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在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价值分析

2022-10-07 00:35:30邓莹陈希李宇平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15期
关键词:视网膜造影荧光

邓莹,陈希,李宇平

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眼科,江西抚州 331800

糖尿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生活饮食结构改变、患者的经济生活压力及生活习惯等,在临床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该种并发症的主要表现为视觉功能受损,出现视力模糊及颜色分辨能力下降的情况,以及视网膜存在明显的浮动斑点的情况[2]。这是一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早对病情进行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情况严重的会影响患者的视力水平,甚至会导致失明[3]。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诊断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影响,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诊断效果与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4例,女26例;年龄35~75岁,平均(56.13±3.12)岁;病程1~12年,平均(4.22±2.54)年。本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并批准本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光学相干层析(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血管成像术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②患者无药物过敏史;③患者无心脏病、高血压等合并性疾病;④患者精神意识正常,思维逻辑正常,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⑤患者均同意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不配合检查;②患者有青光眼病史;③合并其他病因导致眼部疾病者。

1.3 诊断标准

以OCT血管成像术检查的临床确诊结果为金标准。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分为6期,一期是患者出现了微血管瘤和少量的出血点;二期是在一期的基础之上,患者出现黄色的硬性渗出并且有血斑现象;三期是在二期的基础之上,又出现白色的软性渗出;四期是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玻璃体积血;五期是视网膜上出现明显的纤维增殖的病变;六期是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症状。目前又把六期病变,简化成分为两期,一期、二期、三期合并为非增殖期,这一期没有出现新生血管,对患者视力的威胁相对较小;四期、五期、六期合并为增殖期,视网膜出现了新生血管,从而出现严重的、导致患者失明的各种并发症。

1.4 方法

对6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眼底放大摄影。首先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前房深度、眼压等。扩张瞳孔后,行眼底摄影检查眼底,并打印照片。随后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肘部前静脉注射1%荧光素钠稀释液5 mL做过敏试验,观察患者反应。10 min后如无异常,快速注射20%荧光素钠3 mL,连续行眼底荧光素造影,静脉期后改为间歇造影。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对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分级。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的准确率和误诊率;比较两种检查的分期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时间;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情况比较

眼底荧光造影的确诊率明显高于散瞳眼底照相;同时,眼底荧光造影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散瞳眼底照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情况比较[n(%)]

2.2 两种诊断方式的分期结果比较

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检查病变患者,一期患者4例,二期患者12例,三期患者14例,四期患者5例,五期患者5例,六期患者6例;散瞳眼底照相检查,检查病变患者,一期患者2例,二期患者8例,三期患者9例,四期患者6例,五期患者3例,六期患者4例。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分期诊断结果与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方式的分期结果比较[n(%)]

2.3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时间比较

眼底荧光造影的诊断时间明显短于散瞳眼底照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时间比较[(±s),min]

表3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时间比较[(±s),min]

诊断方式散瞳眼底照相(n=60)眼底荧光造影(n=60)t值P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时间13.42±4.41 6.12±3.41 10.143 0.001

2.4 眼底荧光造影和散瞳眼底照相诊断结果比较

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中,有60例患者,其中46例患者被检测出病变,14例患者检测显示无病变,修正诊断13例,其中一期患者2例,二期患者3例,三期患者2例,四期患者3例,五期患者1例,六期患者2例,修正率达到92.86%。

散瞳眼底照相检查中,有60例患者,其中32例患者被检测出病变,28例患者检测显示无病变,修正诊断24例,其中一期患者2例,二期患者4例,三期患者5例,四期患者9例,五期患者2例,六期患者2例,修正率达到85.71%。散瞳眼底照相检查修正率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3,P=0.010)。

3 讨论

糖尿病是当前临床上较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临床研究数据发现,糖尿病的疾病进展与患者自身的代谢情况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神经功能出现逐渐下降的情况,导致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4-7]。它是由代谢或胰岛素吸收紊乱引起的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在<150µm的光照下导致微血管功能。血管网络形式影响了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阻碍眼部组织中的神经和血管,阻碍养分供应,防止眼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导致细胞血管渗漏。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功能,甚至可能会出现失明的情况。因此,对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对于延缓甚至逆转视力丧失至关重要[8-11]。

临床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测方法主要采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或散瞳眼底照相检查[12-13]。散瞳眼底照相检可以检查到患者眼底的病变情况,但是无法检测到眼底血管细微结构及视网膜的动态变化,因此临床应用效果不佳,但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病变程度,临床中通过静脉注射黄色荧光素,荧光素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并通过过滤器有效收集荧光素,评估循环中荧光素眼底的荧光信号,分析条件,并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及血管结构的动态变化,通过荧光素的信号进行科学评估患者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变分期的情况[14-1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效果更好,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准确率高于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眼底荧光造影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散瞳眼底照相,眼底荧光造影的诊断时间明显短于散瞳眼底照相,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修正率达到92.86%,优于散瞳眼底照相(P<0.05)。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可以更加明确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降低疾病的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方式,可以提升检查的准确性,对于临床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有积极的影响,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视网膜造影荧光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干式荧光发光法在HBV感染诊疗中应用价值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高荧光量子产率BODIPY衍生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