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慈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是指心脏结构异常或心脏肌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竭,导致心脏功能无法正常运转,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量传输到身体各个器官,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导致器官无法正常排出身体不需要的“废料”,继而出现胸腔积液、腹部和下肢肿胀等症状。
心脏无法正常运作及至全身系统受影响的情况名为“衰竭”,但不意味心脏停止运作,而是“运作困难”,尤其是在进行生理活动时,感觉力不从心。倘若不及时就医,心力衰竭会导致死亡。
心力衰竭影响各个年龄层,虽然年龄越大风险越高,但心力衰竭已有年轻化的趋势,各种导致心脏疾病的诱因和慢性疾病,也造成心力衰竭愈加普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
有研究指出,65 岁以下者有1%罹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到75至84 岁风险增至7%,85 岁及以上则增至15%。
至今,心力衰竭仍然无法全面治愈,只能控制和管理病情,延长心力衰竭患者的存活期。
与许多疾病一样,心力衰竭初期不会有明显症状,在此阶段,心脏会为了泵出足够的血液量供给身体所需而加速跳动,但是这样的“努力”维持不了多久,一段时期后,身体就会开始发出讯号,并且持续恶化,倘若继续忽视或延误就医,则有致命风险。
心力衰竭初期可能出现以下几项症状,包括疲惫、运动时出现呼吸不顺或呼吸急促的情况、感觉心脏加速跳动或心悸,以及时常有虚弱感或晕眩。当心力衰竭开始恶化,泵血液量无法满足肺部和其他器官的需求,则会出现以下症状:即使在休息时也感觉呼吸不顺;身体多处出现肿胀,尤其是脚、脚踝和胫部;咳嗽或喘息,尤其是当躺下时;夜间频尿;感觉腹部膨胀不适。
心力衰竭的成因,除了先天性的遗传外,常常是由身体的长期劳累损耗和慢性疾病诱发,倘若这类病患遵守医生指示,并且得到悉心照顾,能有效降低诱发心力衰竭的风险。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肌损害引起心排血量骤降,进而出现肺循环充血、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心力衰竭较为常见。
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不会马上出现,病情会随着当事人的忽略和延误就诊而逐渐恶化。当病患开始出现呼吸短促、乏力、体液潴留,表明已存在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本质为心室的泵血能力和充盈功能低下。
她在半年前开始发现自己活动能力越来越差,甚至连做家务也感到力不从心,以为是从小就有的哮喘病所致,直到病发时,感觉胸闷气急、恶心作呕、疲惫想睡,而孩子都不在身边,庆幸丈夫及时将她送往医院,却仅以哮喘病发处理。
当症状越来越多,夜间也难以入眠,腿部出现肿胀,时感晕眩。女儿发现后,认为不妥,再次入院做了相关检查,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手法,开了治哮喘药和利尿消肿药。但情况始终不见好转,最终去心内科求诊,才确诊为心力衰竭。
“这一场迟迟才确诊的疾病,虽然让我不太能接受,但也庆幸及时发现,并且让我真正付诸行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给了我希望和信心,在确诊心力衰竭后,仍保持正常生活。”
她坦言,要和心力衰竭“共存”并不简单,因为此病不仅影响患者本身,也影响周围的每个人。为了减少心脏损伤,及早确诊更关键,能阻止病情恶化,避免猝死风险。
“全面认识和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心脏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脑部症状——主要是因为脑部血液流量不足而出现各种不正常的睡姿、神志不清、定向障碍、睡眠及情绪干扰、记忆力衰退、焦虑等。
心悸——感觉心跳似“赛车”般急促。
心绞痛与胸口疼痛——心脏的舒张力疲弱,输送到冠状动脉的血液量不足,因而引起胸口疼痛。
恶疾与萎靡不振——慢性心力衰竭恶化导致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足、长时间不活动,进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骨骼肌疲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