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青山常在

2022-10-10 09:04李健
时代报告 2022年8期
关键词:太行山种树奶奶

■ 李健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晨雾过后,太阳忍不住露出了惬意笑脸,四月的太行一派碧绿。

汽车飞驰在太行山的公路上,透过车窗起伏的山峦被绿色植被遮盖得严严实实;山石断面,稀疏处一缕一缕的绿藤悬垂下来,像飞溅的瀑布;稠密处大有一汪碧水倾盆下,似有碧波迎面来。

春风含笑柳如烟,最美人间四月天。久闻全国拥军模范、全国绿化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鹤壁功臣——河南鹤壁淇县黄洞乡鱼泉村99岁的靳月英老大娘,如今,终可梦寐以求。

汽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道公路,山雄水秀、深谷回环,山间路旁橡树、洋槐、野桃、山楂林木葱郁,还有叫不上名的各种灌木丛林簇拥着山体扮上了翠绿之色,郁郁葱葱好一派太行山风情。

说起淇县黄洞乡鱼泉村的历史,接待我们的淇县县委办公室正科级干部、驻鱼泉村工作队队长贾振华就在车上向我们介绍:“鱼泉村”位于深山区,东南距淇县城约15公里,西距黄洞乡政府2公里。因村中有一泉常年不涸,且该泉水非常适宜鱼类生长而得名“鱼泉村”。鱼泉村有东鱼泉、西鱼泉、前嘴和北鱼泉等4个自然村,聚落呈三角形分布。鱼泉村除了鱼和泉,还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淇园所在地。

淇园兴建于春秋时期,是卫国第11代国君卫武公修建的园林。据史料记载,淇园有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明代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记载:“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澳。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惠,不能忘也。”

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现在已无从知晓,但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有关淇园的诗词、文章则记录了各个时代的淇园美景。据淇县县志记载,武公祠有大殿、拜殿、堂房数间,皆系古典建筑,另有香火地66亩。石门两侧有参天白檀两株,胸径三尺有余。祠东北山坡上建有斐亭,祠前河塘里植有莲藕,每逢夏季,荷叶覆盖塘面,荷花竞相开放,点缀其间,观者如痴如醉。

鱼泉村前鸟飞翔,山花流香蜂蝶舞。车轮跃上了通往鱼泉村的最高点,远望鱼泉村,它位于巍巍太行山东脉,是平原向山区过渡的地区,整个小村背靠大山因势而建,房前屋后的崖壁缝间斜生着太行花、太行菊、冬凌草太行三宝,还有根扎崖缝顽强生长的侧柏,一簇簇摇曳着阴凉的绿荫轻轻流入云际。

我和义马市狂口社区党委副书记、义马黎明脚步志愿者跑步协会会长李计划同车抵达鱼泉村,等候我们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晨阳激动地介绍说:“老人家四代人劈开8道山19面坡,种下20多万株树。按栽树挖的窝、填的土,垒的堎、运的石头来算,就能装满6000多辆大卡车,相当于搬走了一座小山。”

说话间,我们已经步入靳月英老大娘家中。老人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没敢过多打扰她休息。望着眼前这位身材瘦弱、银发飘霜的老人,不成想她竟是这个时代奋斗的缩影、太行山精神的写照。

走出靳月英老大娘休息室,对面就是老人的荣誉室。一幅幅写真照片,记录着老人从19岁走上拥军路,抬担架、护伤员、做军鞋、纳鞋垫,情系军营80年的奋斗岁月;60岁再铸青山梦,一把镢头,一副水桶,用汗水浸润的“八一”林的历程,还有老人家七次赴京受奖,三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珍贵历史照片。

感叹着老人家人生的一次次超越,幸好碰到了老人的大孙子冯文清,在同他的探访中,封存太行山下那远去的故事,又一幕幕打开……

人世间,谁都无法预测令人肝肠寸断的厄运和绝望。凝视远方的冯文清,清了一下嗓子: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1942年,爷爷冯青海加入了八路军武工队,奶奶靳月英也加入了“妇救会”。1947年,父亲冯小锁还不满1岁,爷爷就在一次掩护武工队撤退战斗中,子弹从右肋穿出前肩英勇牺牲。奶奶化悲痛为力量,吃野菜喝山泉,天天噙着眼泪缝军鞋,怕鞋子单薄,冻坏钻山打仗的战士们的脚,就从棉裤里把棉花掏出来,缝进棉军鞋。自己冻得实在熬不住,就往棉裤里塞进干草。冯文清说完,眼圈都红了。

老人家这一生,为党的事业她不遗余力,历任村妇联主任、副大队长、副社长、副乡长和村党支部委员。拥军和造林是她一生的追求,这一干就是50余年。没有钱,她靠摘酸枣、捋槐花、挖药材,甚至卖掉棺材板换来的爱心款,年年为部队捐赠慰问品。在这些揪心事的背后,还有一幕幕她荫泽后世的旷世壮举。

平复了心情的冯文清接着说,1984年的“八一”建军节,奶奶进京参加拥军模范大会,她说山外的树真多,可家乡是秃的,太行还是荒山。回村第二天,年已61岁的奶奶就扛着镢头上山了。

那时的鱼泉村,山高陡峭石头多,出门抬腿靠爬坡,村里老辈常说:“种草草不长,栽树难乘凉。”面对这样艰难条件,父亲求奶奶把他送出大山开开眼界,可奶奶非但没帮父亲找门路,还动员父亲上山种树。当时,父亲一听就来气:“山上石灰岩,石头横着长,少土缺雨水,栽树扎不下根儿,别人都种不活,偏偏你能?”奶奶一听,没说动父亲,自己挂着水葫芦,揣着几个硬馍馍,扛着镢头就上山了。

春天,奶奶上山挖树窝。在乱石笼中,她把乱石刨松,垒成围堰。树窝缺土,她就背着箩筐,用镢头从石缝里一点一点抠,再一捧捧回填树坑里。

夏天,山上没树荫,奶奶顶着太阳,靠葫芦里的山泉水坚持着。

秋冬天,不分早晚挑水浇树,碰上个雨雪天,就拿毛巾缠住额头,不让雨水往眼睛里淌。

太行山冬天山风特别大,奶奶只能趴着跪着干,太阳落了山,映着月亮干,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父亲讲,奶奶不识字,为记清挖出的树窝来买树苗,每天收工,她就往路边的石窝里丢上几粒石头子儿。

父亲没能走出大山,母亲刘小荣也被奶奶拉上山头来种树。母亲记得有天晚上,左等右盼不见奶奶回家,他们一路打听进了山,这才发现奶奶靠着墙根直不起身子,一问才知道,摔折了胳膊。母亲对我说,当时,她看到受伤坐在地上的奶奶,真心疼,很想劝解几句,可啥话也说不出来。

奶奶脾气耿直,胳膊的伤还没好利索,就背着家人又进了山。父亲实在拗不过,把心一横,从此就跟在奶奶的身后进山种树……

母亲说奶奶干起活来能忘记饥饿。一天去给奶奶送午饭,那是个三伏大热天,老远就瞅见奶奶枕着扁担,顶着火一样的太阳,心想怕是中暑了吧,忍不住喊了一声“娘——”,泪水就止不住滚落了下来……

树窝挖好,到了第二年开春,奶奶卖掉了家中一头过年猪用来买树苗,她让父亲把石头窝儿里的石头子儿数一遍,不多不少280个。

树苗栽上,天公“打別”,久旱不雨,树窝的土都晒得翻热。父亲说:“你奶奶脾气倔,不服输,来来回回几十趟,硬是不停从山下往山上挑水。她年纪大,遇上陡坡,脚下一滑人翻水洒,水桶骨碌碌摔出去多远……”

提起这事,奶奶心有余悸:“可不是,当时委屈得直哭,过一会儿想想,这比起战火纷飞的岁月不算个啥!”

一段深深浅浅的回忆过后,冯文清略加沉思:“你说怪不怪,那年大旱,栽上的柏树,竟然种活了170多棵。”奶奶脸上一下子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姊妹五人,其中妹妹树香、树清都是奶奶起的名,意在盼着太行山被树染绿。看着凝结心血和汗水的一棵棵绿荫荫的柏树,奶奶仿佛听到了大别山英雄们的赞声,浑身就有无尽勇气和动力,种罢北山,又摇船渡过夺丰水库种到了南山。

花开了,树绿了。没有人可以抵挡人生岁月,但总有人在不停抒写着绿水青山。

奶奶的年纪,一天大似一天,种树已经挑不动水,就一罐一罐往山上提;挖树坑举不动大镢头,就让父亲打了把小镢头……

腿脚不灵便了,就在山上砌了座石屋,黑更早晚就吃住在那里;就连跟着奶奶种树的父亲,从退休到去世,也始终奉行着“生命不止,种树不息”的宗旨。

如今已是黄洞乡副乡长的冯超,他回想老奶(太奶奶)常说的那句话:“党员没有休息日,过一天干满两晌。”他说,老奶96岁那年,来到亲植的“八一”拥军纪念林内,还能熟练地抡着锄头刨坑,然后颤悠悠地跪在地上,黝黑的双手将地上薄土聚堆,再一捧捧撮到新植的侧柏幼苗周围,“妥了,根稳了,肯定活了。”望着满眼苍翠,老奶虽喘着气,但眯着眼笑,皱纹里写满了太行人朴实苦干的坚毅。

总有些人始终怀揣梦想,凭着勇气和初心,不惧怕失败,不惧怕山高路远,不惧怕年事已高、钱财多寡,却在乎人生的意义。

倏忽间,一下子想到崖壁上的太行菊,心中陡然升腾起一阵别样的感触,那寂寞而狂野地独自开放的太行菊,含着金,蓄着银,孕育着希望,承载着顽强不屈的骨气,这不正是傲骨的太行人!不也正如靳月英老大娘,35年持之以恒,领着祖孙四代(现为五世同堂)殚精竭虑续写在八架山、十九道坡绽放着绿色的传奇?!

猜你喜欢
太行山种树奶奶
《太行山写生》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种树
一起来种树
在太行山上
我家也有奶奶等
太行山历险记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