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小琳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建设可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稳定性,战略地位极高。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水平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营过程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过低、产业化水平较低等等。之所以存在此类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缺少相关人才,人才不足导致我国无法顺利完成农业产业调整,相关计划也无法顺利落实。笔者认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完成农业就业选择,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较高。如何吸引高校毕业生选择农业就业成为一项重点课题,对其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为将高校毕业生培养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提供理论依据,提高高校与涉农领域之间的联系,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失衡问题[1-3]。
2)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空间,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解决高校毕业生“无处可去”的现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实现高校毕业生与农业领域的双向选择,提高实际工作效率[4]。
3)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养,高校毕业生选择农业就业领域,有利于加快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当地农民文化素养,帮助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4)可以更好地完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5-6]。高校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领域就业,有利于加快农业新品种推广速度、技术交流速度,对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国2016—2021年五年间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2016—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比例
表1中,研究人员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分为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乡镇)四类,其中,就业地区流向人数比例为就业流向人数之和与毕业生总数的比值。
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近五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领域多为内地大中城市,仅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回到农村地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领域时,会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比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等。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较差,就业机会少,各项制度不完善,所以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导致就业比例严重失衡。
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引导。
1)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许多政策,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等等,以期投入更多资源到农村建设当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地方政府发挥自身引导价值。在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实施各种政策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借助自身的权限,制定了许多帮扶计划,以发挥自身引导价值,加快农村建设速度。
3)高校根据相关政策积极作出调整。除国家与当地有关部门颁布利好政策外,各大高校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工作计划,以响应国家号召,引导毕业生选择涉农领域就业,如“太行山”道路、红绿相映“1+1”等项目。
对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农业就业选择机制进行分析可知,目前,有关部门为高校毕业生所设计的就业机制无法顺利落在实处,所推广的就业机制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相关机制存在问题,为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涉农领域就业,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并未制定“退出”制度,导致高校毕业生无法进行双向选择,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现行的人事管理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导致农业领域许多单位在开展招聘工作时会受到限制。虽然许多单位都需要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但是由于没有找到用人指标申报途径,导致招聘工作一直无法有效开展,基于此,许多高校毕业生放弃了进入农业领域的想法。以户籍制度为例,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存在较多漏洞,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前往农村基层就业,更倾向于进入大城市。这是因为如果高校毕业生户籍问题得不到保障,将无法确保他们可以享受相关福利待遇,会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领域用人单位对招聘工作关注度不断提高,尽力扩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在进行农业就业选择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就业流向不平衡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领域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但是相关制度依然存在漏洞,导致高校毕业生中选择涉农领域就业的人数较少,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进入农业领域后,会因为自己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产生傲慢情绪,工作态度不端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由于缺少工作经验,高校毕业生无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劳动融合在一起,实际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对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并不了解农业工作,无法及时适应所投身的工作岗位。此外,还有部分高校毕业生沟通能力较弱,在与农民沟通交流时会出现许多问题,以至于限制了后续工作的开展,限制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进展速度。
为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农业领域,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宏观调控的方式来吸引高校毕业生注意力,给予自愿选择涉农领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更好的福利待遇,比如安排专项补贴经费,通过经济杠杆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推行“挂职锻炼”“志愿者”等制度吸引高校毕业生,实现来去自由,避免高校毕业生因畏惧心理为不敢投身农业领域[7]。此外,在日常工作期间,政府部门还应推广就业优惠政策,改善高校毕业生生活与工作环境,拉近高校毕业生与农业领域的距离,使其发现自身工作的闪光点,主动投身到建设工作当中,形成良性循环,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政府部门应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形式鼓励选择涉农领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使高校毕业生成为推进工作的重要力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扶持建设科技示范区。在此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发挥自身作用,协调资金格局,避免出现贪污、浪费等问题。对于有高校毕业生参与的农业项目,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避免因资金问题导致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此外,应降低社会资本参与门槛,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出以商业性金融为核心、以政策性金融为辅助、以农业保险为屏障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
为吸引高校毕业生选择涉农领域就业,应改变高校毕业生传统思维,确保消除高校毕业生对农业相关工作的偏见。可以向高校毕业生宣传国家出台的农业就业领域优惠政策、提出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战略等等,改变高校毕业生对农业领域的偏见,为高校毕业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8]。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元素会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热情,消极元素也会对高校毕业生造成一定冲击。为了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可以选择涉农领域就业,高校教师及管理者应发挥自身作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学农爱农”的氛围,消除高校毕业生的恐惧心理。
目前,社会需求是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基础。基于此,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高校应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提高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确保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领域。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离不开相关科技的帮助。基于此,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进行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知识针对性与应用性,从根源上解决学生操作能力较低这一问题[9]。即应提高实践课程在整体教学中的占比,提高高校毕业生实操能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储备复合型人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改变高校毕业生固有思维,端正高校毕业生工作态度,确保高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挥我国优良传统美德,积极投身于相关工作[10]。
吸引高校毕业生选择涉农领域就业,主要是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基于此,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改变指导重心。改变学生观念,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现状,掌握涉农领域就业发展前景,为其参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11-12]。
2)优化指导内容。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高校毕业生会选择涉农领域就业的根本,基于此,应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思维,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开展就业观念培训,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提高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
3)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为确保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农业就业选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应结合农业就业选择范围开展指导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发挥其最大价值。
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成为我国主要发展目标,农业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民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受限于我国国情,目前“三农”领域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通过各种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工作,以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助推我国早日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