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2-10-10 09:19武赫男孙晓锐刘文婧
高教学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实地考察汇报火山

武赫男,杨 桄,孙晓锐,刘文婧

(空军航空大学,长春 130022)

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是课程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是课程理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通过野外实习,学员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积累感性认识,同时能够了解地形地貌调查方法,掌握典型地貌特点和判读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期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普遍采用“讲解+接收”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员定点讲解,学员听、看和记录,导致学员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野外实践学时安排较少,导致部分实习内容删减,学员难以对地形进行深入考察,影响对地形综合性的认识;野外实习评价多采用学员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教员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方式单一。

通过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改革,能够使学员更好地掌握地貌知识等课堂知识,同时学会地形地貌实地观测方法,学会野外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方法,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最终构建地理空间思维,提升综合素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思路

以教育学原理和军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对地貌判读野外实习现状的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明确了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思路。

在教学目标上确定了“地貌观察能力、野外实践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三项核心能力为培养重点。首先,地貌观察能力是学员必备的专业素养,只有了解地貌在地面的状态和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在图像上的识别特征。通过切身观察和体验,学员才能够了解地貌的类型、特点,理解地貌的成因和发展,提高对地貌的识别能力;其次,野外实践能力是通过地貌实践,学员能够在野外确定方位,掌握地貌记录的基本内容、格式和要求,掌握地貌素描图和剖面图绘制的基本技巧,掌握地貌现象的识别和描述方法,学会植被分区与分带现象的识别和记录;最后,学术科研能力是通过野外实践,学员走向自然课堂,可以验证课堂理论知识,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摸索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和基本的科研素养。

在教学步骤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具体为前期准备、中期实地考察和后期考核评价。前期准备包括知识准备、资料准备、组织准备和路线准备。中期实地考察包括实地考察、总结汇报。后期考核评价包括实习前提问、小组汇报、研究讨论和撰写报告,其内在联系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思路设计图

(一)充分做好前期实习准备

1.知识准备

学员实习前,已经系统学习了地貌学和判读方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实习奠定了知识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内动力地貌、坡地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等的成因、类型、特点和识别方法,通过学习,学员能够对自然界常见的、典型的地貌有基本地了解和总体地认识。

2.资料准备

发放实习指导书,使学员明确实习科目的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步骤和时间安排等具体事项,在实习前对实习环节有基本了解,明确实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员要事先预习了解实习地点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功能特点等基本情况,为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奠定基础。

3.组织准备

实习前,教员根据班级总体人数和研究兴趣等情况将学员进行分组,一般4~6 人一组,便于实习过程中共同开展调查和交流讨论。各组选出小组长,组长统筹小组内总体活动安排,指派专人具体负责实习过程中地形地貌摄影、资料查阅、PPT 制作和汇报交流等工作,组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4.路线准备

实习地点选择遵循一定原则。一是距离学校较近;二是地貌特征较典型。这样的原则便于缩短路途所用时间,同时利于学员进行地形识别。教员在实习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阅实习地点信息,通过卫星地图确定实习位置,事先到实习地点踩点,勘查实习路线是否通畅,观测点是否可以到达,确定最终实习行进路线。

(二)注重实习中学员探究能力培养

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改革采取“实地考察+总结讨论”的教学模式,力图改变原来以教员讲授为主、学员被动听讲的状况,转变为以学员为主体的学导式教学,注重培养学员运用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学员初步观察—分组讨论—小组观点陈述—教员重点讲解—学员重新观察—学员总结记录”的模式,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小组实习总结汇报—针对问题研讨交流”的模式,使学员充分“尽其才、增其能”。地貌判读具体实习内容包括内动力地貌野外实地考察、常态地貌野外实地考察、流水地貌野外实地考察和湿地野外实地考察等,具体的实习地点主要有伊通火山群、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长春市伊通河沿岸、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等。

1.实地考察

到达实习地点入口处后,首先对本次实习科目涉及的地貌知识进行提问,了解学员知识掌握情况和预习情况,同时使本次实习更有针对性。进入实习地点后,要求学员分组观察并分析地形特点,让不同小组成员观察、讨论和判断该类地形特征及形成原因;其次学员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经过认真细致地观察、讨论和测量,各小组选出代表总结观察和测量结果,提出观点;教员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答案;然后,再让各组学员重新观察,比对观察结果与答案的异同,并查找差异原因;最后总结记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充分激发每位学员的参与热情,组内成员各有分工,使得探究过程组织有序,促进学员积极主动献言献策,最后反思结果,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及创新意识。

2.总结汇报

野外实地考察后,下午利用2 学时时间在教室进行总结汇报,深入研讨交流。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总结,汇报小组实习总体情况、心得体会。小组已事先分好,由组内人员轮流担任组长,每次实习时根据组长安排,各人具体负责搜集组内成员拍摄的典型照片、整理组内成员的体会和见解、理清思路归纳重点,以及制作PPT 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分享心得。然后针对讨论题目分组讨论,讨论题目主要是实习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考察学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最终提升学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构建多方位考核评价体系

1.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主要是客观地评价学员实习综合情况。实习成绩评价贯穿了实习全过程,充分重视学员自主探究能力的表现。野外实习成绩包括实习前提问成绩、小组汇报成绩、研究讨论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实习前提问主要是指到达实习地点后,对相关知识提问,相当于抢答环节,属于加分项,学员谁先回答出正确答案就给谁加分;小组汇报是指实地考察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习总体情况和心得体会,根据小组数目评选出第一名XX 个,第二名XX 个,第三名XX 个,得分分别为95、85、75,小组成绩等同于组内个人成绩;研究讨论主要是针对讨论题目深入思考,研究分析后提出自己观点,并能给出较科学的答案;实习报告是指每次实习结束后个人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个人实习过程的记录和总结,也体现了个人的研究思考、关注重点和个性风格。

2.权重分配

实习前提问成绩、小组汇报成绩、研究讨论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四者综合作为个人野外实习成绩,四项成绩占总分值的比重分别为10%、20%、30%、40%,这种评价方法改变了传统实习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学员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学员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使学员能够主动地投入到野外实地考察当中,用心体会观察地形地貌,深入研究野外考察方法。

二、野外实习改革实践——以构造地貌实地考察为例

(一)实习地点概况

伊通火山群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伊通满族自治县内,处于松辽平原东缘辽吉山地丘陵区的伊舒盆地上,面积7.65 平方千米。该火山群典型的、独特的“侵出式”火山成因机制在国内尚属唯一,在国际也属罕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大孤山是伊通火山群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境内,距县城伊通镇15 千米,海拔430.5 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孤山中部凹陷,有四座山峰。侵出式成因机制形成了大量形状复杂、粗细各异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无明显的熔岩流和熔岩被,具有一般玄武岩火山不具备的特点,构成了独特的火山景观。

(二)实地考察

本次实地考察主要是考察伊通火山群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孤山。到达大孤山入口处后,首先进行知识点回顾,提问学员以下问题:(1)构造地貌的成因;(2)火山的结构;(3)火山的识别特征。记录回答问题正确的学员名字,同时给出成绩。再次强调实习目的为:(1)理解构造地貌的成因;(2)了解火山的结构;(3)掌握火山的特点及识别特征,明确实习内容是大孤山山麓和山顶的观察和记录,最后讲解实习步骤和时间安排。

在山麓地带,引导学员远观大孤山形态特点,感受火山地貌呈圆锥形的总体特征,带领学员沿上山路径进发,行进过程中提醒学员感受地势逐渐上升的变化。到达大孤山脚下后,选择事先踩点确定的上山路径,带领学员沿着石阶登山,石阶两侧有玄武岩出露,提醒学员注意观察其特点;最后到达大孤山山顶,顶部形成有塔林峰,岩石裸露,山峰叠簇,十分险峻,此处也是本次实习的重要观察点。提问学员,分析这种岩石的形成原因,学员初步观察这种玄武岩地貌特征,然后组内讨论,形成共识,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有的说是火山喷发后风化形成的,有的说是火山喷发直接形成的;教员重点讲解,指出这种地貌形成原因是“侵出式”火山成因机制,即地下热熔的岩浆像挤牙膏一样沿地表的薄弱之处挤出,形成玄武岩柱状节理,呈五边形、六边形,根根相依;学员重新观察,对火山单体地貌进行拍照,记录这种火山成因机制的特点,感兴趣的学员可以进行素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员能更深刻地理解图像上火山地貌的识别特征。

由于大孤山没有缆车等机械化登山设施,所以需要学员徒步从山底攀登到山顶,从山底徒步登到山顶任务的完成,需要学员具有足够的耐力和毅力,更需要学员具备勇攀高峰的勇气;大孤山接近山顶路段险峻陡峭,岩石裸露,寸步难行,甚至需要学员俯下身来用手抓住岩石前行,攀登过程能够锻炼学员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从大孤山山顶下行到山的鞍部,沿途是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的裸露岩石,必须小心谨慎才能下行到达山体鞍部,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员胆大心细的品格。可以说大孤山的地理特点,极大地锻炼了学员的意志和品质,对学员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实习体验,更是一次真正的思政教育。

(三)总结汇报

1.小组汇报

首先进行的环节是小组汇报。学员在实习过程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观察细致,能够将所见所闻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有的小组观察了行进路途经过的东尖山、西尖山,对比实地考察的大孤山,从总体角度分析了伊通火山群的成因、特点及分布;有的小组从外表特征入手,分析了大孤山的成因,指出此种火山的成因机制,引出认识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充分体现了学员能够深入思考、不拘泥于课本和不拘泥于表象的精神。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深化了本次实习的内容,学员对相关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研究讨论

小组汇报后进行的是研究讨论环节。研究讨论是针对火山地貌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和交流。研究讨论环节的设置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没有深入细致地讨论分析,那么学员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仅仅停留于表面,对于火山地貌的认识也还是仅仅停留于表象。通过研究讨论,能够使学员学会学术研究,提高对构造地貌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真正理解火山地貌。首先学员调换位置,按照小组组成围坐在一起,教员复述讨论题目,包括:(1)伊通火山群与其他火山的异同;(2)作战中如何利用火山地貌趋利避害;(3)在之后调研其他地物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每道题目留给学员10 分钟时间组内讨论,10 分钟后,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结论,分享观点,其他组和其他学员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或者进行质疑,通过思想碰撞和交流,激发出新的观点。

(四)考核评价

针对实习前提问,有三个学员先于其他同学给出正确答案,成绩分别为95、90、98,将其名字记录下来,计算总成绩时加入;针对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后排序,给出成绩,分别为95、85、75;针对研究讨论,对于积极发言同时给出较全面答案的学员现场打分;针对实习报告,教员批阅个人撰写的实习报告,根据质量给出成绩,四项成绩具体分配见表1,最后通过数据分析,本次实习学员总体成绩呈正态分布。

表1 实习成绩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实践能力是学员核心素养之一,而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是培养学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员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地貌判读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对地貌判读野外实习进行科学有效设计是关键。本轮改革和实践,通过以学员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学员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参与度非常高,一改过去兴趣低迷的状态;通过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学员在前期、中期和后期都积极深度参与实习,尤其是在研究讨论环节,学员能够对问题深入研究讨论,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对实习成绩分析,对比往年同科目成绩,平均分数更高,梯度分布更加合理,学员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升,说明实践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我们会对地貌判读野外实习继续进行改革,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实践,努力提升地貌判读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实地考察汇报火山
阅读汇报课的构建与效能
有趣的火山图
海底火山
火山
萧梅老师实地考察相关论文综述
边疆的社会事实考察
我是火山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
分析细节处理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实施效果
领导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