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中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2022-10-09 08:16陈美心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7期
关键词:脑组织缺血性血清

陈美心,盛 飞

(1. 大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湖北 大冶 435100 ;2. 孝感市中心医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也叫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早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可快速开通堵塞的脑血管,从而减轻缺血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1]。但对此病患者进行早期血管内治疗后,其脑组织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损害其脑功能[2]。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是指对机体的相对非重要器官(如肢体)进行短暂、规律、非损伤性的反复血流阻断与复流刺激,以诱导机体产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从而减轻远隔重要器官(如心、脑、肝、肾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技术[3]。本文主要是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中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 年7 月至2021 年12 月在我院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4 例纳入本研究。其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狭窄或堵塞。3)具有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指征。4)对本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其排除标准是:1)颅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2)发生前循环大面积梗死。3)存在重要器官功能不全。4)合并有高血压,且血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5)远隔肢体发生病变。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7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0 例,女性17 例;其年龄为47 ~68 岁,平均年龄为(59.21±5.66)岁;其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分别有25 例、7 例、13 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7 例;其年龄为47 ~69 岁,平均年龄为(59.20±5.73)岁;其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分别有24 例、8 例、1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早期血管内治疗,方法是:选择其右侧股动脉入路,局麻后进行穿刺、置管。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动脉溶栓者经股动脉在血栓部位的多个点位注射尿激酶,每次注射1 万U,注射次数不可超过10 次。10 min后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判定溶栓的效果,若治疗效果不理想,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再次注入适量的尿激酶,尿激酶的总注入量不可超过50 万U。对于行机械取栓的患者,利用微导管向病变血管内送入取栓支架,达到血栓部位后释放支架,待支架充分与血栓接触后,撤出支架和微导管。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判定取栓的效果,若取栓效果不理想,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再次行取栓操作,但总操作次数不可超过3 次。治疗期间,为观察组患者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对照组患者未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行血管内治疗前,将无创血压袖带固定在患者膝关节上方的3 ~5 cm 处。术中在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的1 min 内,对血压袖带进行充气加压,使压力达到200 mmHg,以便阻断下肢血流,阻断的标准为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充气时间为 5 min,放气时间同样为5 min,连续循环3 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 及7 d 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及炎症指标。NIHSS 的总分为42 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与其NIHSS 评分呈正相关。MBI 的总分为100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其MBI 评分呈正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其检测方法是:采集患者的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转速为35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后分离出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Fib、D-D的水平。炎性指标包括C 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其检测方法是: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转速为35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后分离出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CRP 的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和全自动酶标仪测定血清中IL-6 的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5.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 表示,分别用t、χ²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及MBI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MBI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 及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及MBI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及MBI 评分的比较(分,± 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2.942,P=0.004;b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12.088,P <0.001 ;c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4.203,P <0.001;d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7.245,P <0.001;e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14.664,P <0.001 ;f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9.304,P <0.001 ;g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0.618,P=0.538;h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9.150,P <0.001;i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9.440,P <0.001;j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6.908,P <0.001;k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15.094,P <0.001 ;l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22.231,P <0.001。

组别 NIHSS 评分 M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7 d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7 d对照组(n=37) 15.33±2.05 14.02±1.77a 9.56±1.38bc 18.96±5.11 19.67±4.77g 32.70±7.23hi观察组(n=37) 15.26±2.13 12.15±1.51d 7.47±1.22ef 19.09±5.05 27.62±5.56j 48.23±6.17kl t 值 0.144 4.889 6.902 -0.110 -6.601 -9.939 P 值 0.886 <0.001 <0.001 0.913 <0.001 <0.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D-D、Fib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Fib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血清D-D 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血清D-D、Fib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4.662,P <0.001;b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7.434,P <0.001 ;c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1.399,P <0.001 ;d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3.140,P <0.001;e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16.393,P <0.001 ;f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462,P=0.148 ;g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4.851,P <0.001;h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5.053,P <0.001;i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9.435,P <0.001;j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4.260,P <0.001;k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1.962,P=0.054;l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6.175,P <0.001。

组别 血清D-D(mg/L) 血清Fib(g/L)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7 d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7 d对照组(n=37) 0.72±0.33 1.10±0.37a 1.89±0.53bc 2.91±0.67 3.73±0.78g 4.79±1.01hi观察组(n=37) 0.73±0.31 1.74±0.35d 0.64±0.21ef 2.89±0.63 3.56±0.72j 3.90±0.77kl t 值 -0.134 -7.644 13.337 0.132 0.974 4.263 P 值 0.894 <0.001 <0.001 0.895 0.333 <0.001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性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IL-6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CRP、IL-6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性指标的比较(±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性指标的比较(± 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0.077,P <0.001 ;b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3.967,P <0.001 ;c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3.542,P <0.001 ;d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0.421,P <0.001 ;e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3.477,P <0.001 ;f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7.381,P <0.001 ;g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1.852,P <0.001;h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2.103,P=0.039;i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1.224,P <0.001;j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0.097,P <0.001;k 与本组治疗后24 h 相比,t=11.666,P <0.001;l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1.617,P=0.110。

组别 血清CRP(mg/L) 血清IL-6(ng/ml)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7 d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7 d对照组(n=37) 6.52±2.78 15.10±4.37a 19.49±5.12bc 5.07±1.51 11.32±2.83g 10.07±2.25hi观察组(n=37) 6.50±2.59 15.41±4.51d 12.05±3.77ef 5.06±1.39 9.91±2.57j 4.60±1.03kl t 值 0.032 -0.300 7.118 0.030 2.244 13.446 P 值 0.975 0.765 <0.001 0.976 0.028 <0.001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组织会发生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可导致其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并随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4]。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5]。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再通速度均得到了明显提高[6]。但血流恢复后,大量的氧气会进入脑组织的缺血区域,产生损伤脑组织的活性物质,进而可使患者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7]。采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8]。有研究认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时,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可开放线粒体ATP 敏感性钾通道,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进而可对靶组织起到保护作用[9-10]。NIHSS 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应用广泛[10]。MBI 是临床上评价多种疾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工具[11]。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24 h 及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血管内治疗时,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能有效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血液高凝状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之间均具有密切的联系[12]。D-D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反映机体纤溶系统的活性。Fib 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的重要蛋白。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24 h 两组患者血清D-D、Fib 的水平均升高,但治疗后7 d 观察组患者的这两项指标呈现明显的回落趋势。提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血管内治疗时,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能改善其血液的高凝状态。研究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炎症反应会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损伤[13]。CRP 是急性时相蛋白的一种,它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炎性指标。IL-6 是炎症反应的重要介导因子。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4 h 其血清CRP、IL-6 的水平均明显上升,这是因为进行血管内治疗会对患者的血管造成刺激,从而可引发炎症反应[14-1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 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轻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血管内治疗时,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能有效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改善其血液的高凝状态,减轻其机体的炎症反应和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猜你喜欢
脑组织缺血性血清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 Hexon、FierⅠ、FiberⅡ基因的原核表达
幽门螺菌感染胃炎患者血清miR-155表达与IL-6表达的相关性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尿激酶对脑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宫内缺氧时程对胎鼠脑组织STAT3表达的影响
高原习服黄牛脑组织不同部位SLC25A6 mRNA绝对定量分析
血清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