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峻露,程端端,高旭,张辉,李春楠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我国是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动物药在中医经典方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非法捕杀及环境问题等因素导致了野生动物类资源加速枯竭,野生动物药资源逐渐减少,特别是哺乳纲(Mammalia)动物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00—2020 年版收载情况,动物药占比已由9.47%下降到7.77%[1],解决哺乳纲药用动物资源问题非常迫切。
哺乳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通称兽类。多数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恒温胎生、体内有膈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有草食、肉食、杂食3 种类型。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共有哺乳动物12 目59 科254 属686 种,约占世界哺乳动物总数的10%;药用209 种,占我国哺乳动物总数的30%以上[2]。《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表明,包括附录品种共收载6 目9 科18 种哺乳纲药用动物[3],具体收载情况见表1。本文主要介绍刺猬、短刺猬、驴、林麝、马麝、原麝、赛加羚羊、黑熊,以及历版《中国药典》取消的品种豹猫、虎、穿山甲,共11 种药用动物的养殖情况,对其地理分布与栖息环境、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养殖技术、养殖成熟度方面进行探讨。
表1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哺乳纲药用动物概况
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L.、短刺猬Hcmichianus dauricusSundevoll 属哺乳纲食虫目猬科[4]。短刺猬的相关研究很少,一般以刺猬为主要研究对象。刺猬及短刺猬的药用价值很高,其皮、肉、脂、脑、心、肝等均可入药,特别是刺猬皮,即刺猬或短刺猬的干燥外皮,具有行气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等多种功效[4]。
刺猬、短刺猬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东和华北地区,山东省各地均有分布。刺猬类主要栖息于洼地、平原、丘陵、山地等环境的灌木或杂草丛中,在城郊的菜园、农田、庄园也会出现,喜欢在树根下、石头间隙、枯木下挖掘洞穴,在洞穴里面铺上叶子、干草等。当人为干扰或者环境条件改变时,刺猬类常会变动栖息场所。
刺猬、短刺猬喜静,畏光和噪声,昼伏夜出,嗅觉灵敏,冬畏寒冷,夏怕酷热,具有冬眠的习性,在每年12 月上旬(小雪前后)进入冬眠,翌年3 月上旬结束冬眠,冬眠期一般100 d左右,冬眠结束后可立即进入动情期。一般刺猬类的寿命为4~5 年,长寿者可达7~8 年。刺猬类通常单独行动,在繁殖交配季节会一起生活,一旦有异常或者惊动便会张立棘刺,蜷缩成一团[5]。
1.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刺猬、短刺猬适应能力很强,但刺猬类常昼伏夜出,畏光和噪声,喜欢安静地方,所以养殖场地宜建在远离闹区、公路的比较安静的场地,尽量避开人为的干扰。
一般刺猬的人工养殖方式有2 种,分别为圈养和笼养[6]。徐建等[7]发明出一种猪粪养殖法,制备出一种“猪粪垫料”,为刺猬提供了栖息场所,也为刺猬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降低了刺猬养殖成本,又减少了环境资源污染。此外,饶洋[8]发明出一种刺猬培养箱养殖法,可以模拟野外刺猬洞穴环境,提高刺猬休息阴暗占地面积,促进刺猬健康生长。不同刺猬的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见表2。
表2 刺猬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1.3.2良种来源与繁育 刺猬选种看3 点:1)松紧适当的刺团;2)匀称丰满的身躯;3)长有光泽的棘刺。这种刺猬多是健壮无病的,适合作种用[9]。刺猬1年可以繁育1~2次,每年的4—5月开始第1次发情交配,到8 月份的时候,刺猬开始第2 次发情。繁育时,1 雌可配多雄,交配期2~3 d。妊娠期1~2个月,雌刺猬产仔量3~6 只,多的时候可以达到8只,哺乳期一般1~2个月。
1.3.3饲养饵料 刺猬是杂食性动物,食物来源广泛,主要分为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有很多选择,比如昆虫、鸟类、鼠类、蛙、小鱼、鸡内脏等。植物性饲料有蔬菜、麸皮、玉米粉、瓜果等。添加少许骨粉和食盐搭配饲料,饲喂效果更好。对于饲养幼猬来说,植物性饲料占比要少一些,多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最好占日粮量的80%~90%,随着幼猬逐渐成长而增加植物性饲料。不论是什么类型饲料,新鲜干净为好,刺猬不用过多投喂,每晚1次即可[10]。
1.3.4疾病防治 刺猬抗病力强,在引进种刺猬时,做好消毒防病工作,一般很少会有疾病。肠胃炎、皮癣和蛔虫病是刺猬的常见病。刺猬无力、拒绝吃食物、拉稀、刺变得没有光泽度时,患有肠胃炎的几率很大,这种情况有2 种办法:1)碾碎土霉素(1 片/次/只)拌入饲料中,并且缩减投喂量,每天分3 次喂养。2)每日注射庆大霉素1 次,每只每次臂部肌注2.5 万个单位;患皮癣的刺猬身上会有白色皮屑脱落,可外擦肤轻松膏、癣药膏;当刺猬食欲不振、显疲劳困倦时,可能是患上了蛔虫病,需要连喂2 天蛔虫净,每次1 片,每天2 次。并且针对健康的刺猬,为了预防患蛔虫病,也要注意定时驱虫,每年安排2 次即可,有利于刺猬的健康成长[11]。
目前刺猬的养殖情况有一定的研究报道[6-11],但还没有达到完全商品化和工业化水平,故对刺猬的养殖程度评估为初养,短刺猬未见相关报道。
驴Equus asinusL.属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称为阿胶[12]。阿胶为传统中药之一,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
在3500 年前,驴经西亚、中亚引入我国新疆天山以南和甘肃等地。唐、宋时期,驴作为役畜,已经遍布中原,目前全国各地区均有饲养。我国境内野驴包括蒙古野驴和西藏野驴,蒙古野驴分布于蒙新区,该区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冷热各趋其极,植被结构单纯,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西藏野驴分布于青藏区,该区域常年高寒,许多地方几乎全年都有霜冻,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主[13-14]。
我国野驴既耐干旱,又耐严寒;性机警,极敏捷,喜结群,夏季可结成200 多头的大群;秋季交配,翌年夏季产仔,每胎1 仔。野驴与家马杂交,可得到生命力强、鸣声似驴,但无生殖力的子代。
2.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和半人工生态养殖)驴作为一种经济型草食动物,具有耐粗饲料、抗逆性强、繁殖快、食量小等特点,这使得驴养殖一直都是传统畜牧业的组成部分。养殖方式主要有3 种,分别为圈养、塑料暖棚饲养及半开放式饲养[15]。表3为驴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表3 驴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2.3.2良种来源与繁育 母驴的选种倾向于正常饲养下,性成熟早、发情排卵情况较好的驴;公驴的选种关注其一般生理状态、生殖器官的各项功能状况、精液质量、是否患有生殖疾病等。驴是季节性多次发情动物。每年3—4 月开始发情,4—6 月为发情旺季,7—8 月酷暑期减弱,深秋季节及冬季进入乏情期。母驴1.5 岁性成熟,2.5 岁初配。怀孕期为348~377 d,一般3 年产2 胎。公驴18 岁、母驴15 岁仍可配种繁殖[16]。
2.3.3饲养饵料 一般喂食驴容易消化的饲料,诸如青草、麦麸等,并且要注意少喂勤添,使其只能吃到六七成饱。日常观察驴是否出现异样,经过几天的观察确定生长良好,即可喂食混合饲料,要注意保证混合饲料之中有充足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另外,为了使驴能够良好地吸收营养物质,还要注意喂食清水、盐。
2.3.4疾病防治 驴疾病的防治策略可分为以下3 种方法:1)加强科学饲养,提高驴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2)做好环境卫生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一些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滋生。3)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预防一些疫病的发生,如炭疽病、破伤风。
我国驴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技术相对成熟,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优化,已经形成了众多品种,种质资源丰富,故对驴的养殖程度评估为成熟。
林 麝Moschus berezovskiiFlerov、马 麝M.sifanicusPrzewalski、原麝M.moschiferusLinnaeus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3]。其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分泌物即为麝香,是一种名贵药材和高级香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正因如此,麝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麝已经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麝分布广泛,林麝数量较多,人工养殖也多以林麝为主,常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各省地区;马麝常分布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原麝分布于东北及华北地区。在栖息环境方面,麝很少出现在平原、树林、池沼或荒山秃岭,常常在疏林灌丛、针叶林地带的岩石山地和悬崖峭壁处栖息。
麝一般独居生活,雌麝常与幼麝居住一起。麝类胆怯,但是听觉、嗅觉发达,行动敏捷,喜欢跳跃,可以上树;一般喜欢在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静卧,活动于拂晓或黄昏时分;食量小,喜食松萝、嫩枝叶、地衣等;有领域性,雄麝会在树桩或岩石上涂抹分泌物来标记领域。
3.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和半人工生态养殖)麝胆小性急,听、视觉灵敏,嗅觉特别发达,跳跃力强,雄麝好斗,喜独居,昼伏夜行。根据这一特性,养殖场地宜建在背风向阳、环境安静、地势较高的地方。目前人工养殖的麝类主要以林麝为主,马麝、原麝较少。人工养殖方式主要有4 种,分别为圈养、棚养、笼养及半散放式饲养[17]。其中李林海[18]将饲养圈舍类型又分为6种,评估出半散养是最适宜的养殖模式,双小室(砖或水泥地)和中型运动场(土质)是一种经济合理的圈舍模型,可作为将来大规模推广的养殖模式。林麝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见表4。
表4 林麝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3.3.2良种来源与繁育 林麝的良种来源有3 种途径:1)专业种麝场提供;2)野外捕捉,但必须在当地林业部门办理合法手续;3)串换种麝,种母麝要求体态匀称,体况中等,产仔多,泌乳量高,母性强的作种用;种公麝应选择体质健壮,行动敏捷,无遗传病与生理缺陷、产香量高、性欲旺盛、腺囊大的作种用[19]。发情期时,把雌麝和雄麝饲养于阳光充足、地势平坦且比较僻静的配种圈里,配种1~2 个月。母麝的妊娠期约为180 d,每胎产仔1~2 只,偶有3 只。整个分娩过程约需45 min,仔麝初生体质量500 g左右,分娩后仔麝便可站立、走路,还能吃初乳。
3.3.3饲养饵料 麝是反刍动物,食性很广,凡牛、羊能吃的饲草、饲料,麝都可以吃。麝喜食鲜嫩多汁的野菜、嫩树叶、山果、甘薯、莴苣、葛藤等的嫩叶、南瓜、山芋、玉米等。冬季吃干栎树叶、橡籽等,也啃食树皮,特别是杉树皮。林麝的基本饲料可分为3 个大类:1)植物类饲料:粗饲料有树叶类、青草、叶菜类等;多汁饲料有萝卜、红薯、野果、瓜皮等;精饲料有常用的大豆、玉米、小麦、麸皮、油饼等。2)动物类饲料:牛奶、羊奶、奶粉、蛋黄粉、血粉、鱼肝油等。3)矿物类饲料:食盐、磷酸氢钙、骨粉、墨鱼骨粉、微量元素添加剂。赵玲爱等[20]参照林麝在野生自然状态下的饲料选择,分析出不同季节、生理时期的饲料如何搭配最好,促进了林麝的健康生长发育。
3.3.4疾病防治 麝常见疾病有巴氏杆菌病、软骨病、胃肠炎、肺炎、化脓性疾病、绦虫病及食毛症等,主要是因饲养管理不当及与患病动物接触引发。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1)保证营养充足,注意环境等方面的卫生,根据麝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配制好日粮,保证所需营养完全。厩舍要经常打扫,定期消毒、灭鼠、灭蚊蝇。2)加强特殊时期的管理,一般把麝的配种、产仔、哺乳和泌香反应期叫作特殊时期。加强观察,一旦发现特殊情况,须立即采取措施制止[21]。
目前有多地养殖林麝的项目报道[17-21],并且有地区性规范化养殖技术规程,故对林麝的养殖程度评估为扩养;马麝及原麝研究较少,故对马麝及原麝的养殖程度评估为试养。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Linnaeus 又名高鼻羚羊,属哺乳纲偶蹄目牛科,药用部位为羚羊角,是我国名贵珍稀中药之一,具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功效[3]。赛加羚羊野外种群在我国已经绝迹,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赛加羚羊是一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里海以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蒙古国境内。我国境内曾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及甘肃北部的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带,自20世纪50 年代以后,赛加羚羊野生种群在我国已经绝迹[22],目前已引种回国。赛加羚羊的栖息地位于荒漠或半荒漠草原地区,有迁移的习性,会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迁移,秋季时期会选择向南移动,从几只逐渐增多集结成一个群体,一起到比较温暖的山谷平原,第二年5月左右再向夏季栖息地迁移回来。
赛加羚羊喜好群居,随季节性迁移,善于奔跑且嗅觉、听觉十分灵敏。每年秋季向南迁移,春季再迁移回来,每次迁移行程可达250~400 km。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赛加羚羊是植食性动物,以草类为食。可长期不饮水,耐得住长时间的口渴。
4.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和半人工生态养殖)圈养、放牧、半放牧养殖是目前赛加羚羊的养殖方式[23]。大规模圈养时,场地宜建在通风干燥、向阳、近水源的地方,栏外设运动场。供水要充足,泉水、井水最好,要注意卫生,勤扫粪便,清洁羚羊身。放牧时,可以选择小盆地,被山环绕,拥有丰茂的水草,出牧也很方便。预产期的母羚羊,应停止放牧改为圈养。半放牧时,通常在上午放牧,下午圈养,饲养少量羚羊适合采用该方式。有研究表明在场地建设方面,半放牧场地建设长度以>90 m 为宜,可消除碰伤的可能;而在圈养条件下,活动场地的长度以<10 m 为宜,可消除碰伤的可能[24]。
原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30 hm2极大承载容量的赛加羚羊半放野场地,没有其他动物争食,提供了一个安静、适合繁殖的场地。场地内还设有5.33 hm2产羔围栏区,种植有紫花苜蓿,并设有完整的饮水补饲设施,为赛加羚羊提供了优质的牧草[25]。赛加羚羊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见表5。
表5 赛加羚羊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4.3.2良种来源与繁育 赛加羚羊为季节性多次发情的动物,母羚羊约8月龄达到性成熟,即可受精怀孕,1只雄性可以与4只雌性交配。发情交配在12月初到次年1 月,发情高峰期集中在12 月21—24 日,怀孕期平均为141 d。处于发情期的雄羚羊不再进食,鼻子会开始膨胀,并且在此时期,雄羚羊之间常会发生激烈的角斗。赛加羚羊的繁殖力很强,繁殖年限为3~4年,繁殖高峰期在4月份,产仔量1~3只。
4.3.3饲养饵料 在鲜草季节,赛加羚羊在散放场内进行自由采食。经过多年的日常观察,赛加羚羊对红豆草、紫花苜蓿、毛苕子、箭舌豌豆的喜食程度近似于偏食;喜食性植物有沙生植物蒿类、梭梭嫩枝、柽柳叶、沙米;对碱蓬、刺蓬、沙枣叶、榆树叶较为喜食;不喜食禾本科的芦苇、赖草。
枯草季节,赛加羚羊的日粮主要靠人工补饲,日粮主要以紫花苜蓿为主。补饲时间从11 月开始,至次年6 月中旬结束,补充的精饲料主要是含热量较高的玉米粉和豌豆粉,每只成年个体每天补饲量为0.1~0.2 kg。除补充精饲料外,配种期、怀孕期及哺乳期还需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如胡萝卜、食盐和硒等。若发现羚羊有舔土行为时则提供盐砖(混有黏土的盐砖或者土盐,其含较多矿物质元素)供其随时舔食,硒、维生素E 添加剂也按0.01 kg/只的标准混于饲料内投喂[26]。
4.3.4疾病防治 赛加羚羊作为国内绝迹动物,在疾病防治方面更应严格把控,分为4 点:1)设立检疫场,用于对引进的新种源进行隔离和检疫,隔离检疫时间一般为1 个月。2)散放状态下易发的普通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病,如肺炎、腹泻等,用抗生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或头孢拉定)及时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并且可以扩大活动场地以降低撞伤的概率。3)对寄生虫的预防需采取冬季复驱的预防性驱虫原则,药物用依维菌素(1 g/只),研磨后混于饲料中喂食。4)防治传染病如肠道寄生虫病和口蹄疫易感染,注意进行定期免疫,可以注射疫苗、封锁消毒等[25]。
赛加羚羊野外种群国内已经绝迹,目前只有特指的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在养殖,相关的养殖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故对赛加羚羊的养殖程度评估为试养。
黑熊Selenaretos thibetanusCuvier 属哺乳纲食肉目熊科。黑熊经胆囊手术引流胆汁而得的干燥品为熊胆粉,具有清热,平肝,明目功效[27]。
黑熊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喜欢栖息于森林中,栖息地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除食物丰富度外,人为干扰因素更是重要因素,如距离村落远近程度、道路是否密集、游憩压力等。黑熊活动范围很广,从海拔600 m 的热带雨林到海拔4000 m 的暗针叶林都有栖息。黑熊也有迁徙的习惯,喜欢“垂直”迁徙,一般冬季到夏季会从海拔低的地方迁徙到高处,夏季到入冬前会从海拔高处迁徙回低处。
黑熊有季节性垂直迁徙习惯,没有固定的巢穴。在夏季时期,往往喜欢住在较高海拔的山上树洞或石洞中,冬季回到低处。除交配季节外,通常单独活动,昼行夜伏。黑熊行动上会比较慢,但是可以直立行走,善于爬树、游泳,为杂食性动物,喜食小型兽类、鸟蛋及蜂蜜,具有冬眠习性,冬眠的黑熊将不再采食,冬眠期在11月至翌年惊蛰[28]。
5.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黑熊的人工养殖方式有3 种,分别为笼舍式、圈养、笼养[29]。笼舍式养殖地面需有一定坡度便于冲洗;圈养可以单独关养,也可以一圈两头;笼养是人工养殖的主要设备,笼的长度一般随饲养要求而改变,笼的一侧安有可以上下活动的门,一侧下方留一个开口放石头制成的食槽,以免被熊推倒。黑熊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见表6。
表6 黑熊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5.3.2良种来源与繁育 黑熊4~5 岁性成熟,5~6岁进入生殖期,黑熊完全发育成熟在15 岁左右,黑熊一般能活到30~40 岁。在6—8 月份,黑熊处于发情期,持续时间6~11 d,种熊性别比为1∶1,妊娠期6~8 个月,产仔量1~3 只,哺乳期6 个月。母熊产后1 周内停止喂食,1 周后可喂少量烫料(粥状精饲料500 g)及胡萝卜。产后20 d 可食烫料1.5 kg,育仔母熊40 d 内一般不出熊舍。仔熊1 周后开眼,70 d后可随母熊活动[29]。
5.3.3饲养饵料 黑熊为单胃动物,肠道较短,十二指肠无“乙”形弯曲,黑熊饲料中粗纤维比例不宜过高,以玉米适当配比加大豆、豆饼、菜籽饼等高蛋白的精料为主。考虑其野生习性,要适当多给青绿饲料,须多汁、适口性强,黑熊较喜食黄瓜、西瓜等瓜类。还需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冬季可喂胡萝卜。熊的适应性较强,各地也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其他蔬菜,青饲料必须洗净,直接投喂即可。另外也可加动物性饲料如蚕蛹粉、鱼粉、奶粉、血粉等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饲料,数量不宜过高,否则适口性差,熊的嗅觉、味觉都特别灵敏,除奶粉较喜食外,其他动物性饲料熊不喜食。矿物质饲料常加的有骨粉、贝壳粉、食盐等,同时添加微量元素[28]。
5.3.4疾病防治 黑熊体质强壮,抗病力强,只要做到科学饲养,发病率是很低的。其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1)仔熊腹泻,排奶花和绿色粥样粪便。治疗方法为黄胺咪1 片、酵母片9 片、胃酶2 片、复合维生素B 2 片,研碎掺少量白糖,混合在窝头内或溶于奶液中投喂。黄胺咪首次使用剂量加倍。如排水样粪便,加鞣酸蛋白1 g,效果更好,3 次/d,连服3 日可治愈。2)黏液性肠炎以成年熊为多见。粪便色黄稍稀,有黏液,精神萎靡,不爱活动,食量减少。治疗方法为土霉素18 片,复合维生素B 12 片、酵母片40片、加糖适量,2次/d,连服2 d,一般恢复正常。3)蛔虫症用左旋咪唑治疗(4 mg·kg-1),1 次投喂,效果甚佳。4)食盐中毒症状,即食盐量达到饲料量5%时会引起食盐中毒。主要表现为停食,精神萎靡,嗜睡,排尿量明显增大。治疗方法为饲料内停盐,大量供给饮水,投喂稀粥状饲料,3~4 d可恢复正常[30]。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经形成了黑熊养殖业,黑熊的养殖情况目前有很多地区性的养殖项目报道,并且在1997 年时,我国政府发布了《黑熊养殖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31],对养殖黑熊进行了规范化,故对黑熊的养殖程度评估为成熟。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属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其骨与肉均可入药,能治痔及鼠瘘[32]。
豹猫分布广泛,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栖息的海拔高度从低海拔海岸带一直分布到海拔3000 m 高山林区。豹猫栖息于郊野灌丛、山林地区及林缘村寨附近,多数存在于半开阔的稀树灌丛生境中,少量出现在平原农耕、原始森林和人工林中。
豹猫喜欢在地上栖息,窝穴一般在土洞、树洞、石块下或石缝中。豹猫颇善攀爬,在树上的豹猫十分灵敏,豹猫也比较擅长游泳,经常选择近水处的地方觅食或者活动,如溪沟边、水塘边等。常常独栖生活,有时也成对活动,昼伏夜出,通常晨昏时分活动。
6.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豹猫宜用圈舍单独或成对饲养[33],圈舍一般为8~10 m2、砖墙、水泥地面、水泥平顶,房高2 m,宜用封闭式。一面有门通操作廊,门高1.7~1.8 m、宽0.6 m,木制、铁制均可。另一面有铁门(高、宽各0.5 m)通向运动场,有拉条可向外面推拉,运动场靠外边角可设置水槽。室内应设置食槽、木箱巢、栖杠、树杈等,供豹猫采食、栖息与活动。运动场一般为12~14 m2,水泥地面,周围与顶棚可采用方形铁网,高度同房舍高为2 m即可。
6.3.2良种来源与繁育 豹猫2~3 岁性成熟,孕期为65~72 d,每胎产1~4仔,种用年限6年。在我国和南亚地区的豹猫可常年繁殖。发现雌猫有不安、鸣叫等发情表现时,应选3~5 岁的种用雄性豹猫适时配种。在雌雄交配期,要防止干扰,可在观察孔或门缝悄悄观察,保持交配环境宁静。雌豹猫受孕后,多表现为安静、采食量增加,应多给质优的动物性饲料。在室内的一角设置产箱便于雌豹猫的隐蔽与产仔[34]。
6.3.3饲养饵料 豹猫为肉食类动物,动物性饲料有活兔、活鸡、鹌鹑、老鼠、牛肉、羊肉、鸡肉等,适量补充鱼肝油、骨粉、微量元素,少量青菜。每天每只喂量为300 g,日喂1 次,傍晚给食。每周应投喂2次活食,每次300~500 g即可[35]。
6.3.4疾病防治 加强疾病防治[35]:1)注意平时卫生,加强饲养管理,预防胃肠炎、感冒等疾病;2)春、秋两季做好豹猫常见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的驱虫工作;3)预防传染性疾病,定期接种防炭疽、防猫瘟、防结核等疫苗、防止传染病发生;4)确保饲料、饮水清洁、新鲜;5)饲养人员进入猫舍必须穿工作服与胶靴。
目前对豹猫只有较少的相关养殖研究报道,并不全面,故对豹猫养殖程度评估为试养。
虎Panthera tigrisLinnaeus.属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虎骨具有祛风通络、强筋健骨功效[32]。国务院于1993 年5 月发布《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36],全面禁止了虎骨的贸易,《中国药典》1995 年版未收载虎骨。目前虎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已禁止入药。
虎目前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西藏等地,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能够很好地适应相应环境,不管是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地区还是南方的热带雨林地区,都有虎的身影。在我国东北地区,矮林灌丛、山脊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也常常出现。刘芳[37]曾在吉林珲春野生东北虎的栖息地实地研究调查,验证了东北虎适宜栖息地位于珲春西部、西北部方向;预测了潜在栖息地在保护区境内,以及珲春的西部、西北部、东北部方向。
虎没有固定的巢穴,习惯单独活动,但是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雄双方会在一起生活,通常在山林间边游荡边寻食,能游泳。虎具有领域性,会利用尿液、分泌物在灌木丛中或树干上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标记自己的领地。虎常昼伏夜出,黄昏才开始活动,并且活动范围较大,但在北方,天气比较寒冷,白天时,虎也会出来活动捕食。虎不喜欢炎热天气,夏天时,为了躲避酷暑,虎喜欢四处寻觅树荫。虎的寿命一般为20~25年。
虎的发情交配期一般为4~5 个月,在11 月份到第2 年2 月,雌虎怀孕期3~4 个月,每次产1~5 仔,一般情况产2 仔比较多。初生虎仔重约1000 g,哺乳期4~5个月,雌虎会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在和幼虎一起时期内不会发情,所以野生雌虎正常每隔2~3 年才会再次进行繁殖。雌虎比雄虎性成熟早,一般在3岁左右。
虎常常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各种小型动物如猴子、鸟类、鱼等也会捕食,捕食野禽也时而发生,在秋季时期,浆果和大型昆虫等也会食之。虎每次正常进食17~22 kg的肉量,体型大的可达30 kg,之后可以6 d不用吃肉。为了帮助消化虎也会食草,但不是经常性。当食物没有吃完时,会藏起食物下次再吃,一般会藏在离水源近的地方。
虎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物种之一,由于大量的猎杀和野外栖息地碎片化,虎成为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38],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目录濒危动物[39],国家规定禁止入药,这里将不作论述。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L.属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入药部位主要是鳞甲,是名贵的中药材[32]。如今,穿山甲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且《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未收载。
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我国中华穿山甲分布于江苏、云南、广西等地。穿山甲常年喜欢活动在海拔1500~1850 m的半山区,通常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穿山甲会由于外出活动觅食而就地挖洞居住,也会由于季节变化,天气状况转变而改变居住地。它们喜欢栖息在山地、丘陵的灌木丛和树林中。穿山甲畏热畏冷,天气炎热时,会选择通风阴凉处栖息,天气较冷时会选择避风向阳处。
穿山甲习惯昼伏夜出,常独居生活。发情交配期在夏末秋初,此时雌雄穿山甲会一起生活。穿山甲喜欢清洁,排便后会用爪子刨土掩盖粪便,这样还能防止其他猛兽闻到气味从而跟踪。穿山甲视觉差,嗅觉、听觉灵敏,因此夜晚活动全靠嗅觉和听觉。穿山甲是肉食性食虫动物,以白蚁为主食[40]。
8.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穿山甲又怕热又怕冷,所以养殖场地温度以17~33 ℃为宜,营造冬暖夏凉环境。夏季高温时,做到遮阳降温;在冬季严寒时,及时防寒保暖。养殖方式可选择池式、封闭式、地洞式和木箱式养殖[41]。穿山甲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见表7。
表7 穿山甲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8.3.2良种来源与繁育 引种来源主要有3 种途径[44]:1)向特种动物繁育场或养殖户订购;2)征得当地农林业物种保护管理部门的批准从野外捕捉种苗;3)通过繁殖后自留种苗扩大养殖规模。
穿山甲每年5—7 月发情,11—12 月产仔,妊娠期5~6 个月。穿山甲发情持续时间较长,雄性在发情期一直发情,无周期性;雌性在发情期有2~5 个发情周期,发情周期为11~26 d。野生穿山甲每年只产1 胎,在人工养殖下会相应增产,全年都可以繁殖,雌雄性比约1∶4,每年可产2 胎,每胎1~2 只,年产2~4只。6月龄穿山甲可以开始独立生活,第二年就能达到性成熟进行繁育。
8.3.3饲养饵料 穿山甲是食虫动物,喜食白蚁,在人工养殖下,可用蛞蝓、蚯蚓、黄粉虫等作天然饵料,可以埋在养殖场地土地里的各个角落,洞穴附近可以多埋一些,洞穴内少量埋。除了这些天然饵料,人工配料也是穿山甲饵料的一项选择,因为穿山甲不食素,所以人工配料是以动物性成分为主,包括黄蚁粉、黑蚁粉、小昆虫、牛奶、虾等,同时添加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等饲料添加剂,以促使其健康生长发育。为避免穿山甲营养单一、排斥食物,要按时更换饲料种类。
8.3.4疾病防治 穿山甲抗病能力较强,极少患病,主要有寄生虫害,以及人工饲养过程中对人工饲料不适应引起的肠胃疾病。疾病主要有以下3种[45]:1)虱子病需进行药浴,往3~4 L水里加除虱精10 mL。2)肠胃病会出现进食少,开始拉稀现象。添加适量的土霉素、氯霉素、狗特灵在食料中,连喂3~7 d。3)球虫病会出现排斥食物,体质变瘦现象。加硫磺粉在食料中(1 kg食料中加入4~6 g),连喂4~5 d。
穿山甲的生活习性较为复杂,对野外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依赖性,特别是温度、食物等因素,此前虽然在多地存在人工养殖穿山甲的情况,但是由于驯养难度大、死亡率高,国内很少有穿山甲繁育成功的新闻报道,故对穿山甲的养殖程度评估为试养。
野生药用动物不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由于动物的药用价值很高,通过发展其人工养殖,实现规范化养殖技术,可以扩大动物药的资源数量,有效防止野生动物药资源减少和流失。
本文根据《中国药典》2020 年版及历年《中国药典》取消的药用动物情况,共分析了11 种哺乳纲药用动物,它们大多是易危、濒危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亟须寻求保护或者其他替代品。在人工养殖方面,刺猬、驴、麝类及黑熊已经获得初步成功,但还应深入进行基础生物学研究,使饲养条件更加完善、人性化,提高产量使之产业化;野生赛加羚羊国内已经绝迹,我国于1988 年从美国、德国分批引进12 只赛加羚羊,由原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开展繁育研究工作,经多年驯化养殖,人工繁育的赛加羚羊种群一度壮大至170 只,鉴于赛加羚羊的生活习性,其引种驯化工作还应从驯养环境、活动规律、食性特点等方面持续开展系统研究;豹猫人工养殖技术鲜有研究报道,应该尽可能提高豹猫养殖方面关注度,加强养殖技术;虎由于是珍稀濒危物种,目前仅有动物园或相关野生林园等设有人工饲养,早已禁止药用,因此入药部位可以寻求替代品,现以狗骨取代虎骨、人工虎骨替代含虎骨成分的国家标准中成药已恢复生产;穿山甲人工养殖虽然已经长达几十年,但是繁育成功案例很少,养殖难度大,尚未出现规模化人工养殖,需要多加探索,以期提高繁殖率,或将为以后人工引种养殖创造条件。目前穿山甲已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并从《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中取消收载,寻找穿山甲替代品迫在眉睫。
哺乳纲动物药是动物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包含许多珍稀濒危药材,如麝香、羚羊角、熊胆等,其来源动物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动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野生动物资源的濒危,加强药用动物的人工养殖与替代品的开发利用,可有效防止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另外,应防止人类非法捕杀,规范养殖技术,提高人工养殖的生存率与繁殖率,为人工引种驯养做准备,并寻找可替代品,扩大资源同时也可带动地方经济,使哺乳动物药的利用和保护维持在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使其在中药复方中充分发挥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