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水位条件下滨海地区河涌景观设计策略

2022-10-10 13:51张旭东
乡村科技 2022年16期

张旭东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自该战略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2021年9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化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扩区”后的“大前海”总面积由14.92 km扩展至120.56 km,为原来面积的8倍,深圳市的滨海区域开发边界已扩至与东莞市相接的东宝河处。自古以来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东莞市也重新起航,紧随湾区时代的到来,大力建设滨海湾新区,重塑东莞市的滨海城市形象。

在珠江入海口区域,有多条河涌与海相连。河涌的水位随潮涨潮落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一天内的潮水位涨潮2次、落潮2次,水位落差在2 m左右。如此形成的潮间带区域在一天之中的景观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进行景观设计时,高潮位时的景观相对易于营造,主要需要保障滨水的游玩安全。而低潮位时水面距离园路平台较远,消落带区域的设计既要能被水淹没,又要在没有水淹的时候保障视觉效果。

目前,学术界对于潮间带研究的空间尺度普遍较大,多为从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大尺度区域生态系统层面进行研究。例如,有学者对长江口滨海湿地潮间带生态系统开展多稳态研究,为我国海岸带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人类活动与海的联系更加紧密,因而从人与海的互动角度进行潮间带景观的研究日益重要。哈佛大学科克伍德教授提出的“弹性景观”反映了人工和自然景观在反应方面及在从突变或渐变中恢复能力方面具有灵活性,同时能保持或试图维护传统价值和自然和谐。珠江入海口区域的河涌景观正是需要适应水位变化的一种“弹性景观”。有学者以广东省佛山市东平河景观工程为例,在设计实践中根据不同水位情况,运用低洼高筑、水道疏浚、植被恢复等多种方式恢复了滨水自然生境,营造了活跃的公共空间。还有学者提出了河道景观的多维设计方法,探析了基于多维体系理论的河道景观驳岸设计形式,列举了河道及沿岸不同高程位置的设计元素及方法,并从不同高度及角度对河道景观的不同观赏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探求随水位变化不同因变因素的设计方案。笔者根据东莞滨海湾新区沙涌河的项目实践,尝试对变水位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位

东莞滨海湾新区位于东莞市西部滨海区域,与广州南沙隔伶仃洋而望,拥有丰富的滨海优质岸线资源。新区由交椅湾板块、沙角板块和威远岛板块构成,总面积约84.1 km。沙涌位于交椅湾板块,全长约1.25 km,宽度约140 m,是连接规划交椅湾新河和珠江入海口的水道之一,是重要的补水通道和防洪排涝通道。

1.2 周边条件

沙涌周边交通便利,可达性较高。东西向横穿沙涌的主干道有滨海湾大道和东湾大道,沙涌西侧为规划次干道,规划次干道的对面坐落有VIVO、小天才等高新企业总部基地,沙涌东侧紧邻滨海湾新区管委会、湾区一号青创广场和滨海湾文体公园。沙涌北端为连接新河的规划水闸,南端则为入海口,入海口两侧为正在建设的滨海景观活力长廊。

1.3 基地特征

沙涌的水文特征为不规则半日潮,即在一个太阴日内有2次高潮和2次低潮,但相邻的高潮或低潮高度不等,涨落潮历时也不等。水文数据显示,沙涌多年平均高潮位为1.41 m,多年平均低潮位为0.09 m,多年平均高高潮位为2.64 m,多年平均潮位为-0.55 m。20年一遇设计潮水位为3.15 m,50年一遇设计潮水位为3.33 m,100年一遇设计潮水位为3.46 m,200年一遇设计潮水位为3.60 m。沙涌现状河道宽度为26~48 m,沿岸分布有红树林,但多为外来入侵生物无瓣海桑群落,落潮时会裸露出较大面积的淤质滩涂(见图1)。

图1 沙涌现状照片

1.4 机遇与挑战

作为滨海湾新区发展的起步区,交椅湾板块正在日新月异地不断发展,未来沙涌将会是一个充满活力、集聚人气的滨水开放空间,也会是一处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自然生态体验地。但面对不同水位条件下潮间带的现状,设计师需要精心思考如何以低干预的方式改善低水位时不太美观的河道景观,所以一直动态变化的水位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 规划设计

2.1 防洪排涝工程设计

交椅湾板块水系总体布局为规划开挖东西向交椅湾新河,南北向保留沙涌,在交椅湾新河南侧、原塞古涌与苗涌之间建设湿地。该区域汛期主排水通道为交椅湾新河,通过交椅湾新河拦蓄长安镇洪水、湿地拦蓄交椅湾板块北部雨水,由新河两侧分别外排;打开沙涌桥闸,封闭湿地闸,交椅湾板块雨水就近排入湿地、沙涌或大海。该区域非汛期主排水纳潮通道为交椅湾新河、沙涌,通过交椅湾新河拦蓄长安镇污水;当交椅湾涨潮时,打开沙涌桥闸,引潮水入湿地、交椅湾新河,甚至进入长安镇,退潮时自新河两侧外排,改善水质。

沙涌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任务为满足引潮需要、扩宽整治沙涌,包括清淤、扩宽河道、护脚、岸坡防护及修整等。结合水景观,河道断面采用缓坡断面型式,为格栅式搅拌桩+缓坡堤岸。沙涌河道典型断面总宽度为132 m,河底宽度为50 m,两侧堤顶宽度各为20 m,坡顶至坡底水平宽度为21 m。沙涌堤防等级为1级,根据100年一遇设计水位及周边用地的控规标高,设计将堤顶标高定为5.0 m,堤底护岸标高定位为-0.3 m,河岸坡度为1∶(4~5)(见图2)。

图2 沙涌典型断面示意

2.2 景观工程设计

2.2.1 总体设计。沙涌景观设计以滨水生态景观价值提升、场地游憩性增强、场地利用效益提高为原则,将现有场地打造成滨海湾新区滨水生态健身绿道,使其成为具有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休闲活动等功能的景观活动空间。该景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为了让景观设计体现出“亲民性”,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满意度,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凸显人性化特点是当前景观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总而言之,滨水景观设计应强调人的参与性、与水的亲和性、休闲性及娱乐性,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方便的休闲场所(见图3)。

图3 沙涌景观设计效果

2.2.2 竖向设计。该设计须考虑满足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应结合水利工程进行竖向设计。因此,该项目中重要的建筑、构筑等工程设施均位于堤顶标高5.00 m以上,人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设置于多年平均高潮位2.64 m以上,堤身主要亲水园路的标高设置为2.90 m。同时,为了增加亲水的趣味性,在局部区域增设潮汐栈道或平台。因该区域多年平均高潮位为1.41 m,再加上所设潮汐栈道或平台既要保证与水亲近,又要保障不被水常淹,所以将局部区域的标高设计为2.00~2.50 m,退潮时可观滩涂湿地景观,大潮时潮汐栈道或平台偶尔被潮水淹没(见图4和图5)。

图4 景观设计典型剖面图

图5 潮汐栈道效果展示

2.2.3 植物设计。植物设计应最大限度地尊重植被现状,尽可能保留场地基址中的红树林生态景观。选择树种时,以适地适树为原则,选择乡土树种、耐盐碱树种,建立稳定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同时,为了彰显特色,应结合景观设计功能特点,在不同区域营造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形成整体和谐、分区各有特色的植物景观区,包括林荫花道景观、疏林草坡景观、红树林生态景观和变水位潮间带景观(见图6)。笔者将重点分析变水位潮间带景观的营造策略。

图6 可淹没带植物景观

2.2.4 应对变水位的设计策略。根据当地不规则半日潮的特性及多年潮位统计数据,标高0.50 m以下水岸区域每天约有2/3的时间被水淹没,标高0.50~1.41 m区域每天大约有1/2的时间会被水淹没,在多年平均高潮位1.41 m至多年平均高高潮位2.64 m的区域中,标高越高处每年被水淹的天数越少,每天被水淹的时间也越少。针对水位每日变化的潮间带,总体景观设计仍然以植物景观为主,分析水位的淹没时间是为了更加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在多年平均高潮位之下水岸种植的植物应选择最耐水淹的植物种类,同时应考虑所选植物的高度不能太矮,以免其在涨潮时全部被淹,推荐选用落羽杉、桐花树、红海榄、芦苇和花叶芦竹等。在多年平均高潮位之上的区域、靠近亲水园路处,可以选择较低矮的植物种类,如莞草(短叶茳芏)、翠芦莉、黄菖蒲、鸢尾、水生美人蕉和厚藤等。从观景平台至堤底,总体植物高度为前景低、背景高,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虽然植物景观能够为河岸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但是仍然会有可观而不可玩的缺憾。所以,设计人员需要运用设计手法,利用潮涨潮落的变水位特征打造出具有参与感的特色景观节点,如建造雨水花园。可在沙涌岸边,高、低水位间的洼地建设雨水花园,退潮时具有储水功能,水位得到长期保障之后,此处易形成稳定的观赏群落,涨潮落潮会对雨水花园中的水进行定期交换,使水质有了保证。小洼地的边缘用生态块石垒砌,成为滞蓄潮水的边界,块石之间孔隙可以作为小水窝、种植池,使之成为很多小动物的栖息地和植物发育繁衍的场所。生态块石高低参差的组合又提供了人们停留与亲水的空间,丰富了空间的多样性。低潮位时,游人可以走到更低标高的块石上玩耍,高潮位时可以将露出水面的块石作为体验汀步(见图7和图8)。

图7 生态块石雨水花园设计平面

图8 生态块石雨水花园设计效果展示

3 结语

随着滨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滨海景观项目中水位的动态变化成为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师应逐渐转变对水位动态变化的态度,从把变水位作为消极因素转变为作为潜力发挥要素。在滨海景观项目建设中,不仅要从植物景观营造角度保障变水位潮间带的视觉效果,而且应利用水位动态变化创造性设计具有弹性和不同体验感的可参与、可互动景观;要更加重视人与景观相互作用的关系,重视景观带给人的感官刺激,倡导在景观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笔者提出利用水位的变化设计具有弹性的体验景观。这种思路能够用不同的外在设计形式来表达,具体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有待更多的设计师去创造。最重要的是,面对变水位条件的场地时,设计师应挖掘场地的潜力,感受弹性变化带来的乐趣,认真思考、创造性设计具有变水位特色的滨海河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