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前列腺增生(BPH)是在生理功能改变、雄性激素分泌量增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一组以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为主要症状的男性常见病。外科手术是目前BPH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而手术效果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据相关研究报道强调,手术时间延长、身体暴露面积大、术中腹腔冲洗、麻醉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抑制及创伤应激刺激等均是诱发手术低体温的重要因素,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术后康复锻炼效果与患者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及远期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0例BPH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术中保温干预联合术后功能训练在患者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选择我院收治的BPH患者共80例纳入研究。分组方法:随机分组法;分组结果:C组(n=40)和C+B+G组(n=40)。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比较,P>0.05,对比结果如表1:
表1 C组和C+B+G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布
两组患者均开展前列腺增生组织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手术护理中:
C组4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手术相关事项健康教育、术中手术配合、术后并发症预防、注意事项交代等。
C+B+G组40例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术中保温干预和术后功能训练,具体护理措施:(1)术中保温。低体温是增加手术创伤应激刺激、诱发凝血功能障碍及造成膀胱痉挛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护理中以手术低体温为因变量,以可能造成患者低体温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在因素分析上对既往患者发生低体温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对国内外与低体温护理内容相关的前沿资料进行整理,再根据临床护理经验的积累,全面分析患者低体温发生风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综合性的预防干预措施:①冲洗液加温。术中大量、低温的冲洗液对膀胱持续冲洗易引起血管痉挛而影响术后膀胱功能。临床护理中采用加温仪将冲洗液进行加热预处理,待其温度达38~40℃后再使用[1]。②局部保暖。于手术床上铺加热循环水毯或电温毯,通过加热达到暖床的目的;并采用充气式加温毯于患者身体裸露部位覆盖,让其身体尽量少接触冷空气,减少机体散热。另外,人体头部散失的热量约占人体总热量的30%,术中予以患者头部佩戴棉帽,以减少机体散热量。术中每两小时为患者测量外周温度,持续实时动态监测。③能量补充。术中患者处高代谢状态,可适当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等能量,以改善循环代谢。同时,积极监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并通过营养水平的监测,提供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维持正常的循环代谢功能。(2)术后功能训练。①提肛肌训练。提肛肌训练可通过增加相关肌肉的体积(横截面积)和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或最大收缩速度来增强肛门肌肉的力量,临床护理中根据患者术后机体耐受力制定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并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包括括约肌收缩训练、止尿训练、仰卧位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夹腿提肛训练等。②盆底肌训练。盆底肌训练可通过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激活本体感觉,有助于提升盆底肌肌力,改善漏尿、脱垂等现象。护理中一是指导患者做收腹提肛操,吸气时收小腹,缩肛门,呼气时放松,连续做50次,姿势不限,站、坐和卧位均可进行训练。二是增加会阴部运动量,改善会阴部的血液循环,提高膀胱功能。③排尿反射训练。指导患者在排尿时通过听水流声、饮热水、洗温水浴时轻叩耻骨上区,牵拉阴毛等方法诱导排尿,也可在排尿时通过手按压腹部或者下蹲以增加腹压,促进代偿性排尿[2]。
1.3.1 尿动力学指标
于两组患者手术护理前后,分别检测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
1.3.2 膀胱功能
于两组患者手术护理前后,分别检测膀胱功能指标:膀胱最大储尿量(VMCC)、膀胱顺应性 (BC),并统计膀胱痉挛、尿道膀胱刺激征、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3.3 应激反应
于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h,分别采集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后检测应激反应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
SPSS20.0软件统计,计数数据记为n/%,计量数据计为(±s),分别采用χ2、t检验, P<0.05提示数据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PVR、Qmax比较,P>0.05;护理后,C+B+G组患者PVR低于C组(P<0.05),Qmax高于C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C组和C+B+G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2 C组和C+B+G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PVR(ml) 最大尿流率Qmax(ml/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C组 40 172.53±15.85 33.74±8.32 6.72±1.12 18.34±3.12 C+B+G组 40 173.47±16.62 16.63±3.24 6.59±1.07 25.72±4.14 t 1.293 10.784 1.162 11.283 P 0.874 0.006 0.832 0.003
护理前,两组患者VMCC、BC比较,P>0.05;护理后,C+B+G组患者VMCC、BC均高于C组(P<0.05);C+B+G组膀胱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低于C组的20%(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C组和C+B+G组患者膀胱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NE、Cor比较,P>0.05;术后2h,C+B+G组患者血清NE、Cor均低于C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C组和C+B+G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表4 C组和C+B+G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NE(nmol/L) Cor(ng/m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C组 40 1.32±0.21 1.92±0.33 86.28±11.24 143.28±21.13 C+B+G组 40 1.30±0.19 1.55±0.28 85.38±13.10 118.46±18.36 t 1.102 9.463 0.884 10.283 P 0.911 0.013 0.994 0.006
BPH为老年男性人群的常见疾病,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男性从 40~45岁开始BPH的发生呈逐年增高趋势,60岁年龄男性BPH的发生率高达60%,成为威胁男性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素[3]。近年来,随着BPH外科治疗体系的日益完善,前列腺增生组织等离子电切术在BPH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而护理作为手术治疗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不良因素的有效干预,对提高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低体温是影响机体循环代谢功能、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增加手术并发症及创伤应激刺激的主要原因[4]。临床上,大多数BPH患者为高龄人群,基础生理储备功能不足,代谢功能下降,交感神经对低温应激刺激的反应迟钝,为低体温的高危人群。2017年,法国重症监护协会&法国麻醉与重症监护协会制定的《ICU目标体温管理指南 》中强调,推荐手术患者早期采取措施以降低体热丢失,并使低体温患者达到并维持目标体温[5]。保温护理干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造成患者低体温相关因素的分析,实施针对性、多途径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以维持患者体温的稳定,减少低温应激刺激对膀胱功能及机体循环代谢的影响[6]。同时,术后功能训练是提高膀胱功能,预防术后尿失禁、膀胱痉挛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对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7]。
本研究中,C组、C+B+G组患者手术护理中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术中保温干预+术后功能训练。在保温干预中,前等离子电切术中大量低温冲洗液对膀胱的持续冲洗过程易对患者体液造成“冷稀释”作用,导致循环血容量的下降,不仅增加膀胱痉挛发生率,同时也亦诱发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膀胱出血。通过冲洗液加温,可有效减少膀胱冷刺激效应,防止血管收缩而引发膀胱痉挛、尿道膀胱刺激征等并发症[8]。同时,通过局部保暖和能量补充,可有效预防低体温,改善患者循环代谢及凝血功能。在术后功能训练中,通过提肛肌训练、盆底肌训练、排尿反射训练的综合开展,可有效提高患者膀胱功能,改善尿动力学[9]。
另外,国内外诸多研究保证证实,低体温易降低凝血酶的相关活性,并影响体液循环代谢功能,是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及加重手术创伤应激刺激的重要原因。而根据“冷生理效应”相关理论报道显示,人体具有抗低温代偿能力,术中通过保温干预可促使机体更好的自动启动低温补偿系统,提高患者应对手术应激刺激的能力,进而减轻手术应激刺激[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C+B+G组患者PVR低于C组(P<0.05),Qmax、VMCC、BC均高于C组(P<0.05),其中VMCC主要反映患者膀胱括约肌功能,BC主要反映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或膀胱出口梗阻可以导致排尿期膀胱压力超过安全范围;C+B+G组膀胱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低于C组的20%(P<0.05)。且术后2h,C+B+G组患者血清NE、Cor均低于C组(P<0.05)。即BPH患者通过术中保温护理和术后功能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尿动力学和膀胱功能,减轻手术应激刺激,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