虽然国家于2015至2018年相继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建立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模型,加强一流学科建设、鼓励多学科交叉、扶持新兴学科等。《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提出招生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确定各学科(类别)、各专业(领域)的招生人数。学校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进行招生计划分配时,从国家政策的宏观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改进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
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不仅受到高校自身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的影响,还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如何才能平衡各方影响因素,达到高校的教育资源最优配置和国家需求完美的结合,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依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招生计划分配所依据的指标体系从招生、培养、就业等各基础环节出发,充分考虑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确定了10个分配指标(表1),其中8个定性量化指标和2个定量定额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多元化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模型,进行各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确定,以达到最优的资源分配和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
表1 招生计划分配依据指标体系
考虑以招生院系学科专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取其近三年录取人数的年平均值作为基数。招生计划分配过程中要考虑学科的历史发展,调整过程不能差异过大,要循序渐进,这也是为了确保院系的基础招生规模。
包括一流学科、国家急需、重点支持和基础学科。学科的发展是学校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其中一流学科和当下热门的国家急需专业都会有较好的优质生源,前者是较其他学科而言具备更好的教育和科研条件,后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引起的,编制计划时理应偏向。但是国家重点支持学科和基础学科,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尤其要注重基础学科的发展,其在创新和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具体的招生计划分配过程中,对院校中一些比较弱势的院系、专业、学科等,要进行合理的补偿或者资源倾斜,提升这些专业的创新性,这样才真正符合学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5]。
生源质量主要受国家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考人数激增和上线人数比例上。推免生人数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指标。另外,充足优质的生源是完成招生计划的必要条件。
首先主要从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专职/兼职、导师数量和职称等方面纳入导师指标体系。导师数量是培养研究生的基础,师德师风是建立良好培养环境的必要条件,所以是本指标重点考虑的,必要时师德师风可以有一票否决制。
其次考虑导师是否专职,这是指导精力的有力体现,兼职导师必然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指导学生;职称的高低并不能和培养能力等同,故本指标体系中最后考虑职称的因素。
本指标主要从两方面考虑,科研项目的性质和总经费。从科研经费总量到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做定量定性分析。学生只有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中去,才能把所学和实践联系起来,解决真正的科学问题,以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实际效果。
良好的科研平台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温床,也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产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主要分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优秀科研团队。
高校培养研究生是为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服务的,而就业率是检查此项目标最直观的考量[6]。这也是从学生利益角度出发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分配指标。
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加强校企合作,重点从科研项目切入,是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7-8]。本指标从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出发,以可量化的成果转化效益为依据进行评估。
对学位点评估、博硕士论文抽检、申请学位论文送审结果、师德师风、毕业率等问题予以限额限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处理。负面清单扣除的名额,要先从总计划中扣除,作为预留专项计划,在实际录取工作中通过合理的人工干预,确保对相关学科的扶持和招生计划工作的顺利完成。
从院系方面来说,优秀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从导师个人来讲是培养出了优秀的毕业生,主要体现在优秀毕业论文和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获奖、论文、专利等)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处理,招生计划可以直接奖励院系、优秀团队、导师个人。本指标为定额,要先从总计划中扣除。
综合学校的实际,在进行校内院系走访、调研和沟通的基础上,经过招生领导小组的评估和研判,确定当年动态调整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占比,建成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模型,以优化学校的招生结构,为进一步的研究生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上述影响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的指标体系,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模型(表2)。Q代表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总数,A、B、C、D、E、F、G、H、I、J分别代表各项指标所取得的招生计划数。至于各项指标系数(占比)由学校招生领导小组确定。
表2 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模型
Q=A+B+C+D+E+F+G+H+I
q1=a1A+b1B+c1C+f1D+e1E+f1F+g1G+h1H+i1+j1(其余类推)
x1+x2+x3+x4+x5+x6+x7+x8=100%(x代表a、b、c、d、e、f、g、h),xi代表各学院在某项指标中的百分比,总和为100%。
根据上述模型建立学校招生计划动态调整表,对模型中的10项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模型中的数据来源主要依托于学校院系、相关职能部门,数据相对全面、准确、可信度高,完全可以形成有效的基础数据,形成可执行的数据架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二级院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院系的招生计划做进一步的动态调整[9]。
根据此动态调整模型完成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结构动态调整和相应的招生工作,并结合实际招生情况和模型数据进行吻合分析(图1)。从图中的对比发现,有4个学院经验分配与动态调整分配有所下降,12个学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和国家的需求和经济发展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达到了学校的最优资源分配和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效果。
图1 经验分配与动态调整分配对比图
此动态调整模型在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各指标系数的确定,这也是最难的一步。各指标系数的确定过程较为主观,应该在今后使用的过程中逐渐通过客观、定量分析来判定其系数,不断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综上,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模型,考虑的指标体系全面且可量化处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成果,简便易操作。
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在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方向准确把握、对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相关政策熟悉下,高校应主动发挥招生计划分配的自主权,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自行分配名额,决定本单位各学科专业的招生计划,建立健全科学、公平、合理的招生结构计划分配动态模型。而且要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学院系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其最大的分配和调整计划的权力,这也是高校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从管理向服务理念转变的一种方式。本文讨论的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模型,符合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系发展的要求,希望能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