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江,刘伟滨,赵 飞,胡 斌
(1.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45;2.北京东方利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3.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5)
近年来,旅游特色小镇项目兴起,如古北水镇、“陕南第一汤”、余杭长乐小镇等。在旅游特色小镇项目中水系能为小镇增加活力和灵动性,已成为必不可缺的设计要素。南方地区相较于北方,水系更为发达、水量更为充足,为特色小镇项目提供了基本的资源条件。
南方地区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因对水的需要,存在水系连通工程,相较于城市水系连通项目或是水美乡村项目,一方面因其项目范围相对集中,受城市市政设施影响较小、受乡村现状基础设施制约较少;另一方面因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多样化,故其规划设计更具灵活性和创意性。
汪义杰等[1]总结了南方农村水系连通设计要点及建设经验,陈瑶雪等[2]以长乐小镇为例,阐述了特色小镇水系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案。李媛媛等[3]以广州市南沙区某生态堤防设计为例,通过水系连通措施为生态湿地服务,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岭南水乡城市意境。刘美艳等[4]以徐州市铜山区某水系连通项目为例,分析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目前针对南方地区旅游特色小镇水系连通工程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某旅游特色小镇项目为例,简要阐述其现状水系分布、规划原则及思路、关键设计过程等内容,总结旅游特色小镇水景观和灌排水双系统的水系连通经验,以此为类似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启发。
项目位于绵阳市某旅游发展核心区域,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目前,众多有实力的平台进行开发。总投资约8.5亿,项目模式为EPC+O,资金来源为专项债,主要工程内容包括且不限于4A景区内水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筑等,文化园、植物园、中心博物馆、禅院等建设提升,工程已于2020年9月开工,计划2023年9月竣工。该旅游小镇占地面积约8.5 km2,年接待游客可达百万人次。
项目区整体地形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根据现状主要水体分布情况划分为2个片区,片区1是本次需要打造的重点区域——核心规划区,片区2是受影响的灌溉区域。
现状水系分为4类,分别是1大渠、3条主要排灌渠、景观湖和现状河道水系(如图1所示)。
图1 现状水系分布示意
大渠为项目区内农业灌溉引水渠道,同时兼用做截洪沟,最大引水流量为10 m3/s,在汛期挟沙量较大,水体透明度较低,非汛期水质状况良好,可达Ⅲ类以上。
3条主要排灌渠大体呈东西向,从北向南依次命名为主要排灌渠1、2、3,从大渠引水,供项目区内所有支渠用水(规划核心区内有10余条现状支渠)。
景观湖与大渠连通;现状河道水系零散分布于本次重点打造的核心规划区内。
项目区范围内用地性质主要为公园绿地、一般耕地,存在部分土地占补平衡调整。结合项目后期运营时业态植入的特点,项目区西北侧需新建部分商业店铺、街道及配套设施,结合现有水系分布情况及现状地形特点适当扩大水域面积,为小镇中水景观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考虑项目区临近的受影响农业灌溉区水源问题,确保其水源、水量正常供给。
按照肖江[5]总结的生态水利规划设计的3个原则,将水系连通工程划分为水流连通和河(渠)道连通两部分内容(如图2所示):① 因地制宜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型;② 使用功能满足要求、结构安全稳定可靠;③ 自然健康化、空间异质化、透水性、连续性。
图2 水系连通工程规划示意
水流连通利用引水和还水两个环节实现。从大渠引水并经过初步处理后进入规划核心区水系,结合水系规划高程特点,在项目区高程最低的东南角设置一体化泵站,将水体送至项目最南侧的还水泵站,又将水体还至大渠,利用工程措施实现了水体置换和连续性,既弥补了项目区内景观用水需求的不足,也保证了大渠的输水流量。
河道连通利用涵管连接实现。将规划核心区内零散水系进行适当扩大水域面积后,优先考虑借用现有的过水或排水暗涵进行连接,确保水体自由流动、定期交换,形成核心区景观水系。
渠道连通结合景观规划地形和用途,将现状主要排灌渠1、2、3及10余条支渠的核心区内渠段废除,核心区外渠段保留,新建明渠和暗涵,新建渠道起点接主要排灌渠1,整体由北向南,终点接入现状明渠,沿途向核心区外主要排灌渠1、2、3及各支渠输水。灌排引水系统与核心区景观水系分开设置,用水互不影响。
主要从核心区景观水系连通和灌排引水系统连通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核心区景观水系连通涉及暗涵编号为4、5、6、7、8,灌排引水系统连通涉及渠道和暗涵编号依次为明渠1、暗涵1、明渠2、暗涵2、暗涵3(暗涵3-1汇入)、明渠3和明渠4,最终明渠3和明渠4分别接入核心区外现状保留支渠。对其关键设计过程进行展示,进一步核实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
结合核心区景观水系排涝、过水要求和从景观湖引水要求,确定暗涵4、5、6、7、8的过流流量,同时进水口管内底应尽可能高于规划河底高程0.2~0.3 m,起到拦截泥沙的作用。通过对暗涵的形式和尺寸调整,尽可能使管顶低于设计常水位以下,不影响景观效果。
根据《室外排水规范》[6]和《排水工程》(第五版)[7]:
(1)
(2)
式中:
Q——过流流量,m3/s;
A——过流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矩形管道时,R为过流断面面积A与湿周的比值,圆管满流时,R为管道内径的 1/4,m;
i——管底纵坡,%;
n——管道内壁糙率;
C——谢才系数。
管道糙率n取值均为0.01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暗涵最小设计流速取值为0.75 m/s,最大设计流速取值为4.00 m/s。结合管道养护经验,为避免管道堵塞,设计所确定管道内径均大于300 mm(见表1)。
表1 核心区景观水系连通水力计算要素
暗涵埋深需结合规划广场铺装高程或是景观地形高程确定,管道设置的检查井参照给排水专业图集中标准做法,检查井位置不影响行人漫步,井盖可结合广场铺装形式和色彩选择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隐形井盖”,达到景观美化的效果。暗涵进水端和出水端与规划水系衔接处需设置直立挡墙,结合当地工程惯例,挡墙材质为浆砌石,挡墙高度不高于规划广场铺装高程,目的是不影响行人视野。挡墙顶高与广场铺装高程之间的高差通过绿化缓坡衔接,并在临水侧挡墙顶部设置栏杆,栏杆样式、风格及颜色可结合旅游小镇主题确定,两侧设置景观堆石及当地植被点缀美化。
灌排引水系统通过明渠和暗涵交替衔接组成,结合当地工程惯例,明渠选用浆砌石结构的梯形渠道,暗涵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盖板式方涵,结合项目区整体地形特点和向受影响灌溉区域供水的要求确定灌排引水系统的路由。灌排引水系统连通涉及到的渠道和暗涵编号依次为为明渠1、暗涵1、明渠2、暗涵2、暗涵3(暗涵3-1汇入)、明渠3和明渠4,最终明渠3和明渠4分别接入核心区外现状保留支渠,沿途向现状支渠供水,留有预留口。明渠、暗涵交替设置需保证内底高程平顺衔接。
灌排引水系统的设计引水流量为1.8 m3/s,其中暗涵3-1上方为规划地面停车场,该方涵承担雨水排涝任务,设计排涝流量为1.2 m3/s。明渠4由于向现状多条支渠供水,受现状支渠进水口底高程限制,将明渠4分为两段,调整其纵坡,从而实现和现状支渠良好衔接,确保进水流畅,将其依次分为明渠4-1、4-2。
由文中公式(1)(2)确定相关水力计算要素,浆砌石梯形渠道的最小设计流速取值为0.40 m/s,最大设计流速取值为3.00 m/s;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暗涵最小设计流速取值为0.75 m/s,最大设计流速取值为 4.00 m/s(见表2)。
表2 灌排引水系统连通水力计算要素
本项目提出了核心区景观水系和灌排水系统两套水系连通工程,各自用水,互不干扰,基本实现了在旅游小镇水景观保障和受项目影响的农业灌溉保障之间的平衡。针对旅游特色小镇中存在水景观和灌排水双系统的情况下,对水系连通的规划设计进行总结。
1) 以旅游特色小镇的整体规划为指导,实现最终功能为目标。本项目区内存在现状支渠10余条,将小镇划分成了多个零散块落,若保留对旅游小镇其他功能模块的开发造成极大限制,因此,全部废除,新建灌排引水系统。虽然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最终实现了整体目标,使得设计更具灵活性和创意性。
2) 在满足功能需求下,重点关注人的舒适度。旅游小镇主要服务对象是游客,需要考虑游客的感受和审美。如叶柳玲[8]在水系治理与生态景观结合时总结的用“美的构思、美的设计、美的实践”去实现多功能一体化。本项目中渠道、方涵等仅能实现最基本的排涝、灌溉功能,而采用的混凝土和浆砌石材质并不具备美感,因此,在满足过流流量下,尽可能考虑将其置于水系设计常水位之下,并在进、出水口两端种植绿植、设置景观石。此外,管道检查井井盖因处于人形广场,应尽可能考虑市场主流的“隐形井盖”。
3) 重视并推广使用水系连通评价指标。如王延贵等[9]提出边界、水流、泥沙和生态需水四大连通指标及估算方法。夏继红等[10]从景观格局、水文过程、输水能力等方面比较了水系连通度不同定量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利用评价指标及体系可以量化连通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