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戏剧与影视学类。该专业既要求学生有文学专业功底,又必须具有影视艺术专业功底,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这就要求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注重文化素质及艺术修养等多方位培养与教育。
《爆裂鼓手》是2014年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的电影,导演所要传达的观点是“魔鬼训练锻造钢铁战士,身沐烈火方可涅槃重生”。少年安德鲁热爱打鼓,但过度的投入让他失去对音乐的初衷,在严师弗莱彻督教下,以非常规手段挑战自己极限追逐爵士乐鼓手的梦想。电影不只有音乐人的苦痛,更让人看到传统励志背后的残酷真相。最终,安德鲁在严师弗莱彻巨大的压力与威慑下突破极限,接近梦想。
兴趣与热爱是驱使人们去做一件事的原动力。如果人们对某样东西感兴趣,人们就会因此对某项具体的工作产生兴致,还会投入整个身心,而这个过程是愉悦的。当人们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融合到一起,人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机勃勃、活力充沛,人们也能够强烈感受到自我、现实存在,进而敢于尝试我们所坚信的与自我有关的东西,最终为之全身心的投入。
NBA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他对篮球极致与偏执的追求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笔者相信更胜于弗莱彻对音乐的热爱,他所受到的折磨与试炼,相信也更胜于安德鲁,可他没有丧失对篮球的热爱和初衷。这部电影不仅描述了安德鲁和弗莱彻的爱恨情仇,也是人们必然面临的大同小异的故事,只是不会如此极端和夸张。就像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佛”的信念,在影片最后一对疯子师徒成为了知己,他们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身后的乐队和观众,整个世界似乎仅为两人奏响。他们目光如炬,紧紧注视着对方,师徒二人的眼神何其相似。笔者认为这眼神是对成功的偏执与极端,但更愿意相信这眼神是痴狂与热爱。
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笔者认为弗莱彻也是认同这句话的,他并不是传统认知里的“良师”,过于偏激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无法招架,甚至有学生因此自杀。他在说起此事时也会留下眼泪,笔者猜测他是在惋惜音乐世界少了一位优秀演奏者更甚于其他。与其说弗莱彻是老师,倒不如说他是一名对音乐过于偏执和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因为热爱他无法接受他的音乐世界里有一点点的瑕疵,所以他要求极高,用虐人、虐心的方式施教于人。电影前半段引人讨论的或许更多的是他教育方式是否妥当的问题,然而电影后半段弗莱彻离开学校以后与安德鲁的长谈让人放下戒备,准备迎接一个主流认可的励志良师的时候,弗莱彻反戈一击选择了复仇。他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严师,他还是一个偏执的天才艺术家,无关善恶,只和他热爱的艺术有关。
广播电视编导教育也属于艺术教育范畴,是一门集艺术与教育于一体,将多种艺术学科与先进教学理念融合的交叉性新兴学科。区别于单科艺术教师重技法的传统教学模式,人们更加侧重创意思维拓展和艺术修养的锤炼,探讨如何运用艺术这一工具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表达的方式,
爱因斯坦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It is the supreme art of the teacher to awaken joy in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knowl-edge.”这句话的直译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在于唤醒(学生)对于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热爱。”笔者对此十分认同。在日常教学当中,人们不能一味进行知识与理论的输出,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不同的学习形式,例如观摩学习、鉴赏影视作品、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其境的实操以及实践体验等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体内的热情及积极性。兴趣与热爱是艺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有无限的创造力与动力去学习,去创造,去超越。对技法和成功的追求,不应该凌驾于意义和热爱之上,唯有意义与热爱才是偏执的解药。
天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才能,正是这天赋使得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也使得具有天赋的人在某一领域赢在起跑线上,也相较其他人在这块领域上更容易取得成就。当然,针对天赋人们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像安德鲁,他能考上全国最好的音乐学院,一部分也源自于他的天赋。再像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四年级时智力已经达到了初二的水平,这也是由其天赋决定的。
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优势,再加上旁人对他们“天才”的反应,如赞赏、鼓励等,他们很自然地会认为自己高于平常人。当然,即使天赋异禀也需要加以引导,“伤仲永”的故事就是典型例子,这告诫世人绝对不可以仅仅“靠天吃饭”“吃老本”,而不去吸收更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方仲永的结局也警醒世人,天赋虽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与成长更为重要,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由1%的天赋加99%的汗水。”可见如果仅是依靠天赋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就会跟一样“泯然众人矣”,甚至更糟糕。
除了天生的天赋,环境对于普通人显然更为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思维与行事方式等。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例如为什么人们在图书馆或办公室里的效率更高?为什么在夜市宵夜档口人们的食欲更盛?为什么在健身房人们更有动力去运动?这都是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在安德鲁与家人吃晚饭时,可以看出安德鲁的家人们个个都“闪闪发光”,有的获得了“最佳教师”的称号,有的拿了奖学金,有的出席模拟联合国等。在充满积极向上动力的环境里,很难让人不想成为优秀的人,何况在这么优秀的家庭里,自己不发光就只能“反光”和被“阴影”笼罩。这对常人都是难以接受的,何况是自尊心极强的安德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有着极强的自律性,逼着自己拼命练鼓,极力想要证明自己,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比他们更加优秀、更加闪闪发光的人。
从影片的结局来看,弗莱彻的试炼的确激发了安德鲁的潜能,但从过程来看,安德鲁也难忍刑罚般的摧残。这是让观众十分矛盾的情节——弗莱彻的教育与他的性格一样不妥,喜怒无常,粗暴蛮横,但不得不承认安德鲁能够突破自身极限也正得益于此。
安德鲁虽生于精英门第,性格却腼腆而内向,酷爱爵士乐和打鼓,受家庭影响梦想成为一名顶尖的爵士鼓手。安德鲁父亲年轻时梦想做一名作家,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中学老师,安德鲁同情但又有些看不起一生碌碌无为的父亲。尽管旁人难以接受弗莱彻的教授方法,但弗莱彻对安德鲁确实是有效的激发。这里的激发,指的是短期内弗莱彻激发了安德鲁的潜能。安德鲁是个19岁的少年,他刚进入纽约顶尖音乐学院,正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时候,拥有自制力和目标感强的人永远是少数,而安德鲁正是其中之一。
安德鲁心目中的英雄是只活到35岁但青史留名的爵士传奇——“大鸟”查理·帕克。不知多少个无人的深夜,安德鲁在鼓室里忘我地练习,这为他奠定了日后的基础,却也使他走向无意义的内耗——安德鲁虽有天赋但不是天才,又无艺术领域的高手指导,不论如何耗费时间,终究难以突破自我。这时,弗莱彻出现了,他正弥补了安德鲁在这方面的空缺。通过对爵士乐的理解和教学的经验,弗莱彻将安德鲁带到了另一个境界和高度,一个通过自我努力也无法企及的地方,亦可称之为“潜能”。尽管弗莱彻的手段太过偏执与极端,但也正因如此,安德鲁的成长才会陡峭,陡峭意味着高强度高频次地解决问题,只有陡峭才有上升的高度。毕竟,安德鲁选择的道路本就属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本就需要成功的极端主义,而弗莱彻激发了安德鲁体内巨大的潜能。
艺术能培养人的创造力是有科学依据的,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提出的理论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他基于裂脑人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脑的“双势理论”,研究表明:左脑主要进行逻辑思维,而右脑主要进行形象思维,是人想象力的源头,人的创新灵感也产生于右脑。在人创造的过程中,占重要作用的想象力、形象思维、灵感都是右脑的功能表现。形象思维是右脑的重要功能,是指运用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艺术教育正是主要锻炼人的右脑的。
艺术教育始终需要时刻激发潜能,从断臂女神维纳斯残缺绝美的背影,到肖邦夜曲里那撒满星空的浪漫音符,再到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凄美的爱情。艺术就是这样以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伴随人类的发展,直到今天依然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艺术美感能够提高人们的修养与审美,影响生活质量与社会文化的形成。人们已经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艺术,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这些艺术,也正是激发了创造者的无限潜能创作出来的。
不可否认,弗莱彻的手段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不是绝对且唯一的方式。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过程。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潜能有多种方法,老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应注重艺术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大胆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老师可以多用赏识教育和鼓励教育。
《论语》中提出了一个受用至今的概念:因材施教。很多老师的宗旨都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水平、认知范围、学习能力,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进行启发教育,扬长补短,这很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陶行知对此也深以为然,他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不同的天赋,也就是他们身上不同的特点和发光点,从而加以鼓励与激发。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隐藏区和潜能区,老师需要通过不断地沟通、指导和发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盲区,提升自身;拓宽自己的隐藏区,从而去除内在障碍;发现自己的潜能区,从而发挥潜能活出更好的自己。在一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当中,有编剧、导演、策划、灯光、摄像、剪辑、出镜等多个不同的工种及岗位,在布置课程实践作业时学生多数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实践初期会由老师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进行人员分配,学生在小组实践中可以充分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到了实践后期,学生逐渐了解了自己的喜好及特长之后,应由他们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岗位,老师在旁加以引导与激发,使学生自身才能发挥到最大。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这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盘”是一个围棋话语,现在被引用到多个领域,多指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进行复盘,同时进行反思与总结。来自天赋和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会左右学生的人生决定,而复盘与反思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订正完善,在工作完成后领导小组进行复盘总结,都是在引导学生去反思、去总结,对做得好的部分继续发扬,而不好的部分加以纠正,避免下次重复错误。随着反思不断的深入,与现实中对各种东西的不断接触,学生慎重考虑过外在和内在的影响后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决定。
就像电影《指环王》中的阿拉贡,虽然身为王位继承人,却只愿当游侠不愿继承王位。后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保护人民,这时的阿拉贡与以前不同,他接受了王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外在与内心合为一体,找到了他在中土世界的位置。而安德鲁只是被潜意识推着走,可能他在进入林肯中心后才知道自己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最终突破自己,赢得认可。
通过复盘人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确定下一次行动的正确方向,能够更好地避免“吊死在同一棵树上”,反思也同样重要。在生活中,最可怕的不是出错而是出错之后不去反思、总结,这样人们很难实现真正的成长。安德鲁也是在弗莱彻不停的引导中进行反思,最后才能得以突破。学会反思,这样既能活跃大脑,又能使人们更加从容地处理所面临的事情。因此,在做一件事时要试着多总结多反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经过复盘与反思,人生才能更有方向。“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人们不能随波逐流,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在芸芸众生中的位置,将自己放到能真正安妥灵魂的地方,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