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有志 杨 红 郭文文 郭建斌 邢 震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连作是指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耕地上连续种植同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该方式种植,可充分利用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基本原理,包括了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等原理,考虑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原理和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理论。生态化学计量学能将分子、细胞、有机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全球尺度等研究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分析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土壤的肥力和健康程度。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由于气候因素,大部分地区都采用连作方式进行耕种。但是,该耕作方式对当地土壤质量造成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基于此,笔者对林芝市巴宜区拉丁嘎村、拉当喀村、拉嘎娘村3个典型连作区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以期给林芝市农业生产活动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林芝市位于北纬26°52′~30°40′,东经92°09′~98°47′,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尼洋河下游,被称为“西藏的江南”,是西藏自治区主要耕作区之一。因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当地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8.7 ℃,夏季最高温20 ℃左右,属于高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拉丁嘎村、拉当喀村、拉嘎娘村是林芝市巴宜区3个非常典型的连作区,常年种植青稞、小麦。
1.2.1 样品采集。2021年9月,在野外勘察的基础上,在研究区选择3个连作区,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每个区域内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个样地,按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16)选择样点和采集土样,采样深度0~40 cm,每个样地采集5个土样,共计60个土样。将所有土样装入密封袋,带回实验室,待土样自然风干,去除石块、植物残体等非土物质,研磨后过2 mm和0.25 mm孔径筛,之后置于实验室自然风干,最后装袋封存,以供开展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1.2.2 指标测算。土壤pH值采用电极电位法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分别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半微量凯氏定氮法、酸溶-钼锑抗比色法和酸溶-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分别采用碳酸氢钠法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和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计算土壤C/N、C/P、N/P(质量比),其分别为SOC与TN、SOC与TP、TN与TP含量的比值。计算土壤有机质(SOM)含量:SOM含量=有机碳含量×1.724。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软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采用Pearson双尾检验法对养分与化学计量比进行相关性分析。变异系数()是衡量变量空间异质性的指标,是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0.1为弱变异性,0.1≤≤1.0为中等变异性,>1.0为强变异性。
由表2可知,在连作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平均pH值为5.550,土壤呈酸性,土壤平均含水量为34.483% 。土壤养分中,有机质(SOM)含量平均值最高,达到了80.866 g/kg;其次为全钾含量 (18.216 g/kg);全氮、全磷含量较低,分别为0.217 g/kg和0.748 g/kg;速效养分中,速效钾含量高于速效磷含量。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相比可知,林芝市巴宜区连作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土壤各组分差异性上,所有组分的变异系数范围均为0.01≤≤1.00,属于中等变异。在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方面,C/P最大,为66.506,N/P为3.134,C/N为中等水平22.038。土壤C/N、C/P、N/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14、0.357、0.468,均属于中等变异。
表1 样地基本概况
表2 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由图1可知,不同采样区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所有采样区土壤基本呈酸性,拉当喀村土壤pH值最大(为5.60),拉丁嘎村土壤pH值为5.53,拉嘎娘村土壤pH值为5.51。土壤养分方面,不同地区土壤SOM含量均值排序为拉当喀村(91.625 g/kg)>拉嘎娘村(80.700 g/kg)>拉丁嘎村(70.275 g/kg),土壤TN含量均值排序为拉嘎娘村(0.228 g/kg)>拉当喀村(0.224 g/kg)>拉丁嘎村(0.197 g/kg),土壤TP含量均值排序为拉当喀村(0.802 5 g/kg)>拉丁嘎村(0.737 5 g/kg)>拉嘎娘村(0.705 0 g/kg),土壤TK含量均值排序为拉丁嘎村(19.000 g/kg)>拉嘎娘村(18.275 g/kg)>拉当喀村(17.375 g/kg),土壤AP含量均值排序为拉当喀村(3.85 mg/kg)>拉丁嘎村(3.65 mg/kg)>拉嘎娘村(3.05 mg/kg),土壤AK含量均值排序为拉当喀村(39.0 mg/kg)>拉嘎娘村 (34.0 mg/kg)>拉丁嘎村(28.5 mg/kg)。
图1 林芝市不同连作区土壤养分含量比较
由表3可知,拉丁嘎村、拉当喀村和拉嘎娘村的土壤C/N平均值依次为20.69、24.85、20.56,拉当喀村连作土壤C/N平均值高于其他两个地区。拉丁嘎村、拉当喀村和拉嘎娘村的土壤C/P平均值分别为56.52、67.02、75.96,N/P平均值分别为2.75、2.77、3.87。
由表4可知,研究区连作方式下土壤SOM平均含量除与TK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土壤TN同样除与TP、AP和C/N呈负相关外,与其他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土壤TP除与TK、C/P和N/P呈负相关外,与其他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土壤TK除与C/P和N/P呈正相关外,与其他所有土壤养分含量均呈负相关;土壤AP除与C/N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养分含量均呈负相关;土壤AK则除了与N/P呈负相关外,与其他所有土壤养分含量均呈正 相关。
耕地土壤中C、N、P含量不仅会受到气候、植被等自然成土因素影响,还会受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施肥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此研究中,采样区土壤SOC含量较高,可能是高寒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SOC矿化分解速率变慢,有效氮供应量增加,促进了SOC积累。土壤C/P是磷有效性高低或可获得性大小的表征参数,值越小,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越高;N/P不仅可以作为氮饱和的诊断指标,还可以用于判断土壤中的限制性养分。连作土壤C/P值较大,N/P值较小,表明磷素并非限制性养分,因而土壤有机碳可能成为连作中主要养分限制因子。
土壤养分元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耦合的。有研究显示,土壤SOC含量与TN含量、T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C/P与C/N均具有相对稳定性,但C/N稳定程度更高。该研究中,土壤SOC含量与TN含量正相关,SOC含量与TP含量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说明磷的增加改变了SOC含量与TP含量间的相关性和稳定性。在计量比方面,C/N、C/P、N/P、N/K与碳、氮、磷、钾基本都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养分间的比值不仅受其自身制约,同时还受到其他养分的影响。因而,土壤养分的变幅也是影响其化学计量比的一大因素。
表3 不同地区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
表4 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土壤经过连年耕作,有机质补充不够,有益微生物族群数量减少,土壤的团粒结构因耕作时高频率机械重压而遭到破坏。在连作土地利用方式下,3个连作区的土壤全氮含量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连作区土壤C/N的大小为拉当喀村>拉丁嘎村>拉嘎娘村,C/P、N/P的大小均为拉嘎娘村>拉当喀村>拉丁嘎村。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土壤各养分含量的组成和分布。连作区不同的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差异性,主要是由于种植作物的种类不同,进而影响土壤养分含量,TN含量差别与不同农作物对氮的分解和吸收种植方式有关。土壤中P具有表聚性,主要来源于人类施肥活动。连作可能引起土壤磷、钾累积及有机碳含量降低,使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影响土壤养分间的平衡供应。采用连作种植制度可能会引发土壤盐分及酸碱度失衡、土壤营养元素缺失、病虫害暴发等。因此,在耕种时应该尽量采取轮作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