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霞 盖增荣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奉献意识的增强,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广大无偿献血者积极参与以无私奉献爱心为出发点,以救助病患为目标的无偿献血活动,由此产生的无偿献血者档案也越来越多。面对日益增多的无偿献血者的纸质和电子档案,如何防范献血档案在形成和利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更好地为献血者和受血者服务,已成为档案部门必须研究的问题。
献血者献血的第一步就是填写献血者征询表。《献血者征询表》里面有献血者的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和个人电话、血型、病史等各项情况,由于填表空间的开放性,让身边的其它献血人员都有可能看到填表者的个人信息。同时,体检医师对献血者体检的过程中,会对献血者测量血压、询问病史、检测血型、乙肝抗原血液初筛,并把征询内容详细写在征询表格里,这个过程也是全公开的,所以说,献血者档案在最初形成阶段就存在着许多信息泄露隐患。
无偿献血者是采供血机构进行采血的主体,从无偿献血活动的发起,到无偿献血者的参与、回访、献血后回告、高危人群的淘汰、稀有血型人员的统计备案等一系列献血服务的资料数据,最后都归集为无偿献血者档案,这其中有许多属于保密性档案,比如血站成分科的血液制备过程记录档案、检验科的血液检测结果报告档案、血库的合格血液出库档案等,而献血人员的不合格项目档案也属于个人隐私档案。如果血站在整理利用献血者档案信息时有疏漏或管理不善、利用不严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都极易造成献血者档案信息内容泄露外传,既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也会挫伤献血者的积极性。因此,献血者档案信息在管理利用过程也存在明显的风险隐患。
在推进无偿献血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电子档案逐渐成为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血站档案信息化工作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风险。血站献血者献血档案的环节多、献血流程长,献血者档案既有献血者的个人重要信息,也有献血者健康体检、血液检测以及献血量和献血次数、献血者报销记录等重要信息,还有具有保密性的弃血献血者档案、有各类输血传播性疾病的献血者档案等。电子档案的易改性、易窃取性以及电子设备的易被攻击性等弊端,都会让献血者档案在信息化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遭受破坏,由此可见,献血者档案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严峻的风险隐患。
献血者纸质档案是献血者档案形成的源头所在,应着力把好这个入口。在最初填表阶段、信息采集等过程中,应把相近的献血者安排在一米距离以外就坐填写。体检合格的献血者把表格交到采血护士的手中之后,护士应把表格存放于采血台面下的抽屉中进行采血,以保全个人信息隐私。献血者征询表在采集血液完毕后,护士应把此表格带回单位办公室,进行是否有漏项的二次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办公室应配备带锁的文件柜,妥善保存好献血者档案。检查无误后,采血科室应将献血员征询表上交到档案室,档案员应该在独立的档案工作间内进行归档立卷工作,严禁外人随便进入,确保献血者的档案信息不被泄露。
血站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保证献血者的健康,还要保障用血者的安全。血站的血液库存情况、无偿献血宣传方面、自然灾害区域医疗用血紧张状况、稀有血型无偿献血者的信息采集等,都需要利用无偿献血者档案信息进行分析;血液从采集、检验、成分制备、血液储存和发放、血液运输等每个环节所形成的原始记录,按国家规定进行的所有环节的相关检测记录和表格,都应该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完整地纳入献血者的档案管理中。这就需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熟知工作流程的规范性,签订保密承诺书,在利用过程中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1.着力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献血档案信息化加工既是一项业务性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服务性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更要有较强的风险防控意识。血站应该着眼大局,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从业人员进行档案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保密意识和常识训练,让血站档案人员成为技术过硬、素质过硬、安全意识过硬的档案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2.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化加工制度。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须建立起完整的岗位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在献血档案信息化加工过程中实行全天24小时无死角动态监控,并实时或定期查看录像视频,张贴醒目标志,禁止携带手机、相机、U盘等有可能造成信息外泄物品入场,在加工场所安装固定电话,工作期间可利用固定电话进行内外联络。为确保献血档案数字化加工场所非工作时间的安全,应安装电子报警设施,无特殊情况人员在非工作时间不得进入加工场所。由专人负责“门禁”工作,统一上下班时间,确保人员集中入场、集中离场,人走落锁。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允许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出现在工作场所,做到防患于未然。
3.运用技术手段保障档案信息化加工过程的安全。献血档案信息化加工过程中,要安装网络干扰装置,对周围网络进行物理隔离,并运用加密手段,规避通过Wifi等途径将档案信息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