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证治准绳·类方》中眩晕的用药规律

2022-10-08 06:12唐馨悦胡永生吴春兴王博龙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防风川芎茯苓

唐馨悦,胡永生,钟 叶,吴春兴,王博龙

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眩晕为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主要包括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和精神心理性眩晕[1]。中医认为“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若甚而良久方醒者,又名郁冒,谓如以物冒其首也”[2]。眩晕属中医学“眩晕”“眩冒”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梅尼尔氏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等病症[3]。由于眩晕的发生与内科、脑外科、精神病科等相关科室疾病关系极为密切,其发病原因复杂,在诊治方面给临床医生带来了诸多困惑[4]。古代众多医家在实践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用之有效的治疗眩晕的方剂。数据挖掘作为一种能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在中医药领域并对中医药的研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5-6]。本文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探讨《证治准绳·类方》中眩晕治疗方剂的组方规律及配伍特点,总结眩晕治疗的学术思想,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与录入收集《证治准绳·类方》中治疗眩晕的内服方剂,并将方剂名称、中药组成等重要信息依次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表建立数据库。方剂录入采取双人双提取的方法,若遇分歧则商议解决或交由第3位研究人员裁定[7]。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8]《中药学》[9]规范化处理录入的中药,如“甘菊花”统一为“菊花”“红豆”统一为“赤小豆”等。性味中若有修饰词,应去除修饰词以便统一,如“大热”“微苦”统计为“热”“苦”等。中药功效、归经等炮制前后发生改变的,应区别录入。

1.2数据分析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表的数据透视表功能构建中药二分变量数据库,并统计录入中药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等,如某味中药有多种性味归经,则均统计在内。运用微生信平台(http://www.bioinformatics.com.cn/)的在线词云绘制功能展示单味中药的使用情况;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Apriori算法得到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并借助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关联规则网络可视化展示图。中药间的连线越粗,颜色越深,表示中药间的关联性越强。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并以相应图示展示分析结果。

2 结果

2.1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可视化分析经统计共录入40首研究方剂,涉及中药105味,累计使用312次。本研究根据中药使用频次运用微生信平台的在线词云绘制功能,集中展示高频词云(中药)。单味中药词云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1,字体越大表示频次越高、频率越大。由此可见,使用频次较高的单味中药主要有甘草(19次)、川芎(17次)、茯苓(16次)、防风(14次)等。

图1 单味中药词云可视化分析

2.2高频中药类别分析从105味中药中提取使用频次≥6的高频药物,共17味(表1);依据《中药学》统计中药功效类别及使用频次,并绘制桑基图。桑基图可形象展示中药功效类别的数据流,其中数据的分支延伸宽度表示其流量大小[10]。如图2所示,高频中药功效一级分类涉及9大类,二级分类有9种。高频中药功效类别以补虚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为主,具体可分为补气药、发散风热药、发散风寒药、温化寒痰药等多种。

表1 高频中药统计分析

2.3中药属性分析

2.3.1 性味频次分析 根据《中药学》和2020版《中国药典》统计分析312味眩晕治疗中药的性味归经,并绘制相应的雷达统计图,见图3、图4。其中药味频次最高的是辛味(166次)、甘味(157次);药性统计显示温性中药占比最高,为145次。

图4 中药药性统计分析

2.3.2 归经频次分析 统计312味中药涉及的脏腑经络,由图5可知,治疗眩晕的中药以入肺经(184次)、脾经(171次)为主。

图5 中药归经统计图

2.3.3 关联规则分析 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中的Apriori算法,设最小置信度80%,最低支持度10%,共得到关联规则11项,其中药对组合2项,3味中药组合6项,4味中药组合2项,5味中药组合1项,见表2-表5。关联规则可视化展示见图6,节点大小代表度值,连线的粗细表示关联程度。由图6可见甘草、川芎、茯苓、防风、白术等中药节点度值较大,且与其他中药间具有较强关联。

图6 关联规则可视化展示

表2 药对组合关联规则

表3 3味中药组合关联规则

表4 4味中药组合关联规则

表5 5味中药组合关联规则

2.4因子分析KMO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可检验因子分析适中程度[11],结果表明KMO=0.605>0.5,近似χ2=252.872,自由度135,显著性P=0.000,说明该数据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适合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碎石图(图7)表明在特征值>1前共有6个公因子,而特征值<1后线条走势趋于平缓。因此因子分析提取到6个特征值>1的公因子,其累计因子贡献率71.095%。各公因子信息见表6;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得到旋转后的空间组件图,见图8。

表6 治疗眩晕的公因子信息

图7 因子分析碎石图

图8 旋转空间元件图

2.5聚类分析对高频中药采用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区间选择平方欧氏距离[12],聚类结果以谱系图展示,见图9。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治疗眩晕的中药可分为6组,即得到6个聚类方,见表7。

图9 聚类分析谱系图

表7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3 讨论

眩晕是由情志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等病因引起,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基本病机为精亏血少、清窍失养等[13]。目前本病的临床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痰湿中阻型等[14]。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探索总结《证治准绳·类方》中眩晕治疗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中药频次分析得到17味高频中药,包括甘草、川芎、茯苓、防风等。甘草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之效。实验证明[15]甘草、大黄配伍使用,可改善风阳上扰型眩晕患者的症状。川芎入肝辛温,可行气开郁、活血化瘀,古人将其誉为“血中气药”。现代医学研究[16]证实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有效改善血管微循环,对颈性眩晕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研究[17-18]表明川芎亦是眩晕治疗的核心中药,作用于PTGS2、ESR1、NOS2、HTR1B等靶点调节血管和神经系统,最终使眩晕患者受益。茯苓健脾宁心,可治痰饮眩悸、心神不安。《药征》有言“其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防风善祛风化痰,《本经》谓“其主大风头眩痛”。同时目前防风在眩晕治疗中也最为常用,张学华等[9]发现防风治疗耳源性眩晕有效。关联规则分析表明甘草、川芎、茯苓、防风、白术等中药的节点度值较大,且与其他中药间具有较强关联。与此同时,甘草-石膏药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甘草性平,善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内火;石膏性寒,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两者配伍,相须相佐,清泻肺火以治眩晕。甘草-枳实药对中枳实可破气化痰,甘草与之搭配能使气畅水通而止眩晕[20]。由此可见,无论从传统功效还是现代研究来看,这些中药在眩晕治疗中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以甘草、川芎、茯苓、防风最为关键,是眩晕治疗的核心配伍。

性味频次统计结果表明,眩晕治疗中药药性以温为主,药味多见辛、甘。《灵柩·卫气》载“上虚则眩”,即眩晕患者脾虚运化无力,津液不畅……灌注脑窍则枢失利,脑转耳鸣[21]。而温性中药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可使肺通调、脾传输、肾温化[22]。因此温性中药主理痰饮所致的眩晕。辛既解表又胜湿,善治经脉运行失常或阴湿所致眩晕。因此,临床治疗眩晕时注重配伍辛味中药可有事半功倍之效。同时,辛味中药亦能开瘀血、痰饮之结,使“清气上扬、浊气下排”,不致外生头晕、飧泻之病[23]。归经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眩晕的中药多入肺经、脾经。《症因脉治·内伤眩晕》有“气虚眩晕之因……或悲号引冷,以伤肺气……诸气受伤,则气虚眩晕之症作矣”的记载。故临床有宣肺祛风、温肺散寒、清泻肺火等坚持从肺论治眩晕的治则治法[24]。《证治汇补》谓“脾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元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此眩晕出于中气不足也”。眩晕发作时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采用中药汤治疗时加入白术、茯苓等健脾和胃类中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治疗举措[25]。

功效类别分析显示,治疗眩晕的中药以补虚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为主。虽然眩晕之病机成因较为繁复,但其致病因素不出于虚、风与痰三者[26]。《内经》云“上虚则眩”;《景岳全书·眩晕》亦有“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补中益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由此可见补虚类中药在眩晕治疗中有提纲挈领之作用。补虚药一般分为补气、助阳、养血、滋阴等[9],本研究发现眩晕治疗尤以补气为要。如甘草可补脾之不足而益中气,与发散风寒类中药,如防风配伍治疗眩晕效果更显著。研究表明[27]甘草-防风药对为古代眩晕治疗的首选中药组合。《丹溪心法》云“无痰则不作眩,热痰挟风者,需清热化痰,息风止眩”;临床数据表明[28]眩晕患者中以脾虚痰湿者最为常见。可见眩晕治疗也应坚持燥湿化痰,痰祛则病除[29]。

中药因子分析提取到6个公因子,其中F1:甘草、防风、黄芩、石膏为防风通圣散的主要组成中药。该方记载于《宜明论方》,有疏风解表、清热通里之效,现代研究表明[30]防风通圣散可用于头痛、眩晕、精神分裂等疾病的治疗。F2:前胡、细辛、旋覆花、枳实可见于旋覆花汤,研究证实[31]该中药组合对肝阳上亢所致眩晕有较好疗效。F3:茯苓、半夏、陈皮为半夏茯苓陈皮汤的主要成分,功在消饮止呕,和中顺气,临床适用于痰湿中阻、脾胃虚弱所致眩晕。F4中川芎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天麻善平肝息风止痉,可治风阳上扰型眩晕[32]。此外,F6中白术、人参均可补脾益气,对脾胃气虚所致眩晕的治疗大有裨益。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虽是基于不同目的数据挖掘方法,但二者得出相同的结果往往具有相似性,因此相同的结果同时具有聚类及降维的特点[33]。如C1:前胡+枳实+细辛+旋覆花+陈皮+天麻+附子是在F2的基础上加入陈皮、天麻、附子,其中陈皮健脾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附子散寒除湿,几味中药配伍使用相得益彰。F3降维对应C3的茯苓+半夏;而C5甘草、C6川芎则是眩晕治疗必不可少的核心单味中药。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证治准绳·类方》中眩晕治疗方剂所体现的用药规律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科学、客观地揭示了眩晕治疗的用药特色与组方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防风川芎茯苓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大楼的防风攻略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云茯苓
云茯苓
防风衣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吃到自然瘦
川芎治疗外感头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