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如,俞丽燕,薛建辉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放射诊断科 福建 福州 350025)
放射性脑病是恶性肿瘤患者放疗治疗导致的神经损害,在鼻咽癌放疗中发生率较高,可影响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头晕、头痛、精神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可导致不可逆转性的神经损害,需尽早诊断并治疗,避免神经损害加重,增加不良预后风险[1]。颞叶是鼻咽癌患者放射性脑病的高发位置,严重影响放射质量和躯体健康,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生存期延长,需及时干预治疗[2]。目前,尚无特效的颞部放射性脑病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干预,可控制病情进展,减少神经功能损害,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神经功能损害和致死风险。MR是临床常用的放射性脑病诊断方法,近年来,放射性脑病低场MR的诊断价值逐渐受到了临床领域的重视,但是其应用于鼻咽癌放疗患者的诊断效果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颞叶放射性脑病的86例患者,总结分析了颞叶放射性脑病低场MR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颞叶放射性脑病的86例患者。纳入标准:①病理诊断确诊为鼻咽癌;②放疗后出现主诉头晕、走路不稳、头痛等症状,经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颞叶放射性脑病,符合《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相关诊断标准[3],临床确诊为颞叶放射性脑病;③MR等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无法耐受临床治疗者;②放疗前存在颅脑疾病史者;③术后随访失访者;④合并颅脑肿瘤者;⑤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等。86例患者中,男69例,女17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7.02±2.46)岁;鼻咽部病变分期标准中T1期10例,T2期21例,T3期24例,T4期31例;化疗至颞叶放射性脑病出现时间8个月~3 年,平均(2.08±0.89)年;主要症状:头晕58例、头痛76例、步态不稳12例、肢体偏瘫者15例、癫痫发作12例、认知能力下降2例;记忆力下降者2例。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放射治疗方法:①患者均采用8/6 mv的X线(医科达Precises直线加速器)进行放射治疗,照射野采用面颈联合野+耳前野或单独采用耳前野。②鼻咽颅底剂量。一程为60~90 Gv,中位剂量平均(81.45±8.23) Gv;二程剂量是70~80 Gv,中位剂量平均(84.59±4.23) Gv。(2)MRI检查:①MR设备品牌:西门子SIEMENS;型 号:MAGNETOM Trio 3.0T。MR高 压 品 牌:MEDRAD美德瑞达;型号:Spectris Solaris EP。② 平扫采用SE系列进行轴位扫描,分别进行T1WI(TR/TE、400/14)、T2WI(TR/TE、4 000/132)、FLAIR(TR/T1/TE 6 200/1 650/105.6)序列扫描。③平扫后确定目标区域,实施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团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15 mL),随后行T1WI轴位、冠状位及矢状而扫描[4]。扫描数据经仪器配套系统分析,由2名资深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后,确定最终诊断报告。
收集86例颞叶放射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诊断结果,分析患者病灶位置、面积、数量、占位情况,并观察病灶形态特点,分析MR病灶平扫信号及增强扫描特征。患者治疗后,复查MR,观察患者颞叶病灶变化[5]。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6例颞叶放射性脑病患者共检出118个病灶,病灶位置:累及单侧颞叶24例(左侧颞叶受累的病灶65个,右侧颞叶受累的病灶32个),占比为27.91%(24/86);累及双侧颞叶62例(共检出病灶21个),占比为72.09%(62/86)。
86例患者118个颞叶放射性脑病灶中,存在占位效应者4例;118个病灶中,呈斑片状者71个(60.17%),不规则病灶47个(39.83%);病灶最大径范围为2~6 cm,平均(4.02±1.98)cm,最大面积为(4.1×6.0) cm2,最小面积为(2.0×2.9)cm2。
颞叶放射性脑病MR平扫:T1WI信号以低信号为主,显著高于等信号和高信号者;T2WI信号以高信号为主,显著高于等信号和低信号者;FLAIR高信号占比较高,显著高于等信号和低信号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显示:115个(97.46%)病灶均存在强化表现,其中环状强化68个(59.13%,68/115),脑回样强化47个(40.87%,47/115);3个病灶(2.54%)无强化表现。见表1。
表1 颞叶放射性脑病MR平扫信号比较[%(n/m)]
86例患者均给予脱水剂、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并配合高压氧等治疗措施,治疗3个月后84例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显著改善,2例患者无明显改善。复查MR显示:74例患者颞叶异常信号范围显著缩小;10例患者病灶稳定,颞叶异常信号范围无明显增加或减少,但是脑水肿显著改善;1例患者颞叶异常信号范围增加,脑水肿加重;1例患者颞叶异常信号范围增加,且出现新病灶,脑水肿症状无明显改善。
鼻咽癌是耳鼻喉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可有效控制鼻咽癌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风险,临床疗效较好[6]。但是,鼻咽癌放射治疗的位置较为特殊,放射线极易照射到周围脑组织,导致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并引发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形成放射性脑病[7-8]。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主要发生于颞叶,早期症状隐匿,但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但是随着脑损伤逐渐加重,可导致脱髓鞘、脑白质坏死等脑组织损害,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负性影响较大,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因此需尽早诊断颞叶放射性脑病并治疗,避免引发严重的脑组织损伤。
影像学诊断是脑损伤检查的主要方法,可为颞叶放射性脑病早期诊断提供客观资料[10-11]。MR检查是颅脑损伤诊断的高灵敏度影像学检测手段,可有效探明脑结构、组织成分及脑功能变化,有助于发现早期脑组织损伤症状,为颞叶放射性脑病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疗法[12-13]。MR表现显示,颞叶放射性脑病灶多无占位效应,呈斑片状者占比较高,不规则病灶占比相对较低,可作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的鉴别特征[14]。MR在放射性脑病诊断中的相关临床研究显示,MR可有效显示患者放射治疗后颅脑损伤情况,低场MR表现存在一定特征性,病灶呈斑片状、不规则状,T1WI、T2WI、FLAIR序列信号存在异常表现,可为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资料,但是颞叶放射性脑病的低场MR特征尚不明确[15-16]。
基于此,本次研究总结分析了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的低场MR影像特征,结果发现,颞叶放射性脑病MR平扫存在明显特征性,T1WI信号以低信号(58.47%)为主,T2WI信号以高信号(80.51%)为主,而FLAIR高信号(50.85%)占比较高。提示MR平扫具有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为主,存在一定影像学特征。本研究监测颞叶放射性脑病增强扫描影像发现,颞叶病灶多存在强化表现,仅少数病例无强化表现;而强化病灶中,环状强化占比可达到59.13%,脑回样强化占比40.87%。提示该两种强化方式为颞叶病灶增强扫描的主要强化方式,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颞叶放射性脑病患者多为双侧颞叶受累,累及单侧颞叶者相对较少,且左侧颞叶受累病灶相对较多。提示MR探查过程中,应注意双侧颞叶扫描,避免出现遗漏病灶情况。
此外,本次研究监测了患者治疗后病情变化,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MR复查也显示多数颞叶异常信号范围显著缩小,脑水肿显著改善,颞叶异常信号范围增加或病情加重较少;仅有1例患者颞叶异常信号范围增加,且出现新病灶,脑水肿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效果不佳。提示给予鼻咽癌放射治疗后MR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脑组织损伤,继而给予患者及时治疗,有效避免患者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17]。
综上所述,颞叶放射性脑病存在低场MR特征性,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为主,可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该类并发症防控与早期诊断提供可靠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