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彬,马俊杰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91)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城市绿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市绿地面积从1990年的47.5×104hm2大幅增加到2020年的331.2×104h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同期内公园面积从3.9×104hm2增加到53.8×104hm2,公园个数从1 970个增加到19 823个[1]。在此背景下,公园命名引起了管理者与学术界的关注与兴趣。就当前公园名称的结构特点来看,公园名称一般由专名与通名构成,前者多指公园的特有属性,后者则体现地名景观的丰富类型。相较其它自然与人文地物的地名,公园地名不仅是乡土景观的重要要素,具有显著地域特色、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的公园名称自身也构成独特的地名景观,对于弘扬历史文化,丰富公园景观内涵与品味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部分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公园命名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语言学、历史文化、命名规范、景点命名等方面。在语言学方面,蒋华从语言文化角度解读了公园名称形式,剖析其中语言文化的智慧内涵[2];类似地,孙佳宁从地名结构上分析主题公园通名的语言学特点,并指出主题公园经常替代地名指称地理位置且具有求新立异趋势[3]。在历史文化方面,郭天希通过溯源宝安灵芝公园命名来揭示孝德与灵芝的文化传承关系[4];衣学慧等则以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例,探讨其取材于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文坛佳话、唐诗典故、民俗传说等园景命名艺术手法[5];许宗元以上海虹口公园为例,分别从地名学、都市文化学、旅游文化学3个方面探讨都市公园命名的个性与共性问题[6];张裕祎以舒城县城东入口公园景点命名为例,提出通过提炼景点特征、发掘文学典故、历史传说、概括景点功能、升华意境情感等途径提取素材要素,以更好地确定景点名称并提升其文学意境[7]。在命名规范方面,范晓在分析中国地质公园命名的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公园命名的原则与规则[8];孟昭伟等强调应当根据城市公园的区位、地貌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定其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定位,进而进行城市公园绿地命名[9];方敬雯等阐释与国家湿地公园命名相关的关键性指标,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命名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分级标准[10]。在景点命名方面,陆东芳以闽都植物景观为例,分析园林景点的命名分类、命名方式、用词规律、用词频次,并分别从物境和意境层面上比较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景点命名的差异[11];王美仙等以北京市公园为例,系统分析基于植物或植物景观的园林景点命名,并总结归纳其命名分类、命名方式、用词规律与用词频次[12]。而传统的地名景观研究方法多聚焦于ArcGIS分析,张文娟等依照广州增城区地名普查成果,借助GIS技术输出专题图纸,总结不同类别地名空间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13]。吴静等运用核密度分析探索长白山地区聚落地名分布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朝两国地名景观文化研究[14]。
综上,迄今关于公园命名或地名景观的研究成果多是基于单个公园、单类公园或是单一区域的研究,鲜有系统性探讨中国大陆公园命名逻辑的研究成果,更缺乏探讨对不同区域之间的分析,显然不足于理解中国不同区域公园地名景观多样特点以及为当下如火如荼的公园建设与命名提供参考。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天地图收集的中国大陆公园数据,运用八爪鱼采集器与Origin软件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大陆公园地名景观的命名结构特征,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希望能够在梳理中国大陆公园地名命名逻辑的基础上,揭示其区域差异,为相关部门丰富公园地名景观研究提供有效借鉴。
本文通过八爪鱼采集器采集中国大陆公园名称数据,采集平台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网站——天地图,搜索的关键词为“**(地名)+公园”,涵盖362个行政单元(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和省直辖县、州、旗等)。初期共采集有关公园名称数据共计150 524条,剔除以下两类无效数据:(1)非公园类,共有77 328条。这类名称中不包括公园,但是其地址中包含“公园”二字,如安徽省合肥市的“肥东县百帮创业园”因为其地址为“公园路11号”而被采集;(2)公园内部地点或有关地点导致名称重复出现,共49 221条,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停车场”“西宁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北门” “西宁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南门” “西宁南凉虎台遗址公园西门”等。删除2类无效数据后保留23 975条数据,再剔除其中3 704条重复值和无效数据(仅有两个字符“公园”)18条,余下20 253条。进一步进行人工核对,主要筛选名称中带有公园字样但并非作为公众活动场所的公共绿地,包括:(1)同一公园名称相近,如安徽省阜阳市的“尤家花园五里湖湿地公园”和“五里湖湿地公园”;(2)名称仅有3个字符的公园;(3)地址中包含“层”等明显异样字符的。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公园名称数量为19 592条(表1)。
表1 中国大陆各区域的公园分布表Tab.1 Distribution of parks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ese mainland
通过百度地图拾取19 592条公园的百度坐标,整理中国大陆各省市公园分布情况,由此分析地名景观空间格局。通过Origin软件对公园的通名和专名进行分类,描述性统计各类别地名景观及其所在地区数量,从宏观角度揭示中国大陆公园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
在2017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将“公园绿地”划分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4个中类6个小类的基础上,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规模以及区位,从通名的角度可将中国大陆19 592个公园划分为湿地、文化、滨水、体育、综合、社区、植物、动物、历史、游乐与专类公园11类,各类公园分类及命名依据见表2。
表2 中国大陆不同类型公园的通名类别及数量分布Tab.2 General landscape types and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rks in Chinese mainland
在通名中,专类与社区公园数量最多,分别为3 728和3 167个,其中专类公园由于其类型多,涵盖了风景名胜类、山体公园与地质公园等,占公园总数的19.0%。滨水公园、综合公园数量分别为2 894与2 686,分别占公园总数的14.8%与13.7%,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公园绿地的持续投入以及“逐水而居”传统的延续;植物公园、湿地公园等具有突出生态功能的公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两者数量分别为2 083与934个,比例分别为10.6%和4.8%;文化公园、历史公园的比例分别为8.3%与4.0%,反映了各地对历史文化的关注。随着人民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康体与娱乐性的游乐公园、体育公园分别占2.6%和6.0%。值得注意动物公园仅占0.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对动物园建设关注不够的尴尬局面。
各地区的公园数量有较大的差别,华东地区最多,为6 211个,华南地区次之,为4 438个,显然与其经济相对发达且自然地理条件适宜植物生长等有关;接下来依次为华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基本上在2 100~2 400个之间,东北地区仅1 219个,西北地区仅975个,除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外,降水、温度等条件不利于动植物生长也是重要的因素(表1)。当然不同类型的公园在不同的区域分布也有显著的差异。湿地公园主要分布华东地区,占全国湿地公园的30.6%;华中地区与西南地区各占19.3%与17.7%,主要与上述地区的雨量充沛以及水系相对发达有关;滨水公园与此类似,华中地区与西南地区也各占38.0%与18.7%。文化公园主要在华东地区与华南地区,比例分别为38.6%与23.9%;其它的公园类型,如体育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历史公园、游乐公园与专类公园的区域分布大体与之类似。有些区域的公园类型的数量与当地自然环境也是密切相关,如华东地区的动物公园占33.3%;西南地区的植物公园占13.2%,显然与广西、云南的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性高密切相关(封三图版Ⅱ图1a;图1b)。
总体而言,社区、滨水、植物公园的比例较高,但不同区域的公园通名具有较大的差异,华东地区主要以文化、综合与滨水公园为主,占比分别为17.7%、16.0%与10.0%;华南地区主要以社区、滨水、文化与植物公园为主,占比分别为24.2%、12.2%、8.7%与8.7%;华中地区主要以社区、滨水、植物为主,占比分别为19.3%、13.4%与12.9%;华北地区主要以社区、综合、滨水为主,占比分别为16.5%、16.0%与12.8%;西北地区主要以植物、滨水、社区公园为主,占比分别为17.5%、14.1%与10.7%;西南地区主要以滨水、植物、综合公园为主,占比分别为16.6%、12.9%与12.4%;东北地区主要以社区、植物、滨水公园为主,占比分别为23.5%、16.8%与12.9%(封三图版Ⅱ图1c)。
中国大陆公园专名命名比较多元,归纳起来,19 592个公园专名的命名主要有以下11种方式,包括自然资源、历史事件、文学文化、人工地物、行政区划、动漫主题、美好寓意、活动类型、时代特点、社会场所、知名人士,另外也一些以品牌企业命名的归为其它类,具体分类及命名依据如表3所示。
表3 中国大陆公园专名及数量Tab.3 Proper names and number of parks in Chinese mainland
在不同的公园专名中,以自然资源为命名依据的公园数量最多,有8 159个(41.6%),体现了中国辽阔的幅员、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多样性;其次以行政区划命名依据2 440个(12.5%),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复杂的行政治理体系;在专名中寄托的美好寓意的公园数量为1 464个(7.5 %),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排名第四的是依据文学文化命名的公园,有1 334个(6.8%),同样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封三图版Ⅱ图2a;图2b)。
总体而言,华东、华南、华北地区的各类公园比较集中,西南地区紧随其后。当然不同类型的公园专名分布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以历史事件命名的公园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32.4%,因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出现如“宿迁水利遗址公园”、“颍州西湖碑林公园”、“湄洲岛天妃故里遗址公园”等与水利有密切关系的公园名称;人工地物类公园的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占比28.3%,沿海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与文化发展而产生民间信仰,宗祠、寺庙等衍生产物反映了乡土文化中民俗宗教的身影;动漫主题类专名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占比32.3%,其中广东地区因其开放的地理优势吸引多个动画主题乐园入驻,足以证明当地关爱青少年的情怀;以活动类型为专名的公园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42.5%,体育类公园居多,足见国家对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视程度;在专名中体现时代特点的公园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39.0%,“廉政”“法制”“社会主义”等突出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展现了新时代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的热情;以社会场所为专名的公园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占比60.6%,其中多以小微绿地改造为主,通过生态建设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知名人士作为专名的公园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39.2%,其中以当地杰出贡献者及重要历史人物居多,旨在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总体而言,专名中自然资源、行政区划、文学文化是主要的命名依据,但各地区有一定的区别。华东地区主要以自然资源、美好寓意、文学文化为专名命名依据,占比分别为42.6%、10.4%与8.9%;华南地区主要以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社会场所为专名来源,占比分别为34.4%、27.4%与8.6%;华中地区主要以自然资源、活动类型、文学文化为专名依据,占比分别为47.7%、6.8%与4.9%;华北地区以自然资源、行政区划、文学文化为专名命名的依据,占比分别为35.3%、15.1%与7.9%;西北地区则主要以自然资源、文学文化、行政区划为专名依据,占比分别为45.5%、13.3%与13.1%;西南地区主要以自然资源、美好寓意、文学文化为专名命名来源,占比分别为48.4%、11.3%与10.4%;东北地区主要以自然资源、活动类型、行政区划为专名依据,占比分别为48.0%、6.9%与3.9%(封三图版Ⅱ图2a;2c)。
(1)从通名的角度可将中国大陆的19 592个公园分为湿地公园、文化公园、滨水公园、体育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植物公园、动物公园、历史公园、游乐公园与专类公园等11类,其中专类公园数量位列居前列,说明国内公园景观营造多以山川河流为基底,为游客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同区域公园数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2)中国大陆公园专名的命名依据丰富多元,至少涵盖了自然资源、历史事件、文学文化、人工地物、行政区划、动漫主题、美好寓意、活动类型、时代特点、社会场所、知名人士等11种方式,其中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为命名依据最为常见,反映了中国地大物博、源深流长、以及其复杂的行政治理体系;当然不同类型的公园专名分布呈现显著的区域特点,华东、华南与华北地区的各类公园相对集中。
(1)公园地名本身也是一种景观,体现了一个国家与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点,丰富多元的公园地名是写在大地上见证历史的活化石,应当引起相关部门与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配合文物保护部、地名管理部门(民政部门)按照国家与省市有关地名管理规定,保护规划具有区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园地名景观。
(2)公园的命名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对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区域,要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作为命名的重要素材,通过原名留用、派生引用、变通使用和选择利用融入到公园命名中;可采用勒石、树碑、建亭等多种方式建标立志,设立彰显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牌,未来作为文化遗产保留在大地上,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园地名景观。
(3)要通过报刊、书籍、影视、网络、微信等多种媒体宣传公园地名,增强全社会规范使用公园地名的意识并推进公众参与新建公园的命名,以此强化地名文化的认识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中开展诸如主题展览、有奖征文活动以提升公众的兴趣,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公园地名命名与保护工作中。
图表备注:表1由于数据缺失,海南五指山、白沙、三沙、保亭,西藏那曲地区,新疆图木舒克未检索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