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斌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88)
专业对口就业指的是所学专业与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相同或相近,是衡量专业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持,因此,相比其他专业,涉农专业对口就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为了分析大学生在涉农领域就业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涉农领域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户籍、专业、国家政策、社会偏见和传统观念、家庭状况、“三农”认知、待遇等[1-3]。尽管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对客观,但由于缺乏理论研究框架,不同视角得到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对口就业影响因素区别很大,并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其内在关联性有待进一步挖掘。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实证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定量分析专业对口就业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系统且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计划行为理论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孟李娜、严宽(2012)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大学生就业行为选择模型,并将影响就业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进一步解构,确定了对行为的倾向、对标的物的倾向、规范信念、遵从动机、控制感、自我效能等六个自变量,为就业选择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模型[4]。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框架编制高职涉农专业对口就业意愿分析调查问卷,开展实证研究,旨在提高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意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持。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能够对行为的意图和实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对行为具有预测力,三者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见图1)。
图1 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图
行为意图是指个人在某个时间点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可能程度。高职涉农专业对口就业的意图指涉农专业学生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的倾向性,时间点可以包括涉农专业学生从大一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
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行为的总体评价和心理倾向,受到行为信念的影响。本文将行为态度分为工具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两个层面。其中,工具性态度是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行为实现可能性和益处的评估;情感性态度是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行为的喜好程度。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定执行行为时感知的社会压力,受规范信念的影响。规范信念取决于重要他人的期望和自己对重要他人服从的动机。本文将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时承受的社会压力作为主观规范,而社会压力来自家长、老师、朋友等重要他人对自身行为的支持度和自身对重要他人意见的重视程度。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人对行为难易程度的感知,与自我效能和环境控制有关。自我效能是涉农专业学生对实现对口就业的自信程度(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指涉农专业学生对外在环境在多大程度上促进/阻碍对口就业的感知(外部控制)。本文分别将自我效能和环境控制作为内外部控制的指标来共同测量知觉行为控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态度越积极,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高;
H2: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感知到的对口就业支持度越大,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高;
H3a: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实现对口就业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高;
H3b: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外在环境促进对口就业的感知越强,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强;
H3c: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外在环境阻碍对口就业的感知越强,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弱。
本研究借鉴了关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务农意愿问卷[5],编写“高职涉农专业对口就业意愿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数据,包括性别、年级、户籍、学生干部经历、父母职业、专业等可能影响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个人特征变量。第二部分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涉农专业对口就业意愿量表,分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图等四个变量,均采用Likert五点量表的形式;问卷选项1、2、3、4、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完全同意”;题项a15-a19为反向题,数据分析时反向计分。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调查问卷设计
经软件计算,取样适当性量数KMO值为0.902,指标值大于0.9,表示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问卷题项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第二部分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19个题项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调整(a14删除,a13调整到自我效能层面,工具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的题项合并为一个共同因素——行为态度),最终保留18个题项(不包括行为意图)。提取了行为态度、环境控制、自我效能和主观规范等四个共同因素,其特征值分别为3.783、3.526、3.161、2.167,共可以解释70.212%的变异量,18个题项的共同性数值介于0.53~0.83之间,表明每个测量变量对共同因素的影响均较大。
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测的结果,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869,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均大于0.8(详见表2),说明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调查问卷信度良好。
表2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结果
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9月在浙江某个“三农”专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中面向大一到大三年级的涉农专业学生,在线发放《涉农专业对口就业意愿调查问卷》,回收611份,剔除答题时间过少(少于60秒)以及非涉农类专业学生作答等无效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462份(n=462),总体问卷有效率75.6%。有效样本的类别及数量详见表3。
表3 样本分布表(n=462)
表4为行为态度、环境控制、自我效能、主观规范、行为意图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除环境控制外,其他变量的均值都大于3,说明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实现对口就业总体上比较积极,倾向于毕业后对口就业(m=3.804)。
表4 基本描述统计(n=462)
从表5可知,行为态度、环境控制、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行为意图)均有显著的预测力。四个预测变量与对口就业意愿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683,决定系数R2为0.466,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的F值为99.745(p=0.000<0.05),因而四个预测变量共可有效解释“对口就业意愿”46.6%的变异量。其中,自我效能对涉农专业对口就业意愿的预测力最高,可以解释35%的变异量;其次是主观规范,解释变异量为7.8%;行为态度和环境控制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8%和2%。
表5 行为态度、环境控制、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对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4.2.1 自我效能对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
在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四个预测变量中,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β值为0.279,表示其对涉农专业对口就业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实现对口就业的自信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在涉农领域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强烈,假设H3a得到验证。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中,知觉行为控制可以分为自我效能和环境控制两个维度,这在本文量表设计的因素分析中得到证实。但现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有关就业行为的研究却较少将知觉行为控制的两个维度分开检验,这可能导致自我效能对行为意图的影响作用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6-7]。
4.2.2 主观规范对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
主观规范的β值为0.239,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正向影响仅次于自我效能。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感知到获得的重要他人支持度越大,在涉农领域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强烈,假设H2得到验证。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会考虑家人、朋友、老师等重要他人的意见,他们的支持很重要。
4.2.3 行为态度对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
行为态度的β值为0.217,表示其对涉农专业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为正向。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态度越积极,在涉农领域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强烈,假设H1得到验证。如果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认为对口就业是容易实现、有利于自身发展且符合自身兴趣的,他们就更有可能在涉农领域实现对口就业。
4.2.4 环境控制对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
环境控制的β值为-0.147,表示其对涉农专业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为负向。由于环境控制层面的题项(a15-a19)均为反向题,数据分析时已进行反向计分处理,因此,可以确定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外在环境阻碍对口就业的感知越强,在涉农领域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强,与假设H3c相反,假设不成立。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个人感知到的环境促进因素越多(阻碍因素越少),环境控制越强,行为意图越强。本研究的结果却表明个人感知到的阻碍因素越多,行为意图也越强。可能的解释是感知到更多阻碍因素的个人,更具有危机意识和能动性,帮助其最终克服这些阻碍因素,实现对口就业。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对口就业意愿更强的学生,更了解在涉农领域就业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两者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验证。
4.3.1 性别和干部经历对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
从表6可知,不同性别的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感知到的主观规范有显著不同,女生感知到的主观规范显著高于男生(t=-2.396,P<0.05),她们认为自己在对口就业上获得的支持度比男生更多。效果值η2小于0.06,性别与主观规范间是一种低度的关联强度,仅可用性别解释变量总方差中1.2%的变异量。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希望获得稳定的工作,而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更有可能获得稳定的职业生涯。在行为态度、环境控制、自我效能、行为意图等维度,不同性别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表6 不同性别、学生干部经历的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差异比较
学生干部经历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行为意图等四个维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环境控制维度的差异不显著。效果值η2均小于0.06,有无学生干部经历与各检验变量间低度关联。
4.3.2 学生所处年级对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
从表7可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行为意图四个变量整体检验的F值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不同年级的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行为意图方面均有显著差别。事后比较可知,一年级组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行为意图各维度均显著(p<0.05)高于二年级组和毕业年级组,而二年级组在行为态度维度显著(p<0.05)高于毕业年级组。本次问卷调查在新生报到后1个月内(9月底至10月初)进行,高职院校一般会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开设“职业生涯发划”课程,以此加强新生的专业认同感,而针对高职二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未开始,毕业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正在磨合期,这可以解释大一新生对口就业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行为意图等均显著高于大二和毕业年级学生。因此,新生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等生涯教育体系是有效的,生涯教育要有持续性。
表7 不同年级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4.3.3 户籍、父母职业对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户籍、父母职业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行为态度、环境控制、主观规范、自我效能、行为意图均没有显著影响。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研究框架提出假设、设计问卷,实证研究了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行为态度、环境控制、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均有显著的预测力。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态度越积极、感知到获得的支持度越大、自我效能感越高,在涉农领域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强烈;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外在环境阻碍对口就业的感知越强,在涉农领域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越强。
不同性别的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感知到的主观规范有显著不同。女生感知到的主观规范显著高于男生。学生干部经历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行为意图等四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同年级的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行为意图方面均有显著差别,其中一年级组在各维度均显著高于二年级组和毕业年级组,而二年级组在行为态度维度显著高于毕业年级组。
基于研究结论和高职育人实际,针对提高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意愿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全学程生涯教育体系。新生入学时加强专业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目标定位和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生涯行动计划。高职二年级开设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由招生就业指导处牵头,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采用案例式、互动讨论式和问题导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掌握自我探索、信息搜索与管理、生涯决策、求职创业等技能,并通过课上课下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通用能力,如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随着学生进一步熟悉专业、了解专业面向的职业,指导学生微调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校准和锚定生涯目标。高职三年级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依托实习实践岗位进一步了解行业与产业发展现状、用人需求与要求,并且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就业培训,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就业观、职业观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职业价值观,并以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主动与“三农”职业岗位群进行人职匹配。对于部分有慢就业、不就业倾向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以生涯发展切入,通过个别谈心、职业测评和个性就业指导等方式和举措促使其走出思想误区、重振择业就业的信心和勇气。通过构建全学程生涯教育体系,以课程、项目、活动为载体,确保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不断线,持续强化和提升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推动形成由知农、爱农到主动服务“三农”的良性育人局面。
二是加强环境认知,树立积极行为态度。在生涯教育中突出自我认知、环境认知部分,引导学生从职业路径、趋势、薪水、技能、机构、条件、培训、资格、前景和影响等方面探索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展知名度高且专业对口的优质实习基地,在实习中全面了解对口职业及工作岗位,提前适应涉农领域的工作环境;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涉农领域解析,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外在环境中对口就业的促进和阻碍因素,提升学生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强弱项、补短板,在赋能自我方面积极作为。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对口就业信心。政府出台更多对口就业扶持与奖励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力度,为学生实现对口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调研,根据涉农领域实际需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到农村开展校地合作,主动对接农业规模企业,解决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诉求与关切;建立朋辈就业创业辅导体系,发挥学生干部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引领作用;宣传优秀校友的事迹,选树优秀毕业生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典型,介绍其就业创业的成功经历,提升对口就业的信心和坚定服务“三农”、实现自我价值的恒心。
四是加强“三农”情怀教育,担负强农兴农使命。设置专门的“三农”课程公选课学分,作为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必选学分;开设“三农”情怀网络课程,增强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服务“三农”意识与情怀。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对接农业创新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素养发展新要求,解决“三农”实际问题,提高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服务“三农”能力和成就感,鼓励学生在促进乡村振兴的洪流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以此培养出真正担负起强农兴农使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