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艺娟 马劝劝
(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川崎病作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以及学龄儿童,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炎为主,严重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直接危及患儿的身心安全[1]。近几年,我国川崎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对此,临床多选择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可有效减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2]。但随着丙种球蛋白的推广使用,有报道指出部分患儿用药后可出现寒战,直接影响治疗结果,不利于病情快速康复。因此,为了预防或者降低治疗后寒战的发生,临床应完全掌握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寒战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应的护理措施[3-4]。本文对此展开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纳入的川崎病患儿114例,入组标准:(1)患儿家属签订同意书;(2)与《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5]中诊断相符;(3)依从性高,可配合试验者。剔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精神疾病、造血系统紊乱、恶性肿瘤者;(2)临床资料不全者。
收集并统计患儿的临床资料,包含性别、年龄、静脉穿刺位置、穿刺针、体重、血液制品过敏、治疗前体温、滴速等。选择丙种球蛋白(贵州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3034,5% 2.5 g/50 mL),以2 g/kg、1次/d剂量静滴。密切关注患儿用药后反应,若出现全身肌肉痉挛性发抖或者不受控制的收缩,即可判定成寒战。
(1)统计川崎病患儿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发生寒战的情况。(2)比较发生寒战与未发生寒战患者的临床资料。(3)选择Logistic方程分析治疗后发生寒战的危险因素。
男性患儿的年龄、病程、体重与女性患儿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的对比(±s)
表1 一般资料的对比(±s)
组别男女t值P值例数(n)63 51年龄(岁)3.39±1.04 3.78±1.16 1.890 0.061病程(个月)5.18±1.35 4.92±1.07 1.120 0.265体重(kg)9.67±2.14 10.03±2.56 0.818 0.415
114例川崎病患儿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发生寒战者有10例,发生率8.77%;未发生者104例,未发生率91.23%。
两组性别、静脉穿刺位置、穿刺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体重、血液制品过敏、治疗前体温>38.5℃、滴速>1 mL/min、治疗前药品未调整成常温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资料的对比(n=114)
经Logistic计算,发现年龄、体重、血液制品过敏、治疗前体温>38.5℃、滴速>1 mL/min、治疗前药品未调整成常温均是治疗后发生寒战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治疗后发生寒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前,临床针对川崎病多选择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一旦药物进入机体血液后,能够显著提升血液循环内免疫球蛋白水平,起到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效果[6]。另外丙种球蛋白还可控制心脏组织核因子、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性,同时防止冠状动脉周边炎性反应浸润,有效减低冠状动脉的受损程度,还可调节炎症介质的表达,促进炎性反应消失[7]。但因为丙种球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溶液,同时作为同种异体蛋白,成分以IgG为主,经大量用药后极易出现寒战,从而降低疗效,延长治疗周期[8-9]。
本文对此展开调查,结果中看到:114例川崎病患儿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发生寒战者有10例,发生率8.77%;未发生者104例,未发生率91.23%,说明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寒战的发生率较高,应受到临床重视。另外上述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血液制品过敏、治疗前体温>38.5℃、滴速>1 mL/min、治疗前药品未调整成常温上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计算,发现上述指标均是治疗后发生寒战的危险因素,经分析发现,低龄、体重较轻的患儿,其机体各项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机体免疫能力以及耐受性较差,因此大量使用丙种球蛋白可造成刺激,增加寒战发生的几率[10]。同时免疫球蛋白作为血液制品,若患儿具备血液制品过敏史,也可提升治疗后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12]。另外川崎病症状以发热为主,若患儿用药前体温过高或者药品温度过高,可直接刺激血管,从而使寒战发生率增加[13-14]。针对此,临床可制定对应的护理措施,例如(1)使用丙种球蛋白前,应完全掌握患儿身体状况,有无过敏史,完善各项检查后再遵医嘱用药。(2)针对低龄、体重较轻者,应予以重视,放缓滴速,并在输注期间积极监测并控制滴速[15-16]。同时对发热患儿进行降温处理,并加强穿刺血管的保暖措施,等待丙种球蛋白的温度降至常温后再用药。(3)密切关注患儿用药后反应,若出现寒战后,应立即调整滴速,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加强保暖等[17]。
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后寒战的发生率较高,且引起寒战的危险因素较多,需引起临床重视,尽早制定对应的护理措施,以此预防或者降低寒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