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吉林 吉林 132013)
应激性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危急重症,多由其他疾病或用药所致,以严重创伤、术后、脑外伤、烧伤、刺激性药物治疗等较为多见,使得胃、十二指肠黏膜处于应激状态,引发黏膜溃疡病变,继发出血,临床出现呕血、黑便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大出血,引发休克、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1]。与常规胃溃疡所致出血相比,应激性胃溃疡的病情更为严重,出血量较大,早期诊治、快速止血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若病情持续进展或延误失治可造成严重后果[2]。抑酸是本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降低胃液pH值,能够改善和增强胃黏膜修复及防御功能,促进受损胃黏膜的愈合[3]。奥美拉唑和西咪替丁均是常用抑酸药物,前者为质子泵抑制剂(PPI),后者为选择性 H2受体拮抗剂,两者抑酸机制存在一定差异[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应激性胃溃疡采取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的临床效果。
1.1一般资料 将100例应激性胃溃疡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纳入标准:①均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应激性胃溃疡;②既往无胃溃疡病史;③存在呕血、黑便症状,伴腹痛、腹胀、发热等;④均由疾病原因或用药造成发病。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所致出血;③中途转院或中断治疗。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两组入院后给予基础治疗,完善检查项目,针对性补液、抗感染、保护胃黏膜、止血等治疗。观察组使用奥美拉唑,0.6~0.8 mg/(kg·d)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使用西咪替丁,0.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250~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5]。两组均治疗1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24h内出血停止,血压及心率稳定,大便隐血3d内消失,治疗期间未发生再出血;有效:治疗72h内出血逐渐停止,血压及心率基本稳定,大便隐血5d内消失;无效:治疗72h后仍有出血,或止血后再次出血,生命体征不稳定,大便隐血为持续阳性[6]。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00%、76.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止血时间、上腹痛消失时间、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2.3两组胃肠功能指标比较
胃动素、胃液pH值、促胃液素在治疗后相比,观察组均恢复更好,见表4。
表4 两组胃肠功能指标比较
2.4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IL-6、IL-8、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应激性胃溃疡不是由原发性胃溃疡所致,而是由严重创伤、术后、颅内出血以及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导致胃黏膜供血不足,通透性增加,胃黏膜自身防御功能明显下降,胃酸直接侵蚀胃黏膜,使其受损,形成溃疡,若溃疡侵及黏膜下血管,继而造成血管破裂出血[7]。
现阶段临床治疗应激性胃溃疡仍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在应用强效止血药物的同时,应重视抑酸治疗,通过降低胃内pH值,为胃黏膜的损伤修复提供良好内环境,有助于提升溃疡根治效果[8]。西咪替丁通过竞争性拮抗H2受体,减少胃酸中H+,从而降低胃酸的酸性,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腐蚀,达到改善胃内环境,促进溃疡面修复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西咪替丁对胰岛素、组胺类药物以及食物等引起的胃酸过多有良好抑酸效果,能够降低胃内pH值[9]。但西咪替丁对应激性胃溃疡的抑酸效果仍不够理想,其作用时间较短,不良反应相对较多,需要持续用药3个月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奥美拉唑为PPI一线用药,能选择性降低胃壁细胞内质子酶的活性,促进H+泵与细胞外K+交换,使其转化为亚磺酰胺,与质子泵羟基结合,从而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内酸性环境,促进受损胃黏膜的修复[10]。同时,胃黏膜血栓机化后可覆盖溃疡病灶,协同发挥止血作用,加速溃疡面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止血及溃疡愈合时间。此外,其药效持续时间长,能达到持续抑酸作用,并可调节胃黏膜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速度,提高新陈代谢,也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
综上所述,西咪替丁相比,奥美拉唑在抑酸、抗炎、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止血等方面的效果更好,对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