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钶 王晓光 谭 旭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古籍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反映了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成就,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古籍出版工作之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驱使下,古籍数字出版成为古籍出版领域的新趋势。古籍数字出版是指出版主体将古籍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后,固化在数字存储器或电子阅读器中复制传播,或登载在互联网上供多用户同时在线免费或付费浏览、下载阅读,或通过网络以点对面形式发送到用户终端,以供阅读和使用的一种社会传播行为。大量古籍数字资源以数据库形式出版。书目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在内的古籍数字资源库渐成规模,如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澳门大学图书馆古籍影像系统、史语所简帛金石资料库等。它们一般能够提供便捷的阅读、查询、图文对照、文献征引等服务。
古籍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深受数字环境下古籍研究模式的影响。一方面,古籍研究者对数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可以远程访问,携带、检索、存储方便,且数据量大;数字出版还能够保留古籍的行款与尺寸等原始特征信息,全彩图片甚至还可以保留载体形式的某些特征,为学者提供更全面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人文”的兴起为古籍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方法。关联数据、知识挖掘、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知识组织等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古籍研究之中。跨机构、大规模资源的共享、复用、整合及知识发现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新趋势。这是纸本资源所不能支撑的。此外,古籍中包含大量不易识别的图画、印章、少数民族文字等;且古籍的价值不仅仅在其所承载的文献内容,还兼有文物、文字两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因此,在众多古籍数字资源中,能够最大程度还原古籍原貌的图像资源对古籍学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古籍文献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分散,不同平台在古籍数字出版过程中并未做到著录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统一。数据之间无法顺利实现数据交换和格式转换,图像资源也存在传输延迟或下载受限等问题,阻碍了异构资源的交换和使用。部分古籍资源很难在更大范围内被研究者共享和重用,成为“孤岛”。为了应对古籍数字资源的“孤岛”问题,增强相关资源的开放性、规范性和共享性,支持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古籍图像研究,一些机构利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IIIF)相关技术与工具进行古籍出版实践。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是一项通用的国际标准,也是一个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软件公司和其他组织组成的国际社区。2015年,英国图书馆、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欧盟数字图书馆(Europeana)等29个非营利机构共同成立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联盟,旨在确保全球图像存储的互操作性和可获取性。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为实现数字图像存储库之间图像传输的互操作定义了一组共享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规范,包括图像应用程序接口、呈现应用程序接口、内容检索应用程序接口、认证应用程序接口以及变更发现应用程序接口,能够帮助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充分利用其数字化收藏,使图像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更为快捷和便利,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在网络上查看、操作、比较和注释数字图像的统一方法。
目前,古籍数字出版领域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应用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但相关调查和研究较少,其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尚不明晰。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当前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数字出版实践状况如何?它们主要针对哪些类型的古籍资源?具体出版形式为何?为用户提供了哪些功能?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应用于古籍数字出版具有什么优势,存在哪些挑战?为了明确这些问题,本文拟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几个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古籍资源库的实践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我国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带来一些启发。
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与案例分析法,综合考虑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古籍资源库在资源主题、出版形式、实现功能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选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图像数据库、梵蒂冈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计划(DigiVatLib)、日本典籍数据集、瑞士虚拟手稿图书馆(e-codices)以及法国的圣经文献项目(Biblissima)为代表样本,对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在古籍数字出版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和比较,见表1。
表1 资源库基本信息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古籍数字资源库在资源主题和规模上特色鲜明,形成了两种典型的出版形式,并能够为用户提供包括图像查看、对比及注释、资源检索、资源策展在内的丰富功能。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古籍数字资源库以早期手稿或者包含丰富插图的典籍为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文化特征;而以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图像形式展现古籍的原本风貌,可为学者的研究和考证提供更可靠准确的信息。相较而言,大正新修大藏经图像数据库的主题性和学科性更强,其余调研对象则在资源选择上更具综合性、规模也更大。大正新修大藏经图像数据库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文本数据库委员会以佛教典籍《大正藏》为基础建立的,共有12卷,包含大量佛教图像。梵蒂冈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计划、瑞士虚拟手稿图书馆和法国的圣经文献项目都以手稿资源为主。其中,梵蒂冈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计划是梵蒂冈图书馆的数字化项目,旨在对馆藏中从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约8万件手稿进行数字化;瑞士虚拟手稿图书馆提供瑞士地区中世纪和早期现代手稿的免费在线访问服务,目前已经发布97个图书馆和私人收藏的2539份手稿;法国的圣经文献项目为25个数字图书馆中符合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标准的1800年前的手稿和珍本构建了一个实验性的跨机构搜索和发现平台。日本典籍数据集则是由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和日本人文科学开放数据中心(Center for Open Data in the Humanities,CODH)合作开放的数据集,主要提供国文学研究资料馆所保存的资源,包括文学、理学、工业、医学等多学科典籍3126件。这些资源库的建设多以项目为依托、在各类资源存储机构和基金会支持下实施和开展,同时还涉及与其他资源存储机构、行业协会、数字技术公司以及高校学者的合作,实现了资源、技术、基础保障与知识体系的融合互补。
由于目标定位不同、主题各异,各机构在古籍资源来源的选择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并形成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出版”“跨机构资源的数字出版”两种形式。一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古籍存储机构越来越多地在其馆藏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中使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技术与工具。在具体实践中,古籍纸本资源经数字化扫描得到大量高分辨率的数字图像,馆藏和出版机构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对这些图像资源实施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核心应用程序接口和其他扩展应用程序接口,实现图像的标准化处理与发布,并建成相应的存储库或门户网站。例如梵蒂冈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计划以及日本典籍数据集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发布古籍图像资源。二是跨机构古籍资源的数字出版,指以某个地区或某个主题为纳入标准,对多个机构的相关古籍资源进行集成式网络发布。代表性的项目有瑞士虚拟手稿图书馆和圣经文献项目门户网站。这两个项目分别代表了这种出版形式下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前者是收集瑞士地区所有手稿存储机构的纸本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利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技术实现数字图像和元数据的统一发布;后者则是对各机构存储库或门户网站中开放的符合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标准的数字资源进行统一的元数据规范化处理和资源集成。大正藏图像数据库则较为特殊,其以大藏出版株式会社已出版的纸本《大藏经》为基础建成,以数字化方式实现这一佛教典籍的再出版,也确保了相关研究的更大范围传播和连续性。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交互功能。除应用程序接口规范外,这些功能的实现还有赖于图像浏览器这样的工具支持。目前已经有很多符合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标准的图像浏览器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最常见的有Mirador浏览器、Universal Viewer浏览器、TIFY浏览器、策展浏览器(IIIF Curation Viewer)等。在不同浏览器的支持下,古籍资源库的基础功能可以分为图像查看、对比及注释、资源检索以及资源策展等,见表2。
表2 资源库基本功能
3.3.1 图像查看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古籍资源库都配置了默认的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图像浏览器;同时,其中的内容对象都具有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清单(IIIF manifests)链接,用户可以自行将这一链接复制到不同的图像浏览器中对古籍图像和元数据信息进行查看和操作。高分辨率图像的深度缩放是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图像浏览器的基本功能,能够将数倍放大的图像局部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来,方便用户对古籍做更细致全面的观察。此外,这些资源库还包含古籍资源的元数据描述,为用户提供关于古籍资源的标题、作者、来源等基本信息内容。这些内容同样可以通过图像浏览器进行展示。除了缩放和信息展示,用户还可以利用图像浏览器对图像做旋转、全屏显示、多视图查看等操作。大正新修大藏经藏图像数据库、瑞士虚拟手稿图书馆、圣经文献项目门户网站还支持用户通过Mirador浏览器、TIFY浏览器等对图像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等作调节。
3.3.2 对比及注释
支持图像间的对比和为图像添加注释是Mirador浏览器的特色功能,可为用户进一步研究图像内容提供帮助。一方面,Mirador浏览器支持在已有图像视窗的上、下、左、右4个方向添加新的视窗插槽,使来自不同清单的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标准图像可以并排展示。如圣经文献项目选取部分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图像资源进行手稿比较展示实验,对不同版本《圣经》中的同一插图做标注与对比。另一方面,Mirador浏览器通过插件为用户提供注释创建功能。用户可以在图像的任意区域添加注释,解释图像内容。在此基础上,大正新修大藏经图像数据库已经为图像添加了20786个注释,详细标注了佛像各个部分的特征,如面相、宝冠、耳饰等;梵蒂冈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计划则继续开展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中世纪手稿主题路径展览项目,对部分手稿做了文本转录和评论注释,展示了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注释功能的潜力。也有资源库如瑞士虚拟手稿图书馆自己开发注释工具,注册用户可以使用该工具为手稿添加注释、参考书目以及对已有注释作评论。
3.3.3 资源检索
针对古籍资源的发现,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古籍资源库提供了一般检索和基于注释的检索两种检索方案。一方面,对于基础古籍资源的检索,除基本的字段检索、分类检索外,部分资源库做了进一步处理。如瑞士虚拟手稿图书馆根据 TEI-P5 标准构建元数据并将元数据信息分配到各个字段,使用户能够通过元数据对手稿进行集中搜索;圣经文献项目对来自25个数字图书馆的一些元数据元素进行协调、聚类和规范化,以便执行强大的跨机构搜索和发现功能。另一方面,为了方便用户注释资源内容,还提供了基于注释内容的检索。如大正新修大藏经图像数据库和梵蒂冈图书馆主题路径展览项目将注释内容以标签形式嵌入图像,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标签对包含该标签的图像进行检索。
3.3.4 资源策展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技术为数字资源策展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用户可以直接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图像浏览器中使用异构资源创建动态交互式数字展览。日本人文科学开放数据中心还开发了专门的图像策展工具IIIF Curation Viewer,允许用户从多个材料中剪切、收集和按任意顺序查看图像,并以日本典籍数据集为基础展开一系列主题策划和实践,其中最典型的是从《奈良绘本》中摘取人物的面部特征形成奈良画册脸谱数据集。这为艺术史研究中以人物面部特征比较为中心的风格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目前,日本人文科学开放数据中心也已经利用这些人脸画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研究。圣经文献项目也基于该功能进行了虚拟重建演示实验,包括通过Mirador浏览器对分散的书稿进行虚拟重组、将被剪切的插图重新虚拟定位到原书稿上,或者以某个人物相关的手稿为主题创建虚拟图书馆等。
除上述功能,图片下载、社交媒体分享、多语言切换等也是古籍图像资源库的常见功能。也有资源库增加了其他一些功能来适配丰富的用户需求,如大正新修大藏经藏图像数据库可以链接到电子佛教辞典(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DDB),为用户理解佛教术语提供工具;圣经文献项目允许用户挑选图像加入个人收藏,并将所选资源生成新的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集合或输出为逗号分隔值(Comma-Separated Values,CSV)格式;日本典籍数据集则允许用户单独下载古籍书目数据、全文文本数据以及标注数据。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目前在国外古籍数字出版领域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取得了相应成果,在古籍资源的整合与重用、用户交互与智慧应用中展现出了价值和优势。但同时,这一出版形式也仍旧面临着细粒度内容发现、知识组织和语义关联以及行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增强了资源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促进了古籍资源的整合和重用。一方面,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实践打破了各机构古籍资源存储的“孤岛”状态,既有利于各机构对馆藏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开放,也为跨地区、跨机构古籍资源的访问和集成提供了解决方案,丰富了古籍数字出版的内容和形式,加速了珍本古籍的开放和流散古籍的数字化回归。例如,瑞士虚拟手稿图书馆致力于对瑞士地区所有的手稿进行整合并初见成效。另一方面,由于符合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标准的图像是分布式保存的,且可以通过统一资源定位 符(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URL) 统一调用,无需多次下载和存储,这就大大减少了图像传递过程中的图像受损问题,保证了古籍图像的质量和可重用性,为实现“一次发布,多次使用”、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复用、整合和发现提供了便利。相应地,在古籍研究中手稿、拓片、舆图、书画以及包含古文字和插图的古籍原件中蕴含着不可取代的价值,需要以高分辨率图像的形式呈现。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能够为这些古籍图像的共享和重用提供高质量的技术环境和资源交换条件,最大程度还原和再现古籍原件的细节,扩展古籍图像研究的基础资源与数据。
但是,就资源类型和主题而言,现有的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图像资源库多为综合型资源库,且未对图像做进一步分类,主题性和学科性不强,不利于细分领域用户对资源的搜寻与获取。例如,梵蒂冈图书馆藏文献数字化计划仅以手稿名称首字母作为导航;圣经文献项目按照收藏机构对手稿做分类;日本典籍数据集根据馆藏编号列出了详细书目,但并未做学科分类和主题区分,用户很难在这些资源库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古籍资源发现。此外,这些古籍资源库也没有针对图像注释部署内容搜索应用程序接口,而是通过标签嵌入等形式对注释内容做检索,难以实现在图像浏览器内部的一站式检索,而古籍图像中文本内容的检索也未见有相关实践,阻碍了古籍内容层面更细粒度的知识发现。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技术提升了古籍资源整合和重用效率,推动了基于大规模资源的跨学科研究。古籍资源库采用不同的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图像浏览器展示古籍图像资源,并利用浏览器的查看、对比、注释、检索、策展等功能增强用户与古籍图像的交互,为用户对古籍图像的初步探索提供工具和范例,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古籍图像的价值,为古籍图像研究提供方向,如大正新修大藏经图像数据库对佛像的标注可以为其内涵、特征、背景、思想等的鉴定打下基础。此外,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跟数字人文技术与方法的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图像内容研究与知识发现,如:结合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技术和关联数据对更细粒度的图像文本内容进行识别;对文字和图像进行分割,结合图像语义标注为用户带来新的研究模式,结合知识图谱为知识发现带来新的解决方案等。
在大数据思维和数字人文兴起的趋势下,技术驱动研究、数据驱动研究已成为人文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然而,目前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资源库在功能上往往停留在资源开放以及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功能的基础实践阶段。大部分古籍资源的语义特征还缺乏深度描述和揭示,只着眼于简单的注释和关联资源的罗列,资源之间语义关联不足,古籍知识的细粒度组织与发现问题仍待突破,应用场景也还不够丰富,难以支撑大规模古籍资源与数据的智慧化应用。
在数字化成为古籍出版行业主流趋势的背景下,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数字出版涉及古籍出版机构、图书馆等古籍资源存储机构以及数字技术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合作。整合跨机构的古籍图像资源和与之相关联的图书、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形成古籍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从整体上提升古籍数字出版的效率;此外,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认证应用程序接口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籍资源的版权问题。作为这一出版模式的最终产品,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资源库融合内容与工具两大属性,既是古籍图书阅读平台,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又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方便用户进行资源探索、古籍教学、学术研究等活动,实现了古籍出版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创新。
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数字出版顺应出版业融合发展趋势,有利于古籍出版物由内容产品向多元产品的转型。但是,这一出版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对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研究和实践也较少,仅有少部分项目尝试使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来揭示图像资源,包括复旦大学“印谱虚拟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书画印本数据库”、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社科院“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开发的“居延汉简资料库”等。这些项目是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与图像出版相结合的初步探索。出版过程中涉及的标准和规范问题、合作与规划问题、资金问题、用户的需求问题等,还需要反复讨论与尝试,以推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在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在古籍数字出版中仍有很大应用和发展空间。未来这一领域还需继续加强内容建设、深化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应用和相关研究,并逐步提升行业规范与服务水平。
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数字出版首先要着眼于内容建设,保证古籍资源的丰富性和可发现性。我国古籍资源类型和数量丰富,横跨全国众多省市和地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出版机构可以从学科特色、地区特色或者馆藏资源特色出发,筛选适合IIIF标准的古籍资源,在此基础上设定目标、选择合适的出版形式,以项目为依托进行机构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或者跨机构资源集成,创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主题的古籍图像资源库,从而丰富古籍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资料、提升古籍资源的价值、促进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协作。例如,建设以佛教典籍、中医药古籍、古建筑典籍、谱牒、舆图为主题的专题资源库;开发写本文献资源库,能够反映地域和朝代文化特点的刻本资源库,资源存储机构的特藏古籍资源库等。此外,为便于资源发现,来自不同机构的古籍资源的元数据信息要尽量完善和统一,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元数据字段检索、古籍收藏机构地图显示、古籍朝代时间线导航等,古籍注释内容的检索则可以通过嵌入标签、部署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内容检索应用程序接口实现,还可以根据标签或注释内容对古籍资源做更细粒度的分类。
出版机构在进行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古籍资源库建设和服务时,既要关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基础功能的实现与扩展,也要关注人文学者的学术研究需求。一方面,要为用户选择合适的图像浏览器,增强古籍资源的可用性,必要时可进行一些展示实验,不断拓展IIIF的应用场景。如通过图像对比功能对不同版本的古籍做徇证分析,对不同派别的书画或古籍中的版画、插图做风格分析;利用策展工具对古籍散页、插图甚至单字进行整合和重组,发布破损古籍的保存和修复过程以供其他学者参考;基于注释功能做古籍文本内容转录,引用并添加不同版本的注疏,结合众包技术实现大众标注等。另一方面,要明确该领域的研究需求与挑战,结合相关技术继续深化符合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资源的应用,在知识单元层次上,提供能够实现用户知识价值增值的知识服务。古籍图像研究往往需要深入挖掘内部知识、关联外部资源。因此,要在利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呈现和发布的古籍图像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语义描述、本体建模、数据关联等技术,对其进行数据层级的细粒度标引、深层次挖掘与阐释,揭示古籍中蕴含的人、事、时、地、物等语义信息,并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CBDB)、全球地理数据库(GeoNames)、网络百科全书(wikipedia)等进行实体关联,形成机器可理解并可采取行动的、一源多用、高效运作的数据。同时,要充分调用和挖掘古籍图像资源库的数据和知识建立多个系统,在数字人文技术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支撑下,提供能够支持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更智慧化的数字出版语义服务,实现古籍知识体系的全方位展示以及基于用户知识需求的自动解答。如基于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的古籍知识推荐与问答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古籍地理信息时空分析系统,基于社会网络关系工具的历史人物关系分析系统等,将古籍图像资源逐渐建设成为智慧数据,以适应数智时代不断拓展的人文研究。
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数字出版要集结行业各方力量,为相关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一方面,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图像资源数字化出版需要打通古籍资源数字化处理、技术实施、图像发布、服务开放的整个流程。其中,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是数字出版的基础,为避免该阶段资源短缺、格式不统一、数据不规范等问题对后续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实施造成障碍,有必要建立健全古籍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规范,如数字化技术标准、古籍分类标准、图像处理标准、元数据描述标准、管理标准等。同时,行业协会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机制调控、流程监督、资金投放,在资源汇总、数字技术集成、资源发布平台管理上发挥作用,优化古籍数字出版路径。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起出版领域多元主体间联合互动机制,集结出版机构、古籍资源存储机构、数字技术机构的人员以及古籍、计算机、图情档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专业团队,方便整体调研和把握用户需求、厘清出版流程和思路、解读项目主题、克服技术难点,从而为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数字出版项目明确资源和服务建设方向。此外,也要及时跟踪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联盟以及国际上特色项目的发展动态,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不断完善建设规划,将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资源库打造成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出版产品。
本文围绕古籍数字出版中的图像资源问题,通过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总结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数字出版实践特点。结果显示,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数字资源库多为综合型资源库,以早期手稿或者包含丰富插图的典籍为主,主要以“馆藏资源的数字出版”“跨机构资源的数字出版”两种形式进行出版,能够提供图像查看、对比及注释、资源检索以及资源策展多种功能。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在古籍资源的整合与重用、用户交互与智慧应用以及古籍出版转型中都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细粒度内容发现、知识组织和语义关联以及行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技术与古籍图像发布和服务建设的有效结合,既能实现古籍文献的长期保存与全面共享,又能满足数智时代多样化的古籍研究需求。古籍出版行业要牢牢把握这一新兴领域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启发下明确发展方向,继续加强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古籍资源库的内容建设,深化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应用和研究,并不断提升出版行业规范与服务水平,从而推进古籍图像资源的数字出版进程,实现古籍资源由数字化建设向数据化、语义化、智慧化的转变,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事业添砖加瓦。
注 释
[1] 王宏.试析我国古籍数字化出版之主体博弈[J].出版发行研究,2013(2):80-82
[2] 张永贵.古籍类专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思考: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3(8):22-24
[3] 顾雷.古籍出版与古籍保护关系刍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38(4):100-105
[4] 李明杰,张纤柯,陈梦石.古籍数字化研究进展述评(2009—2019)[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6):130-137
[5] 王雁行.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 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3):82-88
[6]Awesome 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 [EB/OL].[2022-08-12].https://github.com/IIIF/awesome-iiif
[7]陈丹,张毅.国外大学图书馆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应用实践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4):135-143
[8][13][18] SAT Taishōzō Image DB [EB/OL].[2021-09-14].https://dzkimgs.l.u-tokyo.ac.jp/SATi/images.php
[9] [19]DigiVatLib [EB/OL].[2021-09-14].https://digi.vatlib.it
[10] [17][20]CODH.日本古典籍データセット[EB/OL].[2021-09-14].http://codh.rois.ac.jp/pmjt
[11] [21]e-codices [EB/OL].[2021-09-14].https://www.e-codices.unifr.ch/en
[12][22]Biblissima.[EB/OL].[2021-09-14].https://iiif.biblissima.fr
[14] [29] DigiVatLib.About [EB/OL].[2021-09-14] https://digi.vatlib.it/about
[15]e-codices.Brief history [EB/OL].[2021-09-14] https://www.e-codices.unifr.ch/en/about/history
[16] Biblissima.IIIF collections [EB/OL].[2021-09-14].https://iiif.biblissima.fr/collections/about
[23] Thematic Pathways on the Web [EB/OL].[2021-09-14].https://spotlight.vatlib.it
[24]奈良絵本顔貌データセット [EB/OL].[2021-09-14].http://codh.rois.ac.jp/pmjt/curation/4
[25] 单蓉蓉,陈涛,刘炜,等.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及拓展应用[J].图书馆杂志,2021,40(5):89-95+123
[26] 陈涛,单蓉蓉,李惠.数字人文中图像资源的语义化标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32(9):6-14
[27] 张永娟,刘炜,于建荣,等.基于IIIF和语义知识图谱的印章资源整合与知识发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7):127-135
[28] 郑永晓,段海蓉.古籍数字化、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永晓教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144-151
[30] 许剑颖.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的内涵、模式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7(11):107-111
[31] 姬荣伟,周耀林.数字人文赋能档案遗产“活化”保护:逻辑、特征与进路[J].档案学通讯,2021(3):46-54
[32] 曾蕾,王晓光,范炜.图档博领域的智慧数据及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1):17-34
[33] 苏静.基于领域知识库的语义出版形态研究[J].出版科学,2020,28(5):91-99
[34] 黄先蓉,常嘉玲.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领域知识服务研究新进展:现状、模式、技术与路径[J].出版科学,2020,28(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