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静
( 沈阳市骨科医院研究所创伤病房 , 辽宁 沈阳 110044 )
骨折是由直接暴力、肌肉劳损或拉伤,引起骨头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的一种骨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其中,下肢骨折为临床骨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1]。但在术后,患者依旧会存在疼痛感,身心备受煎熬,非常容易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对术后锻炼依从性造成不利影响。在此种情况下,为提高患者对术后功能锻炼的认知度及依从性,促进其骨折的全面康复,就应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2-3]。本文以2017年5月-2019年7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下肢骨折患者为例,通过对部分病例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获得了理想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从2017年5月-2019年7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中,选取92例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都有46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21-65岁不等,平均为(46.31±3.18)岁;骨折部位19例股骨骨折,17例胫骨骨折,10例腓骨骨折;骨折程度25例轻度骨折,14例中度骨折,7例重度骨折。观察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为20-65岁不等,平均为(46.34±3.20)岁;骨折部位20例股骨骨折,17例胫骨骨折,9例腓骨骨折;骨折程度24例轻度骨折,16例中度骨折,6例重度骨折。所有患者经临床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均符合下肢骨折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实验,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器官功能障碍、病理性或陈旧性骨折、免疫系统较差、沟通障碍,以及无法配合或中途退出研究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男女占比、骨折病情等)比较,2组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分析研究。
2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也即对患者术后身体状况及机体动态进行严密观察,叮嘱其术后3天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根据身体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开展上下床等活动,并给予必要的出院指导。观察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操作如下:(1)心理干预。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该病的实际情况,以便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并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帮助其放松身心,能够快速冷静下来积极面对治疗。此外,还可让家属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亲情支持,告知患者本院治疗成功病例,提升患者治疗信心。(2)认知干预。向患者及其家属分发健康宣传手册,手册的内容包括用药、饮食及运动等方面的指导,以及术后功能康复锻炼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同时,定期组织交流会,让所有患者参与进来,将下肢骨折相关知识,手术治疗的方法、目的,术后日常生活应注意的事项,面对面地讲解给患者听,充分促进其对自身疾病认知度的提高,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3)行为干预。对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其适当开展踝关节、股四头肌、臀肌等舒缩运动,在促进软组织恢复的同时,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此外,严密观察患者骨折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髋膝关节屈伸能力的培训,并展开骨折上下关节活动,活动的强度可根据恢复程度进行适当增加,以改善关节的硬度。另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定时进行被动活动,然后逐渐转变为主动活动,比如在床上主动抬高下肢,协助其恢复坐位能力,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站立练习,逐渐开展步行练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适度原则,促使患者尽早康复。(4)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坚持科学饮食,以免出现营养过剩或是营养不足等问题。同时,叮嘱患者进食容易消化及吸收的食物,并根据骨折愈合的阶段,为其制定不同的饮食方案:①在骨折愈合初期,指导患者坚持清淡的饮食原则,多进食鱼汤、豆制品、蛋类,以及新鲜果蔬等食物,严禁食用过于油腻及辛辣的食物。②在骨折愈合中期,可由愈合初期的清淡饮食逐步转为高营养饮食,叮嘱患者多喝骨汤,并食用适量的动物肝脏,用来补充骨折处流失的营养物质,起到促进骨痂生长的效果。③在骨折愈合后期,指导患者使用各种类型的大补汤,以起到活血益气、补肝益肾的效果,确保生成更加牢固的骨痂。在此期间,还应确保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A、D以及水分。
3 观察指标:(1)患肢肿胀程度。以骨科肢体肿胀分级标准为依据,对2组患者护理后的患肢肿胀程度进行评价,患肢无肿胀,为0度;患肢为比较正常的皮肤肿胀,且皮纹消失,为Ⅰ度;患肢为比较正常的皮肤肿胀,但皮纹依旧存在,为Ⅱ度;患肢出现张力性水疱,为Ⅲ度。患肢肿胀率=(Ⅰ度例数+Ⅱ度例数+Ⅲ度例数)/总例数×100%。(2)疼痛改善效果。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2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2、3天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0分表示无痛;得分不超过3分表示轻微疼痛,可以忍受;4-6分为疼痛,虽然能忍受但会对睡眠造成影响;7-10分表示疼痛强烈且难以忍受,对睡眠以及食欲造成影响。(3)功能锻炼依从性。患者能够积极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并且能够严格按医嘱要求完成,为完全依从;患者功能锻炼的自觉性及主动性一般,只有在他人的劝导、监督下才完成,为部分依从;患者对功能锻炼存在抵触心理,且拒绝锻炼,为不依从。
5 结果
5.1 2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对比:经统计,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患肢肿胀率为17.39%(8/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96%(17/46),数据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后的患肢肿胀程度对比(n,%)
5.2 2组疼痛改善效果对比:手术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不大(P>0.05);术后1、2、3天,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分)
5.3 2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分别为95.65%(44/46)与80.43%(37/46),数据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见表3。
表3 2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n,%)
下肢骨折通常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施工意外等外伤引起,骨折类型的稳定性比较差,临床通常采取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促进下肢功能的康复[4]。但是,骨折处会存在明显肿胀情况,有的患者需卧床休息,容易引起静脉回流缓慢及循环障碍,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再加上手术需要进行牵引及外固定,患者难以自行翻身,容易引起褥疮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延缓骨折康复[5]。由此可见,对于采取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而言,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非常重要[6]。
综合护理干预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护理模式,其主要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各项护理措施系统化、程序化,在标准化护理程序、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各类护理表格的填写、护理人员的职责及评价、护理质量的控制等方面,都是将护理程序作为框架,整体协调且环环相扣,进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7-8]。本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的患肢肿胀及疼痛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则明显升高(P<0.05)。这是因为综合护理干预中,心理干预及认知干预可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帮助其放松身心,并充分促进其对自身疾病认知度的提高,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9];行为干预可使患者掌握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并积极实施,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可尽快恢复患肢活动,以免出现肌肉萎缩、肌腱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饮食指导则可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确保摄入的营养充足,促进骨痂生长及身体的早日康复[10]。
总之,综合护理干预可减轻下肢骨折患者的患肢肿胀及疼痛程度,有效提高其功能锻炼依从性,在促进末梢循环功能改善的基础上,加快骨折的恢复,临床效果显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