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黄世涛
吴昊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在读博期间,他从事的就是医疗器械相关材料的研发,因此2018 年博士毕业选择了到医用材料相关行业的企业工作。进迪康不久,他被安排负责公司“高性能可吸收止血材料项目”研发工作。“公司有款主打产品是可吸收医用膜,止血粉是这个膜的配套产品,因此我们就启动了这个止血材料的研发。”吴昊告诉记者。
止血粉是近十来年才开始在医疗行业普遍使用的医用材料。过去,在外科手术中遇到某些体内组织渗血、出血,一般都采用按压或纱布等方式止血。“传统止血方式很容易引发二次损伤,副作用较大。”吴昊介绍,“来源于植物性原材料的高性能可吸收止血材料,具有止血、代谢及降解等特点,不仅能够及时止血,还能让身体将止血材料充分吸收,最大限度降低止血的副作用。”
接触项目后吴昊了解到,可吸收止血材料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类型,但是市场上的止血材料几乎都是进口产品。此前,团队也做出了一款以马铃薯为原材料的止血粉,但试验发现其吸收速度慢、成型不稳,并且细胞毒性偏高,人体使用后会产生红肿刺痛等副作用。
吴昊做配方实验
“事实上,最近一两年也有几款国产止血材料上市,但性能和进口产品不可同日而语,市场接受度很低。”吴昊说,这让医用材料研究人员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想,一定要打破进口产品垄断市场的局面。”
具有迅速凝血效果的高性能可吸收止血材料,不仅提供给医生手术中使用,也可以作为民用或军用户外急救止血用品。近几年,国防医科大学和美国陆军外科研究所均对“理想的现场急救用止血材料应具备的特点”作了若干界定:
效果上,可直接用于出血创面并能在2 分钟内控制大动脉和静脉出血,无组织伤害或感染;便捷性上,使用简单,使用前不需要混合或其他准备工作,即使非医务人员也可熟练使用,且价格经济,易于广泛装备;适用范围上,-10℃至55℃也能保持稳定性,可以长期储存等。
可吸收止血材料直接作用于人体,安全是第一位。投入项目后吴昊开始排查副作用的原因,从工艺到原材料……
“一开始我怀疑是工艺环节上出了问题,所以花了一段时间来验证工艺。排除工艺问题后,我们才把目光转向了原材料。”吴昊记得,那段时间,他和团队每天试8 种左右的配方,历经120余天、900 余次实验,最终利用两种原材料交联制成的复合材料达到了预期结果。“当时我很急切地想要找到希望的材料,每天早早就进了实验室,晚上出来已经是九十点钟了,有时干脆就是通宵。”吴昊回忆道。
吴昊团队研发的止血材料同样来源于植物性原料,却采用了完全不同于市场同类产品的原料复配方式。吴昊介绍,研发过程中通过调整反应条件,选取原料和交联剂大量实验,得到了更加均匀稳定的产品形态;多原料混合反应的同时,通过对原料进行改性和复配,大幅提高了材料降解速度;通过改进处理工艺、增加清洗步骤,破解了细胞毒性偏高的问题;通过对照进口材料控制产品粒径,也解决了动物预实验中部分动物残留材料较多的问题。
最终,吴昊团队研发的这款产品多项主要指标远超过进口产品。他说,我们的止血效率已远高于进口产品;降解效率也有优势,国外的产品平均的降解时间为4—5 天,我们的产品只需要3 天就降解完;此外产品吸水率作为止血粉重要的指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行业平均水平是1 克止血粉吸收8 克水,我们的产品可以吸收12克水。可以说该止血材料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吴昊表示:“过去这类产品一直是国外产品垄断,今后这一局面或许会彻底扭转。”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款高性能可吸收止血粉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明年投入临床使用。
高性能的止血材料,不仅是民用医疗产品,也可以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吴昊说:“截至2020 年,作为单款医用材料的高性能止血材料,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0 亿元,市场需求还在持续扩大,市场效益十分可观。”
记者了解到,作为医用材料研究者,吴昊几年来也负责了公司“整形美容注射填充用材料”项目,他通过大量实验,提高了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形态的稳定性,优化后处理工艺降低了交联剂残留量,通过改进生产设备消除了填充材料的气泡,显著提高了整形美容注射填充用材料的性能。
吴昊的“基于多糖的高吸水率可吸收止血材料的研究”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上;科研成果“一种淀粉基止血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创面修复透明质酸面膜液及其制备方法”也已获得发明专利。
工作中的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