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慧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漳州,363000)
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大学出版社隶属于大学,也承担着共同的责任。无论中外,一流的出版社虽未必依托于高校,但是一流的高校却多半有自己的出版社,全国39所“985”高校全部都有自己的出版社,可以说重点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国内不少学者也都曾为文论述高校与大学出版社的关系及大学出版社的功能,提出人才培育、建设师资队伍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的目标。再者,从英文出版社Press这个词的词源来看,可知西方大学出版社的前身多为满足大学教学科研需要而成立的印刷所,这样的印刷所只负责印刷大学教师的著作或者讲义。此后,才逐渐过渡到出版学术作品。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阿玛托(Douglas Armato)、苏珊 ·肖特(Susan Schott)和斯蒂夫 ·科恩(Steven Cohn)曾针对大学出版社与社会、学术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论述美国大学出版社的价值所在,认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其开展的科学研究应与培养人才这一使命相结合。即便是研究型大学,其核心任务仍然是“人才培养”。高校科研所承载的使命与任务,必然要求高校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科研工作融入教书育人之中,这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特点和优势。
毫无疑问,大学出版社发挥对教师或学生人才培育功能的方式,体现在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上。目前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类型大致分专著、教科书、大众出版物等。不同类型出版物各有其不同的存在必要性,其中对教师和学生最有影响的是专著和教科书,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深深影响着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培养工作。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收集资料,论证大学出版物与高校教师与学生培养存在的密切关系,并基于传播理论分析现阶段高校出版物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问题及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从教材、教学与教师 “整合统一”的视角来看,教学是个体经验通达种族经验的历程;教师则是个体经验通达种族经验的向导,起着引发兴趣、沟通经验的中介作用; 教材可说是个体经验通达种族经验的地图,教材是三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教材从根本上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对教材有怎样的理解就会产生出与之相对应的教授行为和学习行为。学者焦雨梅指出,从理论上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材建设要优先于课程开设,这样教师才可以提前备课、写教案;学生也才能提前预习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教材好比学习过程中的地图,教学其实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教材的指引下,从个体经验走向集体经验的历程,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工具。
我国政府向来重视高等教育教材的建设工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多个国家级教材规划,对高校教材进行统一指导。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文指出“以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为引领,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充分说明了教材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进入当当在线书店搜索“十三五”规划教材,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还是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都能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知名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诸多“规划教材”,显示出大学出版社对优质教材出版的重视。
我国台湾地区的空中大学(以下简称空大)更因其特殊的远程教学方式,使该校的出版中心一开始就是为出版教材而设置。该出版中心的出版程序是,当校方确认新课程的开设计划后,出版中心就会立即开始邀请专家和学者为该课程专门制作编撰教材,供学生学习和老师授课使用,如果该课程教材的出版作业没有在开课前完成,该课程就不能开立,可以说该校出版中心出版的教材与该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完全契合的整体计划。
在美国,大学出版社通常是隶属于图书馆下的正式部门,主要依靠学校的补贴经营,故没有直接的市场压力,能坚持走专业学术出版的道路,其办社重要理念之一是为高校培养学术新秀,与青年学者一起成长。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教师职称评聘时几乎都要求有著作出版,但对于一些缺乏市场需求的学术书,除非教师自己负担出版成本,否则,很多出版社出于商业考虑,往往对此缺乏兴趣。曾任我国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以下简称台大)出版中心主任项洁于访谈中表示,我国台湾地区的民间出版社,因为营利的需要,多半不能支持没有市场的学术著作出版。台湾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台师大)副校长吴正己也曾于访谈中表示,对于缺乏市场需求的学术书,自己学校的大学出版社就必须承担起出版的责任。曾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陆银道表示,其在任期间就特别留意在青年教师、研究人员、医生中间挑选有学术潜力的学术翘楚,鼓励他们的研究成果出版成书,多年之后这些学术精英都成了研究员、教授、院士等,反过来壮大了出版社的品牌,愿意将自己优质的研究成果交由出版社出版。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阿玛托(Douglas Armato)、苏珊·肖特(Susan Schott)和斯蒂夫·科恩(Steven Cohn)论述美国大学出版社的价值所在,也曾提到通过出版年轻学者的处女作鼓励和锻炼他们积累写作经验,帮助年轻学者建立权威,是大学出版社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因此,只要在某个领域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大学出版社就应该出版。大学出版社的目标并不是追逐市场利益,更多的是实现大学的使命,在保留多元文化和支持教师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回避的责任。这是大学出版社能为高校的学术影响力提高及青年教师的学术生涯发展做出的最好支持,而他日学者的成就也将是对大学出版社最佳的赞誉。
近年来,学界都不断发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第三任哈佛出版社社长的杜马斯·马龙(Dumas Malone)于19世纪30年代提出的大学出版社具有学术增益 (scholarship plus)功效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大学出版社承担着打造高校品牌的使命,被认为是教师、实验室与图书馆之外的第三大教学资源,发挥着“校、社品牌一体”的独特优势,教师若能在学术界认可的品牌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势必能提升教师的学术地位。吴正己于访谈中提到,大学出版社一定要做出品牌,虽然一般学术出版的出版单位通常也会有同行评审,但大学出版社对学术的审查标准更严格,因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会更受学术界的重视。笔者曾针对我国台湾地区出版社大学联盟的7家核心出版社主要负责人进行封闭型问卷调查。问卷中问到“作为大学出版社(中心)的负责人,您认为大学出版社(中心)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些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一致认为“以学术推广为目的”“扩展学校学术知名度”是大学出版社存在的最大价值。1999—2005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和经济学奖共10位得主的作品都曾在美国的大学出版社出版,这说明学者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某种程度上为学者们获得诺贝尔奖,提供了树立学术声誉的准备。
理论上,大学出版社应如它的母体大学一样具有培养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责任,但在现实层面,却不是每个大学出版社都能实现这样的使命,目前国内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中就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目前大陆地区的大学出版社转企后承担着自负盈亏的压力,这时大量翻译国外的知名学术译作或教科书就成为一个快速赚钱的法门。但这些对内容原封不动的译著却未必都适合国内的教学系统与环境,也并不是所有外国译著都适合在我们的语境下学习,如果读者在解码时不能和编码者产生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正如约翰·贝利(John Bailey)文化适应理论(acculturation)提到的,一种文化只有适应另一种文化的需要,才能在另一种文化圈中发生传播。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时,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特殊情形。一本译著的引进,需要深刻考虑其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适应性,快速照搬国外的知识理论未必就能适应我们的文化圈。国内诸多大学出版社为追求短期快速增长的经济利益,盲目引进国外知名译著,却没深入思考国内的教学体系环境及师生适用性,将导致一些译著无法最大程度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应用与学习。
传统的大学出版社多是以纸本出版为主要图书媒介,这与书籍承载的内容深度、功能实现或许有极大的关系,但在数字化时代,印刷品已经不再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新的传播工具不断迭代,以印刷品为主的出版形式已经很难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的“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论指出,“广播是对报纸的补救,电视是对广播的补救,互联网综合了对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改进,是对“所有补偿性媒介的补偿媒介”。在传播媒介多元化的今天,互联网正可以成为印刷品的补充。如今的大学出版社如仍局限在出版纸质书,却忽略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网课、有声书等出版物形式的立体化开发,教学效果、图书销量、出版社收益等各方面的效益都将会大大减弱,且无法满足读者的多元使用需求。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947年在论文《群体生活管道》(:)中提出“把关”(gatekeeping)的概念,之后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中的研究之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大学出版社对其出版物质量的把关有着不可回避的责任,担任着学术出版把关人的角色。对于学术出版品质的把关,应该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一般是先经过社内编辑做形式上的初审,之后经过同行学术匿名审查程序,最终由学术指导委员会这类性质的单位决定是否出版,之后方能进入出版社的“三审三校一通读”环节。但问题出在这样的流程是否被切实执行。公众号“必记本”发布的文章《2020年的第一篇神论文:论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统一》引发一系列讨论,暴露出了学术出版质量把关不严的重大问题。高校多对教师的出版物做出补贴,因此只要学者愿意自费出版,出版社不是悉数接受,就是审查不严,对书稿的质量要求不高,长此以往,大学出版的品牌势必难以建立。近年大陆地区的大学出版社在全面转企后需要自负盈亏,台湾地区的大学各单位也被要求每年度要进行KPI考核,在市场的压力下,各大学出版社皆竞相追逐畅销书,基本上已经到了能赚钱的书均可出版的地步。
好的教科书是适合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教科书。近年不少大学出版社竞相追逐名师撰写教科书,追求的其实是销售利益,而非教材的适当性。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gications)理论把受众成员视为有特定“需求”的个体,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给予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受众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师生的需求并不相同,多数应用型高校更需要大量的实践型知识,这需要努力将实务经验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因此,比起名师之作,更该关注学校发展特色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所需。另一方面,如果大学出版社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且一味追捧明星教师的著作出版,许多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教师著作的出版机会无形中就会被大大地压缩,但这些人可能才正是需要大学出版社扶持培养的人才。
大学出版社承担着高校教材出版的重要使命,面对上述目前大学出版存在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规划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内容与方向?本文建议如下。
外国文化的引入也需要我们对外国文化做出在地化的加工改造,建立紧贴中国教育情境的话语体系。全球化的结果使社会分工具有全球分工的特点,这种分工也必然会对处于全球化环境中的国内高等教育和教材提出新的要求。但适应全球化要求的教材并不是直接取原文书来直接使用,也不只是将原文书直接翻译成中文译本。全球化环境下国内大学出版社对于教材的编写,应更细致地做到先对国外优秀教材进行研究,再与国内现行教材做出比较,在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与融合,从结构和内容上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之本土化,才能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和本地使用教师与学生的适应性,逐步形成教育理念先进、中国文化特色鲜明、适合国情的教材。最终才能满足全球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做出最务实的贡献。为了抢先引进译本,也应特别聘请该领域优秀学者做出在地化的深入导读,这才是对培养本地人才负责的做法。
教材的形式可以多元,但每种形式的教材都应具有其对人才培育的特色与意义,主要看读者的使用习惯最适合哪种类型的教材。不同的教材形式能提供给学生在各种学习情况下及不同性质的课程中最适合的选择:选择手机学习能充分利用移动时的零碎时间,用计算机上线学习方便且全面,纸本学习则内容完整且能强化与深化记忆,电子书与纸本内容相同却有携带方便的功能,不同形式的教材有不同的优势和功效。为发挥媒体教材多元、活泼的特性,影音、语音课程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有讲述、座谈、操作示范、戏剧、外景、动画等展现形式。
另一方面,除了多媒体的展现,教师还应善用各种数字化教学工具提供的互动学习功能,如:发起直播功能,将所见所闻立即传输给学生,且即时进行双向沟通,提升学习的效果与乐趣,进而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连接。除上课时间外,不时发起在线或线下讨论,这些都可以广泛地称为“互动教材”形式。多媒体教材的出版并不是为了展现制作技术,而是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多元化的线上教材就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各地高校纷纷开展线上课程、CNKI开放免费查询功能、不少出版社也免费开放部分电子书供民众于抗疫期间阅读。
本研究于问卷星上发放问卷“台湾学术专著出版现况调查”,问卷针对全台湾地区高校教师进行严格分层抽样,最终取得199份有效问卷。问卷中询问曾经出版过专著的教师选择某出版社出版自己专著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教师在出版专著挑选出版社时最重视“出版社的形象专业,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学术专业形象”,占比为72.4%;其次才是“编辑很专业”(44.83%);再次是“出版品的制作质量精良”(41.38%),“出版社的销售能力佳”(17.2%),“听说版税高”(3.45%)。由上可知教师对自己专著的学术价值和编辑及制作质量比实际的版税收入更加重视。大学出版社主要受众的实际需求显然与转企后的大学出版社经营方向有所背离,这正是今日大学出版社经营出现问题的源头。因此唯有通过严格执行同行评议制度和三审三校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出版社出版物的学术质量并切实满足高校教师的需求,才能建立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品牌,吸引更多学者将优秀的作品交给大学出版社出版,而出版社的品牌也会反过来增益学者的学术地位,两者起着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学出版社的建设发展与大学教学科研紧密相关。一所高等学校的定位也是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人才培养定位的依据是社会分工。目前国内的高校大致能分成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以及高职高专三大部分,各有各的培养人才目标。从属于大学的大学出版社自然要根据所依附的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特色,发挥优势,创造具本校特色,能满足本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针的大学出版社。名师出版的专著或教科书固然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针对不同高校培养人才方向所做出的特色专著或教科书也不能偏废。
厦门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徐长春表示,厦门大学出版社主要出版专著与教材。厦门大学有台湾研究中心与南洋研究院两个国家级的研究院,因此依托厦门大学的办学特色,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主要以台湾研究与东南亚华人华侨方面的主题为主。前台大出版中心主任项洁认为:“以图书馆为例,每个图书馆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能每件事都做,因此就要决定自己的定位,是要服务校内现有的师生,还是服务更多的读者。对于台大这样的一所大学,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更多,即使在还未完全满足校内现有师生的情况下,我们都要想到更远的未来,先走一步。而对师生服务的考虑,大学出版社或许没有图书馆那么迫切,但其精神是一样的,都需要权衡本身在教育、社会、文化上的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每个大学出版社应该和能够扮演的角色不太一样,是需要自己去想的。”前述空中大学出版中心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所属高校办学特色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专职机构,使开课计划与出版计划完全结合,进一步落实和巩固了空中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985、211高校的人才培养目的偏重理论,确实需要在理论研究领域有高端成就的学者著书引导,但国内更多的是应用型大学,需要的是能将理论转化为应用知识的教师和作者。
除了对知名学者著作出版的重视,对一些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教师,大学出版社若能主动努力发掘,支持他们将研究成果出版发表,和这些青年教师一起成长,为他们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等待他日这些年轻教师成长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巨擘时,他们的成就将是对大学出版社品牌最好的支持,也会促使更多优秀的学者愿意将自己优质研究成果托付给该大学出版社出版,形成良性循环。
注 释
[1]雷永利.论大学出版社对彰显大学四大基本功能的作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3(6):19-22
[2]张志强.大学出版的可能性:大学与大学出版的互动[J].出版科学,2012(2):5-7
[3][5]卢俊勇,陶青.教材、教学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J].教师教育研究,2015(3):30,36-39
[4]焦雨梅.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30-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94 号 [EB/OL].(2019-10-09)[2020-02-16].http://www.moe.gov.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910/t20191011_402650.html
[7]空中大学.空中大学教学特色与教学方式[EB/OL].[2020-02-18]https://studadm.nou.edu.tw/FileUp loads/File/304/06-%E5%9C%8B%E7%AB%8B%E7%A9%BA%E4%B8%AD%E5%A4%A7%E5%AD%B8%E6%95%99%E5%AD%B8%E7%89%B9%E8%89%B2%E8%88%87%E6%95%99%E5%AD%B8%E6%96%B9%E5%BC%8F.pdf
[8][12]张宏.美国大学出版社:无盈利下的经营管理[J].大学出版社,2005(2):32-34
[9]张宏,钱明丹.美国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定位和宗旨[J].大学出版社,2005(3):35-38
[10]冯会平,范军.哈佛大学出版社的成功之道及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4(10):87-90
[11]王险波.大学出版社对所依托高校的作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7(11):12-14
[13]Berry J.W..Acculturation: 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J].,2005,29(6):697-712
[14]Levinson Paul.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millennium [M].London:Routledge,1999
[15]王金龙.浅谈大学出版社教材选题开发策略[J].出版科学,2012(6):31-33
[16]Kurt Lewin.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IIChannels of Group Life;Social Planning and Action Research[J].,1947,11(2):143-153
[17]必记本.2020年的第一篇神论文:论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统一[EB/OL].[2020-02-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470710479171254&wfr=spider&for=pc
[18]陆亨.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J].国际新闻界,2011(2):11-18
[19][22]王晓青.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教材:从中加工程图学教材比较看应用型本科教材适应性[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26(3):51-54
[20]陈春茹.高校教材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版),2006(6):135-137
[2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5
[23]杜瑞军,李芒.我国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的基本逻辑[J].教育研究,2019,473(6):11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