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念的地方涉海院校专业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2022-10-10 07:01姜晓丹周昌仕乔玉香
高教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生海洋学科

姜晓丹,周昌仕,乔玉香

(广东海洋大学 教务处,广东 湛江 524088)

一、前言

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国家以及沿海各省市面向海洋科技、高等教育加大投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方涉海院校学科专业建设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不合理、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行业发展融合度不够等困境。在海洋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海洋特色学科专业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学科专业升级提质,是地方涉海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此研究尝试从共生理论视角对地方涉海院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开展融合研究和路径设计,对促进地方涉海院校学科专业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共生理念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应用

共生理论最先是起源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在18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德贝里提出并作出正式阐述,其本质是指不同生物物种的种群或生物个体密切生活在一起,高度关联,互相影响,形成依赖,以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20世纪中期以后,共生理论从生态学领域延伸扩展至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并不断获得发展壮大。共生理论系统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共生效应的优劣取决于共生的组织程度和行为方式,共生的组织程度主要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四种形态,组织程度越深化,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越稳定[1]。共生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四种关系[2]。运用到现代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体系中,该模式下的学科和专业即为两个不同的共生单元,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共生关系,在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观层面的学校环境以及微观层面的学院、系(部)等共生环境下,随着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不断进行共生体之间的能量交换,互为促进,共同发展,产生共生效应。共生的组织程度和行为方式两两结合可以产生16种组合方式,不同的组合方式其共生单元结合的紧密度、共生物质能量交换以及共生单元协同发展的程度均有所不同。同理,如果高校中学科专业存在发展不均衡、交叉融合程度低、资源共享度低等问题,则会导致两者向偏态的共生关系演化。由此可见,在共生系统中,只有一体化和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才是最为稳定完善,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形态关系。只有在这一共生关系框架下,高校才能最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促进学科和专业共同发展,提高共生效能,即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校进化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办学实力。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海洋特色专业体系构建路径

从狭义层面上来看,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研究和学位点建设,其核心在于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其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更高远的学术引领,同时专业建设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更充足的人才保障[3]。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针对性策略[4]。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会显著带动其辐射专业建设的发展,专业建设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创新专业内涵,也会提高学科建设水平[5]。

(一)新形势下学科和专业共生进化的必然性

按照对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学科和专业能否形成一体化和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取决于各高校提供的共生条件。共生条件的产生来源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导向,办学导向又与教育评价这个指挥棒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使得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总体方案突出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决破除“五唯”顽疾,对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要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在评估整体导向上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强化分类特色评价,多元呈现评估结果。2020年11月开展的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第四轮评估,一级指标“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没有变,但是排序发生变化,“人才培养质量”调整到首位,其重要性无疑也是提升至首位的。教育部的“双万计划”以及即将迎来的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业建设成果都被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上述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必将对高校的办学导向以及学科专业融合进化、协同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促进高校学科内涵建设和专业高质量发展。

(二)海洋特色专业体系共生进化路径设计

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共生系统中,要明确二者形成共生的介质,即学科和专业产生能量交换的途径,分别是顶层规划设计、优势特色学科培育、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平台打造,学科专业融合的激励评价机制建设、资源配置优化等。学科和专业必须通过共生介质的发展变化来实现能量传递,充实自身共生单元以实现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海洋特色专业体系共生进化路径设计如下:深入研究新时代海洋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国家重大海洋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来加强学科专业顶层谋划设计;构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以优势学科建设为切入点,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涉海特色优势专业群,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协同、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打造高水平的教科研平台,实现教学科研互为反哺、互为支撑的良性发展态势,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建设;建立学科专业融合的激励评价机制,将二者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保障学科和专业实现对称互惠,避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优化学科与专业建设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资源利用率,在人才培养、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实验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增强开放度和共享度,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共生系统中,上述共生介质的变化发展为共生系统提供能量来源,保持以上要素在动态变化的共生系统中平衡发展,协同演化,才能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整体向前迈进。

四、广东海洋大学特色专业体系的构成

(一)“4+2+N”大海洋学科专业体系总体架构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华南地区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该校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创新开发方面独具优势,学校目前设有81个本科专业,分布于湛江校区的17个学院和阳江校区的5个学院。进入新时代,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共建“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港)、环北部湾经济区,助力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构成了该校宏观层面特有的共生环境,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构成了该校中观层面的共生环境,学校先后出台学科体系建设总体方案、“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整体建设方案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等发展战略规划,围绕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融入大海洋战略,深耕南海,聚焦海工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基因资源、深海网箱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等广东省六大海洋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以大海洋学科体系建设为抓手,拓展“海空、海面、海边、海下、海底”学科方向覆盖领域,进一步优化调整“4+2+N”的大海洋学科体系(见图1),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集群式发展,促进新工科、新农科和新文科融合发展,构建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引领学校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在“4+2+N”的大海洋学科体系中,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4 个重点支持建设学科群“冲一流”;滨海农业学科群、海洋经济管理学科群2个重点培育申博学科群“补短板”;N个协调发展学科向海发展“强特色”成为新的生长点,在若干方向和领域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图1 广东海洋大学“4+2+N”大海洋学科专业体系

(二)以水产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为例

以该校的水产学科专业体系为例,水产学科和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等专业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洋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水产学科和专业在学校统筹规划下,整合资源、均衡发展、形成合力,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实现一体化和对称互惠共生,整体推进了学科专业水平跨越式发展。目前,该校水产为一级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2015年和2018年连续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入选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六位、广东省排名第一位,2020年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20年以水产为主要依托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以水产为主要依托的兽医学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排名上升到101-150位,在国内海洋类高校中排名第二。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有鱼类增养殖学、海产无脊椎动物增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水产经济动物病害防治等多个省级教学团队,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发育生物学、水产动物生理学、鱼类增养殖学、水生生物学等省级一流课程,鱼类免疫学、水产生物统计学、海水贝类增养殖学、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分子生物学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五、广东海洋大学特色专业体系构建具体措施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出台调整学院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总体方案,按照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对相关学院及其学科专业布局进行调整,着力加强基础学科对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的支撑作用、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新的增长点的培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对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海洋水产特色,协调推进其他学科向海发展和培育凝练自身学科特色,向综合性海洋大学转型升级。制定专业调整工作方案,坚持目标导向,立足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多部门协同,学科、学位点和专业一体化联动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严控新办专业申报,调整撤销综合实力偏弱、不能很好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核心,集中精力打造一批一流专业。

(二)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以本为本,深入贯彻以本为本理念,构建“优通、融基、精专、强实”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即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融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精炼实施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科团队参与课程建设,将学科前沿知识、行业发展方向、最新科研成果等引入课堂,促进学科资源有效转化为专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夯实融通宽口径大类培养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加强横向联系,跨学科、跨专业设立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前沿科技、AI大数据、创新创业等学科前沿、跨学科交叉、创新性学习的课程,同时按照专业知识的拓宽和加深原则,设计多元化的专业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就业、考研以及跨学科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一流学科专业可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硕贯通培养等方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积极开展新兴交叉行业、跨学科领域的订单式培养和产业学院试点,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完善辅修专业制度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学生跨专业或跨学科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成长需求。

(三)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

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引进和培育高水平教师,不断提升优化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质量,出台“南海学者计划”实施办法等31个人事制度改革文件,以重大人才项目为依托,以重点人才平台为载体,实施人才引育工程,坚持引育结合的原则,以存量提水平、增量优结构为导向,将师德师风作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首要指标和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通过深化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教学、科研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事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分配体系,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形成一支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珠江学者等领军的高端人才队伍,以校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教学科研骨干为主体的学术带头人队伍、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梯队,推进学术队伍和教学队伍优势互补、教研相长,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构筑海洋人才战略高地。

(四)加强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建设资源配置

主动对接区域内、行业内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各校区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整合校内各单位、重点学科和各级重点实验平台优质资源,以学校涉海学科优势为基础,依托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建设高水平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与政府、行业、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开展“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通过搭建多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推进相关学科专业与科研平台的开放共享与系统集成,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同构化发展,形成富有生机、网络化的学科专业群,从而增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发展和共生效应。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同发展,完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从而促进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资源优势、教学优势之间产生能量交换的良性循环,实现平台资源效益最大化。

六、结语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双一流”建设为地方涉海院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要抓住机遇,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学科专业一体化共生建设。加强顶层谋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科研平台建设,科学配置资源,有效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拓展学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科专业之间深度有机融合,使整个学科专业共生系统在动态平衡中保持不断发展和进化,实现二者之间的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快速提升学科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共生海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爱的海洋
兵器 多元共生
“超学科”来啦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