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元编辑思想述评

2022-11-05 20:18:23朱本华温优华
出版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办刊科技期刊学报

朱本华 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潮州,521041)

陈浩元是我国资深的编辑学家,科技期刊界的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训等工作,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标准化做出卓越贡献。1990年获“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荣誉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首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奖,2009年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2007—2011年入选第1—3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新闻传播学科)名单。

在长期的编辑实践、科研和人才培养活动中,陈浩元对科技期刊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范围涵盖科技期刊学、编辑学、科技期刊标准化建设、高校学报宏观研究、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等领域。陈浩元有鲜明独特的编辑思想,提出了诸多独创性见解,他丰富、独特的学术思想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宝贵财富。编辑思想是编辑工作实践的本质反映,本文尝试对陈浩元四十多年的编辑实践活动、个人论著中的一系列主张、观点进行述评。

1 以出版精品为己任,打造学报品牌

陈浩元的人生信条之一是“人活着就应该为人民干事,要干就得干好”。陈浩元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008年)、《编辑学报》(2001年至今)主编。他提出的高标准办刊要求可概括为“严、高、精”三个方面:“严”指对稿件的严格把关,这是保证刊物水平的重要前提;“高”是高标准选用稿件,刊发的论文是能体现学术前沿的科研成果;“精”是对每一期稿件的精心安排,精心做好各项工作,提高刊物整体质量。主编对一个杂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期刊的灵魂,他们的领导风格、办刊理念和精神力量是整个杂志不断向前的精神力量。陈浩元以编辑出版精品的价值理念,注重期刊品牌的打造和培育,创建了两个“学报”品牌。

陈浩元坚持原则,一直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神。1976年陈浩元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1985年任副主编,主持学报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世纪80年代初才公开发行,当时办刊条件差,起点也较低。他和他的同事们同心同德,埋头苦干,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学报质量上,执著出精品,努力创名牌。为了吸引优秀稿件,陈浩元和他的同事们改变了策略:编辑从“守株待兔”到主动去了解作者科研项目的进展和论文产出情况,从而向他们约稿;他本人利用下班时间与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教授聊天,恳请他们支持学报工作,经常从编辑部到家本来只要走几分钟的路程他们可以走1个小时。他还要求每位编委每年至少组约一篇高质量论文,从而使学报整体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陈浩元认为,精品学报除了要有高质量的论文外,编辑出版也必须是高质量的。他和同事们除了严格执行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还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编排规则并模范地执行。“从科学内容到语言文字、编排格式、图表处理、计量单位、数字和外文字符使用等,都仔细推敲,力保准确无误”;有时为了搞清一个废弃单位的换算,要花几个小时;为了一幅图的设计或核准一条参考文献,常常要多次与作者商谈;每期学报都要经过6遍校对。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为国内标准化、规范化最好的科技期刊之一。

《编辑学报》办刊过程中,陈浩元认为一定要“有血有肉”“接地气”,并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再“指导办刊实践”。《编辑学报》1989年创刊伊始,陈浩元便是编委,1996年出任副主编,见证了《编辑学报》“艰苦创业、立规奠基”的第一阶段发展。2001年任主编后,《编辑学报》实现了“传承开拓,提升发展”,在继承第一阶段的办刊传统和精神的同时,逐步确立《编辑学报》是“定位于科技期刊学研究的学术期刊”。陈浩元在《你我勠力同心 办好〈编辑学报〉》一文中指出,希望来稿内容“紧密联系科技期刊的办刊实际”,“特别欢迎从科技期刊办刊实践中提出问题,有血有肉地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再上升至理论,又能指导办刊实践的接地气的文章”。要求来稿介绍的办刊之道,是“一定要经过自己实践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切忌东拼西凑他人经验而淹没了自己的独特之‘道’”,分析问题应“实事求是,不要走极端,更不应崇洋媚外,要传播正能量,提出建议、对策应具有可操作性”。著名编辑学家刘杲曾做过这样的评价:“《编辑学报》发表的文章比较脚踏实地。”陈浩元鼓励和引导年轻人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在文稿质量不相上下的前提下,可能会对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小刊的无名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撰写的文章给予优先录用的优惠”。吴林娟等研究结果显示:2003—2011年我国编辑出版学相关期刊高被引论文前30篇高被引论文有28篇来自《编辑学报》,说明该刊在业内有很高的关注度和权威性,《编辑学报》形成了出版领域的特色与品牌。

2 明辨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各界对高校学报的办刊体制、功能、水平、质量等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自我封闭;低水平重复,影响因子低;综合性没有特色,不适应市场经济;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等。社会上有人发出“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的质疑,面对各界的批评,高校学报一时间陷入了生存危机的尴尬境地。高校学报真的应该像某些学者讲的是“垃圾”要砍掉三分之二吗?在此有必要回顾一下高校学报的前世今生。

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发端于1906年苏州东吴大学创办的《东吴月报》,在其创刊号《学桴》发刊词中称其刊行目的为“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1918年北京大学创办《北京大学月刊》,其创刊号《编辑略例》阐明:“本月刊为北京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纵观高校学报百余年发展史,学报与其他期刊的区别在于,学报由高校创办,以反映本校研究成果为主。

走过了百年沧桑的高校学报界虽然对垃圾论不能苟同,但也缺乏信心。高校学报该何去何从?如何定位高校学报的功能是期刊界特别是高校学报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当时期刊界、编辑学界对高校学报的发展与改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作为高校学报界有影响力的主编之一,2006年陈浩元等在《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中对高校学报的定位作了精辟的论述:“高校学报是一大类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学术刊物,它固有的特殊功能是其他科技学术刊物无法完全替代的,我们不能机械地用衡量国际化期刊和社会上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标准去评判它;不同层次的高校学报需要水平与各自层次大致相应的高校学报,而这种需要正是高校学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社会性科技学术期刊相比,高校学报还具有为高校师生提供交流的园地、培养学术新人等五个特殊的功能。并提出加强问题意识,突出学校的优势专业和重点学科,使高校学报综合性与突出重点和优势学科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关乎办刊思路和方针,陈浩元关于高校学报定位的独创性见解引起了强烈反响。

高校科技期刊占据我国科技期刊的半壁江山,每一种期刊都有特定的办刊宗旨和服务对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家学报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实践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对于高校期刊的论述,体现出陈浩元的全面性、前瞻性和系统性,不同问题不同对待,实现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各自的价值。比如地方高校学报受主办单位科研实力等各方因素制约,冲击一流期刊是不现实的,但可以从学校特色、地方特色入手走特色化办刊路线,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实现它的价值。陈浩元从宏观视野对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厘清了社会上对高校学报的错误认识,给学报界科技期刊人坚定的信念。

对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应持辩证的立场。一方面,高校学报作为整个中国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术交流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在学术交流全球化、便捷的网络通讯技术的加持下,高校学报功能的原始定位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制约了高校学报的发展。但对高校学报的全盘否定只能导致高校学报价值的虚无。传统的高校学报是中国科技期刊不可忽视的部分,它的发展必定会制约整个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所以高校学报要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才不会被时代淘汰。随着所处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高校学报的功能、内涵应不断拓展、深化。陈浩元作为资深办刊人并没有回避高校学报客观存在的问题,2003年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与改革》中,他与同仁提出打破自我封闭、组建高校学报出版集团、加强对高校学报改革和发展的宏观指导等建议。新形势下高校学报改革要勇于自我批判,革除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弊端,顺应时势,主动超越自身固有的优势,发展新的优势。学报是高校的“窗口”,也可以变成高校的“大门”。

3 主张“走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之路”,“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

作为资深的办刊人,陈浩元深悟办刊之道。他认为优秀的期刊只有基业长青才能实现百年传承,在办刊实践中任何急功近利之举或许能得一时之宠,最终必将贻笑大方。针对社会上唱衰中国科技期刊的“垃圾论”、学术界学术评价中的“唯SCI”论、“唯指标”论,以及国内大量优秀稿件流失到国外科技期刊等现象,陈浩元在2017年《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学术期刊办刊路:一位老编辑的“中国科技期刊强国梦”》专题报告中有远见地提出要走“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办刊之路,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的主张,并在《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个主张。

陈浩元认为,我们要用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自立自强,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平台和各类学术平台,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科技期刊办刊“要摆脱崇洋媚外、指标崇拜、功利为先、妄自菲薄以及不合理的科研与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束缚,在现实办刊条件下坚定信念,抵挡住形形色色的忽悠,自信自强”。科技期刊要与科技强国配套,应该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积累发挥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陈浩元的思想不仅立足当下,而且有着更深邃的思考,他认为中国与西方SCI等渐行渐远乃至脱钩已是大势所趋,SCI和影响因子必将走下神坛,我们应该发挥举国体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优势,“建立类似于SCI的面向世界的我国期刊评价数据库,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摒弃其已显现的弊端,研制、创立新的更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规则,结束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唯SCI论导致严重的SCI崇拜,论文发在什么样的期刊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诸如此类的学术活动都被待价而沽,在西方学术话语权体系日益强势的今天,如果没有自己的强大学术话语体系(评价系统),就不能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学术体系格局中占据与国家科技强国相称的地位,从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更不能担起未来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重任。2020年国家发布一系列文件破除唯SCI论,陈浩元是富有有远见的编辑家,为国家献言献策,为期刊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于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建设,陈浩元认为“做强中文科技期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为“没有中文科技期刊的异军突起,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中文科技期刊的强大才是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根本”;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世界科技中心仍在美国,英语依然是世界唯一通用文字,我们还是要发展英文科技期刊,然而“国际上这种英文期刊独大的状况不会永久存在”。陈浩元等指出,中国科技期刊通过“借船出海”实现国际化只是权宜之计,确实有少部分科技期刊跻身国际二三流水平的期刊之列,但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少见。应该“深化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组建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打造与西方出版公司竞争的‘舰空母舰’”,由“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变,使中国科技期刊早日迈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方阵。陈浩元认为过分强调英文期刊的国际化会落入英语学术霸权的陷阱,否定或者放弃中国自己的科技期刊意味着根基不稳,完全依赖国外的科技期刊和学术评价,造成的后果是最为先进的科研成果都为国外服务。对于SCI期刊所秉持的态度,一方面既要肯定SCI期刊的先进性,深入思考并揭示SCI期刊对中国科技期刊具有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应忘记中国科技期刊之地位。陈浩元认为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应该是对SCI进行扬弃,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最后走自身的发展之路、走超越SCI期刊发展之路。

学术刊物是针对特定学科、特定人群而设的,面对的需求多种多样,因此要承认学术期刊不仅有其专业性,同时也要满足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需要。期刊本身是分层次的,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这三种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社会需要的。陈浩元提出科技期刊金字塔论(以下简称期刊塔论):“如果把我国科技期刊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按学术水平来分,客观地存在高、中、低3个层次,它们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尤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了各自独特的作用。”处于科技期刊金字塔塔中、塔基部分的期刊在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建设中都是大有可为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陈浩元的期刊塔论蕴含系统思维,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同层次科技期刊的不平衡会影响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水平,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中国才有可能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陈浩元“走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之路”“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属于宏观战略发展思路。只有从战略的、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科技期刊发展的问题,中国科技期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

4 首次提出“科技期刊学”,并力主编辑学源于实践和指导实践的原则

在编辑工作中,陈浩元参与构建了科技期刊学和编辑学理论。2005年,姚远、陈浩元在《编辑学报》发表《泛期刊学的概念与定义》一文,提出“泛期刊学”概念,并对其属性、研究任务和内容、学科特点作了论证。同年两位先生又发表了《科技期刊建学的社会基础及学科框架构想》,首次提出“科技期刊学”概念—科技期刊学是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营销、馆藏、利用管理与评价的学问。两位先生认为科技期刊建学已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宏观上系统地提出了科技期刊学的核心问题,构建了以科技期刊学原理等九大分支学科构成的科技期刊学学科基本框架。科技期刊学理论体系是整个学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科技期刊发展规律和一般理论的抽象归纳,强化了科技期刊学的学科研究意识,是科技期刊学学理上实质性的突破和理论上的重要建树。但陈浩元同时指出,科技期刊学作为编辑学的一个分支是“尚待建立并完善的新学科,其中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其理论必将随着科技期刊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编辑概念的探讨逐步深入,陈浩元提出“编辑学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的观点。1998年在《喜读我国第一部大学科技期刊史》一文中,陈浩元指出编辑学研究应“从总结古今中外编辑出版积累下来的生产实践或历史经验出发,逐渐上升为一种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对于编辑学这门生成中的学科来说,对其概念和范畴的讨论固然必要,但我认为更多地还是应该从编辑生产实践、编辑工程技术上加以总结研究,先摸清家底,做好个例解剖、人物研究、出版物研究、重大事件分析和从各个分支的研究做起,以‘不称霸’‘缓称学’为宜”。陈浩元是编辑学研究的践行者和推动者。编辑学只有在理论的指引下,才能通过编辑实践不断发展完善;只有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办刊实践”;只有将编辑理论和出版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在实践中总结编辑出版规律、形成编辑思想,以及体现现代编辑思想。时间已来到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编辑学”已列入高校自设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目录,编辑“有学无学”已然是个不用讨论的问题,“编辑要有‘学’,编辑本有‘学’”,但“在编辑实践不断发展的今天,编辑学研究任重道远”。

5 推动科技期刊编辑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陈浩元认为标准化对期刊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质量刊物的编辑出版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化的。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不仅有宏观理论还有微观实践,科技期刊标准化、编辑工作规范化都是出版规律在实践层面的反映。“标准是由对一定范围内的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的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组成”,规范化即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微观的科学性。

编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可以使期刊编辑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提升编辑出版效率,提高期刊质量。陈浩元在期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陈浩元组织修订了《GB/T 7144-2015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修订以后的标准比以前更完善。为了让编辑同仁准确理解、正确执行国家新标准,结合科技期刊实际,陈浩元先后对一系列国家标准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对新标准实施中的要点和可能出现的疑点进行提示,解释一些条款规定的理由,因为学习与执行标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探寻其所以然。

为推广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陈浩元撰写了很多论著,如《科技期刊编辑作者手册》《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指南》《琐谈执行国家标准的几个问题》《执行标准规范 提高编校质量》等,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学术思想,成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的宝贵财富。他主编的《科技期刊标准化18讲》是我国科技期刊标准化的奠基之作,科技编辑的良师益友与案头常用工具书,亦是期刊人、出版人岗位培训的参考教材和科技书刊作者的写作指南。他还针对期刊编辑规范发表了一系列短文,如《简式直角坐标图的规范表达》《科技书刊应按新标准使用数学符号》《连接号的形式与规范使用》《期刊都要正确印有条码》《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文章内容都紧密联系编辑工作实际,涉及论文写作、语言文字、参考文献、计量单位、图表、编排规范、标点符号、数学公式、数值修约等,这些都是他对编辑实践的思考、提炼、分析和总结,凝聚了他的编辑实践的经验和智慧。

陈浩元不仅参与期刊标准的制定,更在编辑出版实践中身体力行,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原则。陈浩元呼吁科技期刊办刊人应自觉执行标准,并积极向“论著的作者宣传,请他们跟编辑一起来执行标准,不断提高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量而全面的编辑实践活动是他的期刊学、编辑学思想研究的丰富土壤,而他对于编辑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又作用于编辑出版实践。这些既是编辑工作方法,也是编辑思想。

6 丰富的学术成果是编辑思想最好的注释

对于编辑工作的态度,陈浩元认为编辑应该是“志愿兵”,而不是“壮丁”。结合几十年的编辑生涯,陈浩元认为编辑要握有两支笔:一支红笔,一支蓝笔。红笔“为他人作嫁衣裳”,帮助作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学术舞台;蓝笔为自己作新衣,从事科研相关工作或科技期刊学的研究,发表论文或论著。他不仅用这句话来告诫、鼓励年轻编辑,希望编辑队伍在壮大的同时水平越来越高,也是给自己提出的要求。陈浩元编辑论著等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四十多年,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实践经验,他的成果不仅涉及期刊标准化,还有很多编辑学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或长或短,都紧密联系编辑工作实际,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他对科技论文摘要的组成及基本要素的论述堪称经典:“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他关于《编辑学报》来稿的要求无论对编辑还是作者都具有启发价值,如“文章论题要集中,文字须精练。一篇论文通常应围绕1个中心(主题)展开,切忌面面俱到又蜻蜓点水式的论说,更应忌讳‘从猿到人’般的长篇叙述”。

陈浩元的另一个身份是科普作家,且成果丰硕,出版了《八大科技领域巡礼》(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闲话经典物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物理在你家中》(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科学家轶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数学在你家中》(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化学在你家中》(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科学家的甜酸苦辣》(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中国科普名家》一共收录了20世纪我国352名科普名家的事迹和作品,陈浩元和钱学森、谈家祯等61位院士一起被选录其中。陈浩元曾说,自己如果继续从事科普事业,应该又是另一番天地。

7 结 语

陈浩元是有家国情怀的科技期刊办刊人,他真正热爱编辑出版行业,将编辑工作视为自己一生的文化理想与人生追求。从中学时编黑板报、大学时主编《见习小报》的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到期刊界有影响力的编辑学家,他把编辑“看作党和人民的事业的一部分,越干越有兴趣,越干越觉得大有干头”,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将“编辑工作是艰苦的细致的创造性劳动”做到了极致。

陈浩元的编辑思想既包括中国科技期刊的战略发展思路,具有理论的宏观视野,又有鲜明的实践指导意义。陈浩元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活动是他编辑思想的来源,以实践为导向的编辑思想渗透在编辑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他的编辑学思想以出版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丰硕的学术成果是对其编辑实践的思考、提炼、分析和总结,也是对他编辑思想最好的诠释。他将自身价值同期刊的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在一起,期盼科技期刊人勠力同心,早日实现我国的科技期刊强国梦。

“大凡精神境界高尚、心胸宽广而且成为别人良师益友的专家学者,并不求‘一枝独放’,而希望‘万马奔腾’。陈浩元正是这样”。

注 释

[1]陈浩元 [EB/OL].[2022-06-08].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8%E6%B5%A9%E5%85%8 3/5222781?fr=aladdin#3

[2][5][6][8][9]陈浩元.执著出精品 努力创名牌[J].中国出版,1997(8):31

[3]梁永霞,田宏.的成功之道[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58-162

[4]于海琴.问渠哪得清如许:记国际著名期刊主编严晋跃教授的办刊理念与智慧[J].编辑学报,2017,29(4):405-408

[7][51]陈浩元.呕心沥血 办一流学报[J].科技与出版,1997(2):29-30

[10]《编辑学报》编辑部.《编辑学报》30年变迁简要实录[J].编辑学报,2019,31(6):706-708

[11][12][13][39][40][50]陈浩元.你我勠力同心 办好《编辑学报》[J].编辑学报,2014,26(1):99-101

[14]吴林娟,尹桂茹.2003—2011年我国编辑出版学相关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82-86

[15]大多数中国大学学报是学术垃圾生产地[EB/OL].[2017-10-22].http://www.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7/10-22/1055849.shtml

[16]宋应离.中国大学学报创刊百年的历史回顾[J].出版史料,2006(1):9-16

[17]刘杨.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编辑思想探析[J].编辑之友,2011(10):107-109

[18]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编辑学报,2006(5):323-327

[19]黄颖.地方高校学报大有可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杨新民教授访谈录[J].编辑学报,2021,33(5):497-501

[20]陈浩元,杜文涛,颜帅,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与改革[R/OL].[2003-08-20].http://www.moe.gov.cn/s78/A16/s3719/s3808/201007/t20100701_91075.html

[21][33]游苏宁,陈浩元.立足本土力挺主业 面向世界勇立潮头[J].编辑学报,2015,27(1):1-5

[22][25][26][31][34][35]陈浩元.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学术期刊办刊路: 一位老编辑的“中国科技期刊强国梦”[C]//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17年科技期刊创新与区域发展研讨会,西安,2017:1-6

[23][30][32]陈浩元.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21,33(02):229-230+236

[24]陈浩元.在转发《34家中企被列入“黑名单”,中国院士:该丢掉幻想了》时的导语[Z].微信朋友圈,2021-12-19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EB/OL].[2020-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2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 (试行)[EB/OL].[2020-04-20].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

[29]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EB/OL].[2020-08-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48/202007/t20200727_475213.html

[36]朱本华,温优华.运用“期刊塔论”探析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建设相关问题[J].编辑学报,2021,33(4):365-371

[37]姚远,陈浩元.泛期刊学的概念与定义[J].编辑学报,2005(1):1-3

[38]姚远,陈浩元.科技期刊建学的社会基础及学科框架构想[J].编辑学报,2005(5):317-320

[41]陈浩元.喜读我国第一部大学科技期刊史[J].编辑学报,1998(2):114-115

[42]方卿.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J].出版科学,2021,29(2):1+13

[43]李频.林穗芳编辑学研究的理论品格[J].出版科学,2022,30(3):5-12

[44]吴平.编辑学研究小叙[J].出版科学,2022,30(2):1

[45][47]陈浩元.科技期刊必须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EB/OL].[2021-01-28].https://wenku.baidu.com/view/0340cbe86294dd88d0d26b93.html

[46]张其友.科技编辑的良师益友:《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评介[J].科技与出版,1998(5):44+45

[48]殷建芳.访陈浩元老师:他的编龄比你我的年龄都长,但心态一样年轻[EB/OL].科学文字社公众号,2017-06-01

[49]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2]李兴昌.新时期需要这样的“排头兵”:记首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陈浩元[J].编辑学报,1998(4):229-231

猜你喜欢
办刊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