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旦珺
每年的七八月,是上市房企公开半年报的时间。今年的房企半年报,来得格外晚一些。
半年报的迟来,与房地产市场的总体低迷,不无关系。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从土拍市场,到开发商,再到房产中介,它们都在传递着同一个信号: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好卖了。
经济下行,人人都想捂紧钱包,疫情席卷与极端高温的影响进一步减退了人们买房的热情;加之今年7月经历了烂尾楼停贷风波后,消费者也趋于选择购买更安全、稳妥的现房,不免让楼市倍感凉意。
与此同时,楼市政策也在相应变化—降低限购门槛、下调首付与房贷利率、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下,各城因地制宜,试图在低迷的楼市中掀起水花。
2022年,对任何房企来说都是艰难的一年,更是关键的一年。
从已公布的半年报情况来看,房企之间的分化在进一步加大,有人在谢幕,有人在调头,有人在大步跳跃,有人则在低调蛰伏。
而那些把下行周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的房企,为整个楼市穿越低谷带来了信心。
“市场调整作为管理层我们预判到了,但剧烈程度超出了预期。”在2022年中期业绩沟通会上,碧桂园总裁莫斌开门见山地说道。
作为多年龙头房企,碧桂园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23.63亿元,同比下降30.89%,营收规模在港股房企中排名第二。不过,其归母净利润仅有6.1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49.96亿相比,下降了95.92%。
营收、利润皆下降的房企,远非碧桂园一家。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公布半年报的222家上市房企中,有107家房企营收同比下降,136家房企归母净利润下降,占比达61.3%。
“弯腰就能捡到金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房地产大小企业都在面临业绩下滑的问题。
经历连续五年的成交面积高位后,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房地产市场需求趋向疲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8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2.2%。根据克而瑞数据,1—8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减少47.9%。半年过去,大部分房企的销售目标完成率仍不足全年目标的40%。
尽管今年上半年仍有53%的房企实现了营收增长,但从半年报的情况来看,营收增长未必意味着利润增加。比如,美好置业营收增长250.97%,归母净利润却亏损了3.2亿元。
此外,項目竣工的速度也在直接影响营收规模。一些房企的年中报显示,受疫情影响,施工进程变缓,交付规模下滑,转入结算的项目减少,对营收产生了影响。
尽管今年上半年仍有53%的房企实现了营收增长,但从半年报的情况来看,营收增长未必意味着利润增加。比如,中交地产、福星股份两家房企今年上半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51.39%、154.6%,归母净利润却下降了47.87%、38.88%;另一家房企美好置业营收增长250.97%,归母净利润却亏损了3.2亿元。
早在2019年,就有媒体指出房企“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一边是营收节节攀升,一边却是利润率不断下降。2020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而66家典型上市房企的归母净利润率中位数为8.2%,跌到了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如今市场下行的环境下,房企利润进一步承压,失去了光鲜的营收数字,利润下滑的问题愈发显露出来。以今年上半年亏损最严重的富力地产为例,富力地产物业整体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8000元,土地及建筑成本就达到了每平方米5850元,整体毛利率为18.9%。
根据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接受采访时的说法,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净利润水平,逐渐向制造业靠拢,整体毛利率降至20%的低点。而回溯过往几年,据国金证券统计,2018年至2020年,房地产企业的毛利率分别为28.77%、26.96%、23.35%,跌幅逐年扩大。
是什么在影响房企的利润水平?
一大因素是土地成本。当前,短期内房企结算的项目拿地时间通常在2019—2021年,这时的地价,处于高位。
成本高,但售价升不起来,除了限价政策之外,如今越来越多房企为了维持销售规模,采取降价的策略,主动压缩利润空间。
这一点在三四线城市尤为突出。
因此,那些深耕一二线之外城市的房企在这轮降价潮中受影响更深。根据半年报,碧桂园期内出售的物业平均售价为7458元每平方米,同比下降了6.7%。
虽说降价只是策略,许多商品房的价值确确实实在贬值,这是影响房企利润率的另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碧桂园在盈利警告公告中披露了四点预期盈利下降的原因,除了工程进度减缓、低毛利、外汇波动造成的损失之外,还提到了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存货减值的部分有所增加。
计提存货减值,指的是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企业应按照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转入当期损益。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况之一是,“市场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在市场下行的环境中,不少房企在半年报中都对存货物业做出了价值下跌的判断。
万科在半年报中公开了存货跌价准备的明细,其中可见,“合肥未来之光”这一项目,期初账面余额约为4.8亿,期末账面余额仅为3.5亿。万科在报告期内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共计54.45亿元。
与营收、利润相比,现金流更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尤其在行业下行周期中,现金,是房企度过危机的“弹药”;“弹药”不足的企业,就可能永远被留在寒冬之中。
根据申港证券的研报,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现金流经营、筹资、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71 亿、-389 亿、-1300 亿,依旧为净流出状态。到了第二季度,资金压力有小幅改善,具体表现为经营性现金流流入增加,投资性流出减少,但筹资端仍然承压。
房企具体的现金流状况自然也不容乐观。根据焦点研究院数据,今年1—6月,在106家上市房企样本中,只有53%房企的现金短债比达到了“三道红线”的标准,即现金短债比没有小于1倍。其中,还有27家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0.5倍,可谓走在爆雷的边缘。
现金短债比是企业现金与短期负债的比率,衡量着房企短期内的债偿能力。今年以来,公共视野中频频出现出险房企。现金流出现问题的房企,不仅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也涉及普通人在购房时对开发商的选择。
以过去半年颇受关注的阳光城为例。今年3月,阳光城发布通告,宣布因“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未能按期支付两笔境外债券的本息与一笔境外债券的利息。到了8月末,阳光城已到期未支付债务共达到357.66亿元。
在半年报中,阳光城披露报告期内全口径销售金额 244.00 亿元,同比下降 75.92%,经营性现金净流入-6.99亿,同比减少86.92亿元,融资断崖下跌,净流出24.68亿元。
根据焦点研究院数据,今年1—6月,在106家上市房企样本中,只有53%房企的现金短债比达到了“三道红线”的标准,即现金短债比没有小于1倍。其中,还有27家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0.5倍,可谓走在爆雷的边缘。
阳光城曾是闽系房企中采用激进打法的代表。2017年,阳光城创始人林腾蛟高价挖来前碧桂园联席总裁朱荣斌;同年,阳光城在全国拿下120个土地项目;第二年,阳光城销售规模从上一年的915亿元增长至1629亿元,突破千亿量级,在行业内排名前15。
然而,险情一旦来临,不良反应便气势汹汹。2020年,阳光城还取得了52.20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到了第二年,这一数字变成了-69.52亿元。
过去,房企们债台高筑,以扩张规模为主旋律,抛开企业家想要做大企业的野心。归根到底,它们拥有不断抬高杠杆的底气,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借债购买的资产价值会不断攀升。
但现如今,房企纷纷为存货做出跌价准备,一切逻辑都已经变了。
事实上,自2021年旨在防范地产金融危机的“三道红线”出台后,过去奉行高周转、高杠杆的房企就不得不调转船头,将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向“降档”。
上游的土地市场,最先探测到哪些房企在“三道红线”的压力下开始剧烈收缩。
比如,从去年三季度开始,阳光城暂缓拿地;半年报中可见,今年上半年,阳光城仅拍得一块土地项目。
而阳光城只是众多出险房企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华夏幸福、蓝光发展、龙光地产等知名房企都被曝出过债务危机,时间转入9月,仍有诸多大房企没有公布半年报。
困局之下,出险房企通过谈判债务延期、推动资产处置、控制成本、调整组织架构等多种方式,开展自救。
今年上半年亏损最多的富力地产,出售了位于英国伦敦的两处综合体项目与福州的一家酒店;河南的建业地产则成功引入国资入股,计划复工复产;阳光城也获得央企解救,与中国华融签署了《纾困重组框架协议》。
它们将在未来走向何方?只有时间能告知答案。
虽说房企在今年上半年的势头总体较为低迷,但仍有一些企业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半年报显示,万科、保利发展与龙湖三家房企,实现了营收与归母净利润的双增长。
除此之外,这三家房企各有指标格外突出,其中万科营收最高,达到了2069.2亿元,同比增长23.8%;保利毛利率为25.55%,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依旧在A股营收前十的房企中排名第一;龙湖现金流充足,现金短债比超四倍,领先其他一众房企。
依据“三道红线”指标,万科、保利发展、龙湖三家房企均连续多年位于绿档,在这一轮的下行周期中,原本财务稳健的房企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三家房企的另一个共同点在于,在销售额下滑的情况下,地产开发以外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发力。
具体来说,今年上半年,万科物业与其他业务营收超过150亿,其中物业服务收入增速为42.2%,物流仓储收入增速为39.1%;龙湖在商业投资、租赁住房及空间服务方面的经营性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26%;保利在物业服务领域实现营收64.49亿元,同比增长25.16%。
尽管地产开发仍占营收的最主要部分,但其他业务的营收涨势,揭示了这些房企向多元业务转型的努力。
以万科为例。去年,万科在业绩会上提出,公司正从“地产开发为主”走向“不动产开发、经营、服务并重”;今年,万科在半年报中称,旗下物业业务“万物云”境外上市的申请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
危机中也能寻得转机,在发达国家,房地产业整体呈现出由满足住房数量向提升居住质量的转变,从早期的粗放开发到精耕细作的运营,或许也将成为国内优质房企未来的发展方向。
半年报表现优异,房企高管在年中业绩会上的表态也较为积极。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重申“当前市场已经筑底,恢复是一个缓慢而温和的过程”。郁亮认为,市场收缩过头,反而会积蓄起自动修复的动能,房地产仍然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市场。
在市场下行阶段,房企在拿地上会变得更加谨慎,更加偏好核心城市的优质项目,未来全国楼市将进一步分化。龙湖集团董事会主席吴亚军在年中业绩会上就表示,未来行业会从西部往东部走,从二三线往一线、强二线走。
不过能预计到的是,在市场下行阶段,房企在拿地上会变得更加谨慎,更加偏好核心城市的优质项目,未来全国楼市将进一步分化。龙湖集团董事会主席吴亚军在年中业绩会上就表示,未来行业会从西部往东部走,从二三线往一线、强二线走。
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保交楼”工作任务。随后,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了对保交楼提供金融支持,银保监会将指导银行进一步落实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有效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这对于融资难的房企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2022年,本身是房企债务到期的高峰年,叠加种种市场低迷因素,可以说,房企的风险已悉数暴露。从半年报情况来看,上市房企的营收、利润与现金流尚未出现大面积崩塌,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楼市终会穿过这道长长的低谷。
而房子也终将退去金融屬性,回归到住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