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为何选择“看展式社交”?

2022-10-09 10:32张诗溦本刊资料库
收藏·拍卖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术馆年轻人社交

文:张诗溦 图:本刊资料库

2022年“莫瑞吉奥·卡特兰:愿你在此”展览现场 参赛者与观众共同感受《足球场》这件作品带来的热烈氛围图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暑假,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一票难求。深圳博物馆的三星堆展览、广东省博物馆的宋元书画大展、广东美术馆的意大利当代雕塑艺术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展馆作为他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室外骄阳似火,室内热情洋溢,两相对比,更觉得这种热潮“来势汹汹”。

2022年“内观—— 李明水墨展”展览现场 墨阁画廊 观众驻足在这幅画作前,一起讨论交流

“看展式社交”热度几何

“看展式社交”这类新兴生活方式有多受欢迎,数据最能直观体现。SAAS服务商“在艺云”发布的《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报告》显示,自2019年9月以来,画廊、美术馆线下预约观展超过100万人次,30岁以下的用户占56%,40岁以下占81%。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场,接待观众近8亿人次,其中主要人群为青少年群体。今年1-5月,最受欢迎景区前10类中,博物馆、展览馆排在第4名,“95后”预订博物馆的订单占比达到25%。

由此可见,“看展式社交”不是虚假的泡沫,而是一场真真切切由年轻人发起的“新生活革命”。顾名思义,“看展式社交”就是约上三五好友,逛各种好看、有趣的展,或是打卡创意设计,或是体验新奇活动,一边看展、交流,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使得看展的社交属性不断增强。

为何选择“看展式社交”

“看展式社交”兴起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一个国家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精神需求就会日益增长,看各类展览就是其中一个外在的体现;近几年,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有目共睹,各地争当“博物馆之城”,将建立美术馆的数量纳入地方考核指标,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以及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才使得大量看展的活动有了物理的空间;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让“明星效应”大大增强,许多人会去明星看过的展览“打卡”“朝圣”;“文化创意与策划”“策展”“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相继设立,也为社会的文化产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在当下的大环境背景下,年轻人自发地用更多的方式去探索自己的城市,“附近游”兴起,“新周末经济”模式悄然产生……

2022“当代水墨三个展”展览现场 一位年轻的母亲与孩子在画作前交流图源:广东美术馆

2022“当代水墨三个展”展览现场 观众拍下心仪的画作图源:广东美术馆

近现代艺术呈现的高度提纯和极端抽象并不会让年轻人打退堂鼓,伍子钊或许是许多人的缩影。“我其实不是艺术生,也不太懂艺术,很多时候甚至看不太懂,但如果有朋友约我一起看展,我也不抗拒,觉得有很多展览做得很用心,布置得也很好看,自己从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有种别样的感受。”作为普通观众,他对艺术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美术课上,但他也愿意走入各类场所去看展。另一方面,不少展览中出现的作品和对艺术家的选择,其实对观众的受教育程度和艺术鉴赏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也有不少年轻人认为,基于兴趣去构建新的人际关系,能达到“高质量交友”的目的。除了品位相似之外,他们还认为,基于兴趣相识的朋友,基本上没有利益捆绑,大家因为观展相聚一处,然后对展览中的新鲜事物和观感各抒己见,相处起来会更轻松、惬意,也能交往得更深入。在一家负责艺术品运输和布展的公司工作的婷婷表示,她安安静静看完展览,再默默发到朋友圈打卡的行为,让那些在平时不怎么私聊的微信好友得以有个契机与她“交谈”,在评论、点赞之余顺带聊上几句,成为各自的“点赞之交”,她们有时候还会笑称“我们圈里见”。现场看展览有一种“仪式感”,拍照上传社交网络是向朋友展示“我在看展”的身份标签,或是留住“我和朋友一起看展”的美好回忆。这是她独特的“看展式社交”之道。

“看展式社交”的兴起是一把双刃剑

在年轻人看展热情不断高涨的当下,学术展、商业展、网红展并行不悖,许多“大师展”“特展”不断涌现,据统计,在2021年的1318个展览里,有216个展览为纯粹的国际艺术展览,包括国际艺术家个展及群展,占比为16.39%,其中不少为收费项目,Z世代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这么看来,看展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丰富多元的展览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在今天,如果你想看展,手机上的APP就能根据位置信息向你精准推送近期的精彩展览;在购物中心、社区公共空间、街头都可以看到艺术“入侵”的身影,有时不必专程前往美术馆,商场里就会有让你忍不住驻足拍照的艺术商业展。“看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越来越触手可及。

在艺术欣赏之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在年轻人转向“看展式社交”的路上推波助澜了一把,许多人会在上面分享看展的讯息,包括观后感、最佳拍照点、看展穿搭等,艺术生分享学习动态,还有从业者做艺术科普,让艺术这朵“高岭之花”不再神秘。Hannah对此表示认同,社交媒体催生分享欲,基于此,大家很容易被“种草”,之后就会想自己亲临现场去“拔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作为现下比较新鲜的潮流趋势,她确实在展厅里看见很多衣着打扮非常精致的女生在摆拍,她猜想其中有些人应该是“网红”或者“博主”。从事策展工作近八年,曾经参与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多个展览策划工作的李慕评价,在中国,展览更多是一种娱乐、消费,在此基础上兼顾艺术普及的功能。“因为好看而去看个展览、拍个照片,这是最大的诉求。”“看展打卡”“逛展指南”“逛展穿搭”等词语,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亦成为了商家的“流量密码”和新兴消费产业。因此,“颜值”“出片”成为展陈时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比如在设计时会使用流行的视觉设计元素、光影技术、高饱和色彩等。某种程度上,这不失为一种“反哺”。Hannah表示,“看展式社交”的兴起可能会更好地激发他创作的动力。

研究艺术策展文化的主编詹新说道:“看展已经是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看,自己去看展和同事去看展确实是不一样的,和同事去看多了一份互相交流和讨论;‘看展式社交’无疑是对展览推广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毕竟在国内很多观众的意识里,展览尤其是当代艺术展还是一个非日常的活动,大众社交媒体适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展览在普通大众之间互相推广起来,并且因为相互分享经验,可以成为日常式的参与行为。但事情都是两面的,有时候观众过于在意分享这个行为,导致展览内容成为了次要的,会发生本末倒置的结果。”

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表示,有流量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打卡”只能是手段,不是目的。希望大家不只是浮于表面的拍照,看展的同时,也可以更深入了解其中的学术背景,真正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目前来看,二三线城市展览的数量、级别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重量级展览几乎只在一线城市落地。或许等看展成为像呼吸一般正常的行为,这世上也就不存在“网红展”,“看展式社交”不再属于创新,也不是“博眼球”的噱头了。

2022年“墨尔本冬季大师展(Winter Masterpiece) ” 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图源:© Wayne Zhang

2022“回到未来”展览现场图源:和美术馆

猜你喜欢
美术馆年轻人社交
仁·社区美术馆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年轻人如何理财
美术馆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