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2-10-06 08:31冯海昱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冯海昱

(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局面”的要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寓价值观引导于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指明了方向。

一、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所有专业课程。保险学专业是高校培养从事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设计与运作、金融投资与理财方案的设计、保险机构的经营与管理以及保险行业监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的金融学类专业。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柱行业之一,有着“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独特职能,兼具经济“助燃器”和社会“安定器”的作用。保险业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养极为重要,高校保险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保险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刻不容缓。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高校专业课程建设要“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这是高校专业课程文化发展的底线。因此,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学专业课程文化体系。

二、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包括教学理念更新、思政元素挖掘、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资源扩充等任务。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综合能力不强

课程思政理念的更新是教学实践活动创新的先导,保险学专业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及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绝大部分保险学专业课教师都是理论型人才,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挖掘保险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感到十分困难,再加上平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不够,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观念有待转变,综合能力也有待提升。

(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流于形式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定的话语体系和具体的行为规范,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课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规律和话语表达方式,时刻保持对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敏锐性。这对保险学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思政教育素养要求,需要思政课教师的长期帮扶。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划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保险学专业教师不擅长的,害怕彼此的沟通出现尴尬局面,与其开展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够高。

(三)学生的德育自觉性比较低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发展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教育效果。不管高校管理者、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在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付出多少努力,教育成效终归由保险学专业学生是否打心底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来决定。然而,不少人认为保险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去卖保险,并觉得卖保险根本不用学,甚至将保险学当作录取门槛很低的专业,导致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较低,并且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德育自觉性也比较低。

(四)高校管理者对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

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保险学专业院系的管理者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自身承担的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不够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管理体系的意识淡薄,难以带头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无法高效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对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与监督、支持与评估等工作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综合能力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是保险学专业教师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与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专业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专业特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持续更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抛锚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重点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教研能力、评价能力及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新型教学工具提高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首先,教师要不断吸收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成果中的养分,积极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虚心向思政课教师请教,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比较国内外经济形势,突出保险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其次,高校应鼓励保险学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与取得的成就凝聚为科研成果,使专业课教师感受到投身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就相当于是在做科研项目,并愿意投入精力钻研,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教研新风尚。

再次,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是为了检验以课育人的效果,为完善专业课程开发、调整课堂教学提供依据,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评价能力。由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保险学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要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纸笔测验式评价为辅,要重视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不能仅凭期末考试的分数定高低。在教学评价中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进步,减少横向比较,并根据不同阶段的课程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要提高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课程文化发展的途径。教师要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开发与重构,寻找已有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元素,吸取保险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精神养分,精心设计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课程内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适当补充、拓展专业课教材的内容,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色,弘扬经世济民、家国情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保险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下面以这两门课程为例,呈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见表1)。例如,教师在介绍保险产品时,可以讲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财产保险产品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洪水等灾害发生后,财产保险公司迅速响应、及时理赔,起到了稳定民心、恢复生产秩序的作用;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背景下,农业保险等业务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贸易摩擦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发挥了关键作用;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银保监会倡导让疾病险、医疗险等产品针对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客户取消等待期、免赔额等限制,支持将意外险、疾病险等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扩展至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等,这些都为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表1 保险学专业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二)提高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实效

第一,组织伙伴结对。所有教师必须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高校可以通过伙伴结对的方式推动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教师进行合作研讨、主动交流,不仅可以共同挖掘保险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还可以一起思考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运用保险学专业课程中的案例,真正做到以课育人、立德树人。

第二,采取制度激励。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指导,还要在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开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原理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阐释等方面提供支持。这就要求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与保险学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避免协同育人流于形式。高校可以建立奖励制度,对贡献突出、屡创佳绩的思政课教师与保险学专业课教师组合进行表彰,并将此类表彰纳入职称评定指标体系。

(三)增强学生的德育自觉性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本质上是使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文化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的实效性与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反思意识息息相关。

1.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进行,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乐意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源于实践活动,保险学专业课程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是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保险公司、社会保障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监管部门等对保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极佳的实践场所。高校管理者要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接触保险业的渠道,搭建保险学专业学生融入社会的平台。在保险业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只有全面了解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情况及运作模式,掌握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认识保险服务的价值,理解保险业将以互助共济为显著特征的“商理”、以最大诚信为显著特征的“法理”、以人本扶弱为显著特征的“情理”融合的底层逻辑和内涵特征,增强自身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德育的自觉性,才能在工作中设计出符合广大群众需求的保险产品,为保险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注入活力。

2.在反思中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评价意识

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在的评价不足以支撑个体道德素养的长远发展,个体内心对道德品质的执着追求才是永恒的动力。在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都要在自我评价的环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反思,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评价意识,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反思自己每天有没有在学习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四)增强高校管理者对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意识

高校管理者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也要起到监督与管理作用,更要起到支持与评价作用。

1.带头与监督

要使高校管理者清楚自己对人才培养工作负直接责任,促使其密切关注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动态,结合学校课程特色和人才培育目标,构建全覆盖、层次递进、类型多、相互扶持的课程思政体系。保险学专业院系的管理者要明确自身的课程思政建设责任,带头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建立完善的理论学习制度,合理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培训,完善听课、监督等管理制度,以确保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2.支持与评价

由于保险学专业课程带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属性,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各种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展开,保险学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锤炼品德,获得真才实学。这就促使高校主动与保险行业的企业确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快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是,保险企业出于对市场竞争风险等方面的顾虑,通常不愿为大学生提供重要岗位的实习机会,导致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缺乏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要求的机会,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为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资金、人脉等资源的支持。同时,要加快构建针对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价,重点考查专业课教师是否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教学内容是否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并及时反馈,帮助专业课教师调整教学。

高校保险学专业肩负着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保险业人才的大任,其课程教学必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只有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主体直面现实问题,通力合作,形成全面开展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国家培育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具备真才实学、爱国爱民、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