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通
(湛江市赤坎区中医医院骨三科,广东 湛江 524000)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此病主要是由缺钙、骨密度降低所致。摔倒、车祸、撞击等外力因素均有可能引起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手臂前方肌近侧部位的骨折(以伸直型骨折为主)。发生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易导致患者的日常活动受限,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的历史悠久。用此疗法治疗骨外伤疾病可取得显著的疗效[2]。本文对湛江市赤坎区中医医院接诊的94 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分析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进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2018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湛江市赤坎区中医医院接诊的94 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47 例/ 组)。两组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经影像学检查被确诊患有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临床资料完整;脏器功能正常;意识清晰,具备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可主动配合临床医师的治疗操作;自愿参与本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伴有血管损伤或神经损伤;存在病理性骨折;因存在精神疾病或视听功能障碍而无法正常地配合治疗或对治疗的依从性欠佳。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23 例,女性24 例;其年龄为22 ~74 岁,平均年龄(48.8±12.6)岁;其受伤至入院的时间为2 ~6h,平均受伤至入院的时间(4.2±0.8)h ;其中致伤原因为跌倒摔伤的患者有12 例,为发生车祸的患者有16 例,为从高处坠落的患者有10 例,为其他原因的患者有9 例。常规组患者中有男性25 例,女性22 例;其年龄为21 ~75 岁,平均年龄(48.9±12.2)岁;其受伤至入院的时间为1 ~7h,平均受伤至入院的时间(4.4±0.6)h ;其中致伤原因为跌倒摔伤的患者有10 例,为发生车祸的患者有15 例,为从高处坠落的患者有12 例,为其他原因的患者有10 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手法复位治疗,方法是:在X 线的引导下,对骨折部位进行手法复位,成功之后再一次借助X 线观察骨折部位,确认复位效果理想后采用小夹板妥善固定患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方法是:首先借助CT 或X线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周围变化,然后指导患者取坐位,让其尽量伸直前臂,屈曲肘部呈90°。由助手妥善固定住患者的骨折部位,临床医师的拇指放在患者骨折背侧面,其他四指放在患者腕部,对其大小鱼际肌进行牵拉,同时紧握其前臂,与助手进行相互牵引操作。成功复位之后,临床医师两手拇指向下按压,促使患者桡骨掌倾角恢复正常。最后再借助X 线观察骨折部位的复位情况,满意后采用小夹板妥善固定患处。完成固定后,视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握拳、屈伸掌指关节训练,让其循序渐进地用力。之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及肘关节的活动训练。让患者逐步增大活动幅度、延长活动时间。指导患者进行云手训练(双臂轮转),让其从小云手法训练逐渐过渡到大云手法训练。以右手骨折为例,进行小云手法训练的方法是:左手将右腕托住,前臂保持中立位,右腿前跨一步,左腿伸直,同时右膝略微弓;从左前方开始,左手将右手腕托向右侧画一个半圆形,在此过程中,伸直右膝,屈曲左膝;然后左手再一次托着右手腕向右侧画一个半圆形,在此过程中,右膝略微弓。上述动作可重复进行。当感到一侧患肢力量恢复较好后,可在无任何承托状态下,改为进行大云手法训练,具体方法是:患者保持站立姿势,左右脚分开,与肩部保持同一水平,双手握拳,屈曲双肘,通过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初期左臂从左前方开始画一个半圆形,左下肢略微屈,左臂从左前方慢慢向下画时,伸直左膝,同时右臂从右前方开始画一个半圆,右下肢略微屈。右臂从右前方慢慢向下画时,伸直右膝,同时左臂从左前方开始画出,从小到大增加旋转范围,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前臂旋转期间,患者左右两膝随之左右摆动、屈伸,重复上述动作,逐步扩大肘部和肩部的活动幅度。
1)临床治疗效果:12 周之后患处良好愈合,肘部及腕部关节能够正常活动,视为显效;12 周之后患处基本愈合,肘部及腕部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偶感疼痛不适,视为有效;12 周之后患处愈合不良,肘部及腕部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总例数- 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2)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满分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对治疗满意度的评分(以百分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越满意)。3)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肢体缩短、感染、关节僵硬)的发生情况。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包括VAS 评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对治疗满意度的评分等)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的对比[例(%)]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其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患者,其治疗费用少于常规组患者,其对治疗满意度的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对治疗满意度评分的对比(± s)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对治疗满意度评分的对比(± s)
对治疗满意度的评分(分)研究组(n=47) 3.3±1.8 3.2±0.9 2022.3±156.7 96.5±3.3常规组(n=47) 4.6±1.4 5.8±1.6 4308.9±202.4 86.4±3.5 t 值 7.130 8.106 14.711 9.024 P 值 <0.05 <0.05 <0.05 <0.05小组 VAS 评分(分)住院时间(d)治疗费用(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例(%)]
罹患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3]。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及高空作业的增多,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已成为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全身骨折之中,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约占6% ~10% 左右[4]。此病主要表现为腕部关节活动障碍、疼痛不适,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进行常规的西医手法复位治疗虽然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整体疗效一般(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78.72%)。对此病患者进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5.74%)。在进行常规西医手法复位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腕关节与骨折部位邻近,成功复位之后可能会增加固定难度,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干预不当,则有可能会引起畸形愈合,甚至残疾,从而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5]。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的历史悠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复位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疗效突出。有研究表明,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进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提高其腕关节的活动度[6]。进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主要是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实施复位操作之前需借助CT 或X 线确定骨折的类型、部位及周围情况。这也是提高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效果的关键[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其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患者,其治疗费用少于常规组患者,其对治疗满意度的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指出,进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成功之后利用小夹板妥善固定患处,并根据患者的感受合理调节夹板的松紧程度可提高患者患处的稳定性,促进其康复,降低其治疗费用[8];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的操作简单,经济又实用(例如小云手法训练、大云手法训练等,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中广泛推广普及;在进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的过程中,患者的疼痛轻微,多数患者能够耐受,这有利于患者在结束复位处理之后进行主动活动,从而可减少肢体缩短、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9]。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6%)低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显示了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与进行西医常规手法复位治疗相比,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进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较好,不仅可以缩短其住院治疗的时间,减少其治疗费用,而且还可以减轻其疼痛感,改善其治疗体验,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