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柳芳
1.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监察审计学院 2.西南政法大学审计与法治研究中心 3.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发展战略目标的新定位,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社会历史文化特征选择的经济现代化路径,而畅通产业链和创新链又是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一。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坚定信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可见,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下文简称“双链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国双链融合成效显著。2015年以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超过400亿元;2017—2020年,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全国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12%提高至2.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1 14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93万个,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了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上的应用。然而,双链融合效果还未达到战略目标,需要财政、发改、科技、金融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出台相关政策举措给予支持和贯彻落实。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与工具,通过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监督公共部门权力履行,优化制度设计,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审计、生态文明审计,强化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等路径发挥着治理功能。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指出,广大审计工作者要当好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员”,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独特的促进作用。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要求,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做好常态化的“经济体检”工作,要加强审计监督。可见,国家审计理应并且能够在促进双链有效融合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审计协同推进双链深度融合为考察对象,分析双链融合的要素、模式及目标,构建审计协同机制,以演化经济学理论和共生理论为基础,探索审计协同促进双链融合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有效促进双链融合;并为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证据。
本文可能的贡献有:(1)推动双链融合的理论研究。基于创新发展理念分析双链融合模式,结合演化经济学理论与共生理论探究双链融合的内在关系,为推进双链深度融合研究提供新的学理支撑。(2)拓展审计功能的理论研究。基于研究型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深入探讨审计协同机制各要素,结合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分析推进双链融合的审计协同机制的内在机理,助推审计理论创新,并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双链融合问题的研究提供新视角。(3)厘清双链融合的实践思路。系统分析双链融合模式、目标与特征,从创新驱动产业链现代化角度为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困局提供新的思路,并为相关部门经济决策提供政策参考。(4)探索审计协同推进双链融合的实施路径。搭建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的作用机理、要素构成与保障措施,为构建双链融合的审计协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及对策建议。
从宏观层面看,产业链供应链可理解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结构,而禀赋结构决定了最优的生产结构;从微观层面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产业集群为载体重塑优化供应链体系;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通过创新科学技术、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等方式提升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机会和地位,释放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潜能,为中国参与全球服务型产业链供应链创造新的空间和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核心与关键在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畅通与深度融合,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结合创新发展理念,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理解产业链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基于新发展格局背景,从科技维度、市场维度与价值维度理解创新链的内涵。
2008年之前,学者们主要基于“中心—外围”研究全球经济格局,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变动,新兴经济体间形成新经济循环。对中国而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逆全球化趋势与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内外部环境的重大战略,是内生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两个维度理解,指以内循环为主体,质与量并重,产业链与供应链为核心,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动力源,安全与效率兼顾,内外循环互相促进的经济战略模式。
产业链是在一定经济技术关联下,产业环节各部门以特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相应的时间与空间布局,客观形成关联关系的链条式形态,包含企业链、价值链、空间链和供需链四个维度,由产业的层级、产业的关联程度、资源的加工深度、需求的达成程度所表达。而创新链指创新主体协同内部与外部各项资源,围绕创新核心主体,综合多节点主体和多维要素共同参与,创造全链条的价值,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一种动态过程,体现在科技、市场与价值三个维度上,实现知识的经济化及优化创新系统目标的功能链节模式。
双链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战略工程,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陷入割裂状态;过低的创新能力约束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形成。新发展格局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有助于重塑产业链;具有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进入到市场,将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产业链上部署创新链,关键是在相应的产业链环节上创新处于国际前沿的核心技术;而以意义导向为核心构建的企业“创新链”框架,显著提升了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创新链”管理的整体效能;双链协同度波动上升并存在“由东部向中部延伸”的趋势,双链协同度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综上,双链融合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动中双链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联动协同、循环往复、同向发力推进的一种运作规律,呈现出双螺旋的结构。
1.双链融合的目标
坚持需求、问题和目标导向以实现双链的有效融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壮大和巩固实体经济的根基。可见,双链融合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从而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即依靠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具体而言,双链融合主要包括“链”“力”“业”“化”四个目标。“链”目标主要强调创新对现有产业链的补充、巩固、强化、延续与融合五个方面;“力”目标强调创新对推动与强化产业链的产业竞争、创造、可持续发展三个能力;“业”目标强调创新对于提升产业的质量与效益,优势产业的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化”目标强调科技创新对于促进产业体系的服务化、高端化、国际化、数字化与绿色化等方面的作用。
2.双链融合的特征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提升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大对创新对象的激励力度,培育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推进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现代化。双链有效深度融合表现为“产业链现代化”与“创新链效能化”,主要内容为产业链与创新链在目标、资源和时间上的协调一致。第一,产业链现代化。现代化的产业链包涵扎实的产业基础能力、优化的产业运行模式、强化的产业链控制能力、有效的疏堵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安全性、稳定性、绿色性、竞争性等特征。第二,创新链效能化。创新链效能化表现为科创自主可控、技术先进、符合社会需求与发展可持续等方面内容;具有可控性、先进性、需求性、发展性的特征。第三,双链融合的主要内容。双链融合主要包括目标融合、资源融合和时间融合。目标融合,指产业链与创新链目标的制定需同时考虑“链”上多节点关键主体之间的长期共享性;资源融合,指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配置需要协调短期的需求和成本收益约束与长期的战略和培育竞争优势之间的矛盾;时间融合,指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周期需要与产业链条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在时间配置上的协调一致。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科技创新以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需要满足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对创新链提出的要求;“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突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为产业化,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实现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真实动力;双链深度融合体现在科技创新和生产主体融合、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化应用融合。换而言之,产业链与创新链类似DNA的“双螺旋”结构,呈现出双向融合、互相依存、同向发力、共同演进的态势,本文从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分析双链融合模式(见图1)。
图1 时空维度下双链融合模式分析
1.空间维度
经济的现代化有具体路径依赖,是一个拥有多条实现路径和多种实践模式的过程。从驱动因素角度衡量,分为“市场驱动为主”模式、“政府驱动为主”模式、“政府+市场共同驱动”模式三种,“市场驱动为主”模式的代表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法国,“政府驱动为主”模式的代表国家有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等,“政府+市场共同驱动”模式的代表国家有日本和德国;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实施市场经济后,经济现代化模式由“政府驱动为主”模式转为“政府+市场共同驱动”模式。本部分基于中国经济发展选择的“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经济现代化模式(即“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模式),结合双链融合的战略目标,分融合发力起点与融合对象层级两个方面,从空间维度分析双链融合模式。
(1)从融合发力起点看,主要包括以政府为发力起点和以“企业—市场”为发力起点两种方式。方式一:以“产业链拉动创新链”为标识,体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战略导向,发力起点为政府,融合的作用方向为自上而下,主要任务是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针对产业链的断点、堵点、难点、痛点进行科学技术攻关,以推动产业链的关键及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表现为产业链通过产业发展的确定来牵引创新链中的不确定性,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引发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并衍生出新的创新链。方式二: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为标识,体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战略导向,发力起点为“企业—市场”,融合的作用方向为自下而上,主要任务是畅通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渠道,从而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突出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即创新意识的积累推动技术进步,推动意识向产品的转化,从而激发新的市场需求,表现为完整的创新链推动诞生新的产业链。
(2)从融合对象层级看,包括横向融合与纵向融合两种方式。“横向融合”重点针对同一层级上的企业,要求技术与产业的配置能够相互支撑;“纵向融合”重点针对不同层级上的企业,要求科技创新链能够完整支撑不同层级相互链接产业集群的需要。
2.时间维度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架构者既可以是源自系统内部的核心成员,也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各种力量,且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演进,架构者的角色、战略决策行为均会发生变迁,变迁各个阶段,其作用机制也不相同。依据社会变迁理论,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不同时期,双链深度融合的主导主体和作用机制并不相同。从时间维度出发,划分为新生期、扩展和提升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分析双链融合模式。一是新生期,政府作为融合主导,通过行政干预自上而下推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二是扩展和提升期,融合主导包括宏观主体的政府与微观主体的企业,同时发挥“有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与“有效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三是成熟期,企业作为融合主导,核心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者,自下而上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升级。
推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双链融合,需要从公共财政资金渠道给予政策支持,加强财政审计。而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是国家审计工作的法定职责,宏观调控政策跟踪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财政、货币、税收、投资等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实现双链融合政策效果。审计监督职能的优化与拓展促使审计在推动国家政策贯彻落实上发挥更大作用;政策执行审计应涵盖政策措施执行过程、结果及后评估,其目标与意义在于强调以审计监督作为加强政策落实、助力政府服务效率的方式,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更为明显的是,国家审计对产业相关项目执行过程的合规性、结果的效率性等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与有效市场形成,确保产业政策得以落地,促进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可以从演化经济学理论、共生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出发,理解审计协同推进双链融合的内在关系与作用路径。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其本质是一种保障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经济控制机制。演化经济学以历史的不可逆视角观察经济现象,关注变革、学习、创造,研究开放的系统以及竞争中变化发展的市场过程,支撑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动力的解释。而社会科学领域的共生理论关注要点为经济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利益共享,强调的是组织之间的互存关系,审计职能与双链融合之间也呈现出该种相互联系、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
从公共管理视角考察审计与双链融合的关系发现,双链融合发展战略的执行涉及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国家属于利益集合体,利益团体内的公职人员,是“经济人”,有滥用公权牟取私利的动机和条件,可能触发“政府失灵”。国家审计的固有属性与畅通双链融合的公共政策不可分离,作为一种确保公共管理活动规范有效开展的、具有专业性以及技术性特征的机制,国家审计能够充分发挥预防、发现乃至消除“政府失灵”的作用,所以,审计的实质也可以表述为委托人防治“政府失灵”之手段。国家审计具有纠正作用,其投入力度越大、监督功能和咨询建议功能发挥得越好,越有助于推进国家策略的贯彻落实,促进治理状况的改善。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解析的理论基础,可以明确审计在双链融合中的角色定位,主要为监管、协调与配合,体现为监督功能(监测、纠偏)和服务功能(咨询、建议)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审计接受委托人(政府)授权后,对双链融合的整个过程展开监控,把反映双链融合政策开展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信息与国家双链融合战略目标(审计鉴证规则)进行对比,根据对比情况形成审计报告反馈给委托人。二是当委托人接收到的审计结果表明双链融合推进过程和结果与比对标准(双链融合战略目标)相符时,解除被审计方(执行方)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如果审计结果显示公共政策履职行为与判断标准不一致时,传达纠偏指令,整改和调整经济行为,督促其进行改进,优化管理活动的规范性与效率性,推进创新产业系统的形成。
现有研究发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据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要求,统筹产业政策和竞争性;充分发挥财政对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基础动力和保障支持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现代化应急融资体系,提升税收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功能,改善营商环境;规避影子银行风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进口、对外举债或利用外资;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构建“双协同”的宏观调控、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全新创新战略等。
此外,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开展财政审计、金融审计、民生审计、国企审计与环境审计等,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审计功能,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了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此,审计协同作用的路径设计,强调审计对协同客体在安排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现代化的公共资金与投资项目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权力运行、政策执行、制度设计以及信息反馈的关注与评价,并随着其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内涵。
(1)审计对权力运行状况的评价。在分析双链融合主体权力的内涵与运行轨迹基础上,评价协同对象权力运行的具体状况。通过审计对监管权力运行状况的评价,有助于推进双链有效融合。
(2)审计对政策措施执行效果的评价。从分析和揭示协同客体设置的推进双链融合的相关政策、制度和管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漏洞入手,审计通过对双链融合政策措施执行效果的评价,对发现的创新产业投资项目及专项资金的低效配置、违规使用等问题,提出整改、优化建议,从而促进双链深度融合。
(3)审计对基础制度设计的评价。从比较中西方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基础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评估创新产业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入手,结合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审计通过对双链基础制度设计的评价,形成专业的鉴证意见及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协助创新产业系统去除“糟粕”,提纯“精粹”,推进实现产业链现代化。
(4)审计对政策外溢及信息反馈效应的评价。“溢出效应”指行动主体开展某项活动时,既达到了活动的预期目标,获得预测收益,又对主体外的领域产生影响。理论上而言,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和创新战略也具有溢出效应,发挥审计功能,通过资源要素的调整配置,能够促进产业布局优化,达成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双链协调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对信息具有治理功能,成为推进双链深度融合的最佳选择与有效手段,国家审计通过对协同客体信息反馈水平的评价,协同推进创新产业体系的形成。对创新产业项目执行信息的评价、鉴证,包括对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的合规性、效率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传递给政府监管部门,以提供其监控创新产业政策运行的信息依据;将审计结果对外公开披露,有助于激发公众的社会监督功能,启动对政府相关部门的社会问责,从而强化对双链战略实施过程的管控;将审计结果反馈给被审计单位,有助于促进其从内部改善政策执行与管理水平,推进创新产业体系现代化。
对本文主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学术界主要从新发展格局、双链融合、审计功能等角度独立展开研究:第一,研究视角上,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新发展格局下双链融合的关系研究,分析具体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的研究较少,外部监管机制的协同保障作用(如国家审计)与内部治理机制的主观能动性(如内部审计)未得以充分探讨;第二,理论分析上,已有双链融合研究多集中于内涵阐释、动因与趋势分析,从学理角度研究双链融合实现机理的成果较少;第三,思路分析上,既有研究成果局限于从宏观政策措施层面讨论双链融合策略,缺乏对具体的作用路径、整合机制的探索。基于此,本部分拟对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进行详细探索。见图2。
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的建立,核心在于借助审计与双链执行主体的合力作用,共同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实现双向深度融合。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协同主体、协同客体、协同对象与协同方式四个方面。
1.协同主体
现阶段,推进双链融合战略主要依靠政府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部署与引导,因此,协同主体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补充。国家审计属于外部治理机制,强调从外部发挥对协同客体的监管功能;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属于内部治理机制,强调在协同客体内部发挥监督与建议等治理功能。
图2 促进双链融合的审计协同机制功能图
2.协同客体
协同客体,指具体贯彻落实双链融合战略的执行主体,主要包括发改、财政、科技、税务、银保监会、金融机构等部门和企业。
3.协同对象
协同对象,指为支持和保障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国家层面进行的政策性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公共资金和投资项目两个方面。前者,例如,政府在配置公共资金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采用有优势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薪酬奖金政策等,调整、引导产业布局与科技创新行为,将生产要素资源导向国家战略扶持的产业及科创领域;后者,例如,政府通过直接设立投资项目、直接进行物资调配等直接干预手段,影响和牵引产业布局与科技创新行为。
4.协同方式
依循“协同主体→协同客体→协同对象”的双链融合作用轨迹,结合“协同主体”与“融合执行主体”力量的整合途径与方式,同时考量影响审计协同的环境因素、人员因素等内外部因素,本文从类型维度与时空维度两个方面分析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的形成及优化。
(1)类型(内容)维度
2022年1月,侯凯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型审计指审计机关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级目标,坚持系统观念,把对体制、政策、制度、机制等的研究作为审计前置,强调对审计环境、对象及项目等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将研究思维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的一种审计工作模式。因此,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需要创新研究型审计的审计理念,以“政治—政策—资金—项目”为主线,聚焦主责主业,研究与瞄准审计重点,并贯通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审计的常态化机制及列属第一的重要审计方式,需要创新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关注对双链融合政策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的监督;需要创新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与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关注与监督财政、金融与投资领域对双链融合的支持政策;需要创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从强化与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等角度,关注与监督国有企业的双链融合责任,以期全面促进审计协同效应的提升。
(2)时空维度
①纵向维度,基于“穿透式”审计方式,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需要考虑“点—线—面”三个层面的协同。“穿透式审计”指坚持宏观性与全局性,由点及面,统一审计目标、范围与内容,统筹审计资源调配,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性、多发性等问题,审计工作从上至下一条线“穿透”,且强调关联部门之间的上下联动和横向协作的一种审计方式。
②横向维度,基于审计全覆盖要求,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需要考虑“人—财—物—项”四个方面的协同。“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着力构建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格局,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审计全覆盖纵向与横向相统一、有形与有效相统一、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审计领域全覆盖指“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内容全覆盖指“审计的内容从合规审计向绩效审计和制度性审计延伸”;审计周期全覆盖指“审计工作涉及被审计对象的事前、事中、事后所有环节”。例如,针对双链融合政策,审计全覆盖要求审计工作涵盖该政策的落实效果及政策制定、实施、执行、评估、反馈与调整等所有环节,深入了解该政策的动机、对象、目标以拟定匹配的审计方案,关注政策从形成至落地的全周期,有效发挥审计作为保障双链融合政策落实“督查员”的功能。
为提升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的效能,需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三方面对审计协同机制的质量提供保障支撑。
1.组织保障
推动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和审计制度体系改革,为实现审计协同效应提供组织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保证,强化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健全审计制度体系,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强化中央与各级地方党委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充实和优化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为实现审计协同推进双链融合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
建立双链融合审计协同规程的法规制度,完善审计协同成果的利用制度,强化审计协同责任的问责制度,为实现审计协同效应提供制度依据。一是建立“一体化”联动体系:明确审计促进双链深度融合的功能定位,针对相应的融合模式建立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补充的“一体化”联动模式,通过多渠道整合审计及其他各方力量,深入分析影响联动协同的人财物技制等因素,不断优化协同机制,借助多类管理的监督合力,促进双链融合。二是完善审计成果利用制度: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拓宽审计成果(产品)的利用渠道,包括信息上报制度、与其他监管机构成果共享制度、成果产品化制度以及发挥审计成果的后续效应等。三是建立审计问责制度:问责机制通过纠正政策执行时的风险隐患,实现对政策贯彻落实的监控和优化;建立审计问责长效机制,为促进实现双链融合提供制度支撑。
3.技术保障
延循“科技强审”要求,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审计协同中的应用,为促进双链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型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同时也在逐渐改变着审计环境,因此,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成为现实必需,在审计协同中推进应用“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科技,从而为实现双链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本文以创新审计机制,推进双链融合为中心,解析了新发展格局下双链融合的内涵、目标、特征及模式,运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与共生理论从学理上分析了审计推进双链融合的内在机理、功能定位及作用路径,并提出了构建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的一系列新的观点和建议,有助于推进新发展格局下创新产业系统的形成。●