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盼盼
“画指定底边上的高”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学习难点,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过程。
教师出示情境图1,引导学生思考:“小马要去河里喝水,哪条路最近?”当学生选择②号路线后,引导学生说明理由:把小马出发地想象成一个点,把小河想象成一条直线(如图2),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回忆画垂线段的方法:从点O出发,向直线画一条垂线。
图1
图2
1.教师出示情境图3,引导学生思考:“小马要经过一个平行四边形草地,哪条路最近?”“和刚才的喝水问题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②号线段和EG都是垂线段。
图3
2.教师出示概念“线段EG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得到这条高?”交流后课件动态演示(如图4),师生小结:“从点E向BC画一条垂直线段。”
图4
3.教师引出“底”与“高”之间的关系,说明图4中EG是底边BC上的高,引导学生发现,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画点到直线的距离都是“从一点出发,向直线(底)画垂线段”。
教师呈现图5中的平行四边形ABCD,在AD边上出示点H。提问:“如果从这个点H出发,到BC边上画出一条垂线段,这条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在AD边上出示点E,让学生判断。教师小结:“从AD边上一点出发向对边作垂线段,是BC底上的高。”
图5
教师出示第3点、第4点……向对边画垂线,并提问:“如果从这些点出发呢?”学生判断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在一条边上找到一点向对边画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高的长度一样吗?”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之间的高都是相等的。
教师呈现图6中的平行四边形ABCD,在AB边上出示一点G。教师提问:“从这一点出发向对边画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是高吗?”让学生明确它也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追问:“AB边上的高和BC边上的高长度一样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底和高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在描述高时可以说是底边上的高。如EF是BC边上的高,GH是CD边上的高。”
图6
像这样基于高的发生式定义掌握画高要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画平行四边形指定底上的高这一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